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策:萬科說要做個好農民,融創卻想做個資本家,未來誰能王霸天下?

劉策:萬科說要做個好農民,融創卻想做個資本家,未來誰能王霸天下?

文/劉策

在當前房地產調控進入深水區,行業普遍關注未來該往何處去的時點,盤點行業龍頭動向無疑具有風向標的意義。今天筆者就想和大家一起來盤點一下萬科和融創,作為行業龍頭且非常有代表性的企業,各自在發展模式上做了哪些探索和前瞻性的布局?未來誰更有前途?

一、萬科想做個好農民,立場正確步伐穩健,但霸主之位難保

筆者之前看過一句話,很是欣賞:「真正的英雄不是敢於為理想而死,而是為了理想可以屈辱的活著」。這句話我覺得形容現在的萬科是最合適的了。筆者看了萬科2017年年報,總體感覺就是萬科現在很不容易。

開發商過去多年以來一直是被社會戴了有色眼鏡來看待的,這兩年在地產調控和金融去槓桿下生存尤為艱難,所以萬科也是活得小心翼翼。為了能做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萬科對政策的解讀和剖析可謂煞費苦心,相當精準,將其自身戰略定位從「城市配套服務商」進一步迭代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並且具體細化為四大角色:「美好生活場景師,實體經濟生力軍,創新探索試驗田,和諧生態建設者」。

從這四大角色裡面,筆者得出三大結論:

第一個結論,萬科想做個好農民,通過這個標籤希望能夠為萬科進一步發展謀求生存和發展空間,立場很正確。萬科深刻懂得,房地產開發商如果不能從空手套白狼這一形象定位中走出來的話,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約束。所以萬科主張「當好農民種好地」,靠真本事賺錢,靠雙手勞動獲取回報;反對賺快錢、賺「錢生錢」的「輕鬆錢」,強調自身的實業定位,堅定不移地走實體經濟企業的道路。

第二個結論, 萬科步伐穩健,整體經營策略安排吻合房地產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看到,萬科整體定位的戰略邏輯是基於「房地產正從開發走向運營」這一戰略判斷來的,所以現在萬科核心打造的就是基於開發到運營的全鏈條綜合服務商,不管是現在主業開發業務,還是正在大力發展或嘗試切入的租賃住房、物流、商業、冰雪運動、教育、養老等行業,以及正在探討鄉村振興、文化藝術、健康、安全食品等領域。

第三個結論,未來萬科的霸主地位保不住。這主要是基於三點原因:第一點,這可能會是萬科的主動戰略選擇,第二點,目前萬科霸主地位已經受到了碧桂園、恆大、融創的挑戰,第三點,萬科的戰略布局相對來說是一種企業家思維,是用時間、精力、資源和能力來賺錢,賺的是辛苦錢,雖然穩健但是在房地產的資本時代或併購時代來臨時,很容易被後來者超越,被降維攻擊,這種發展就像是爬樓梯式的發展模式,第四點,要成為王霸,還是要有一些傲骨的,但筆者認為萬科現在迎合政策太過。

二、融創正在通往資本家的道路上狂奔,初露王霸之象,但風險也極高

反觀融創,筆者認為,單從經濟邏輯來講,如果不考慮外部政策環境和風險,融創模式是最有希望成為行業霸主的。

從融創這幾年的發展就可以看出,融創把併購作為企業發展的重大戰略,這個模式是最匹配房地產格局深層演變的。

融創的併購,其實核心就是三大關鍵點:

第一, 善用高槓桿,低價買入。比如1000億貨值,如果按照併購模式,大概交易對價是200億,這200億又有80%通過基金或者併購貸款來獲得資金,特別是加上分期付款,通過快周轉模式來自我造血時候,該模式的槓桿可達到20-30倍,這是一種典型的資產兼并和資本運營手法,相比做農民,這個就有點像善於整合資源和資本的資本家,萬科做農民是爬樓梯式的發展,而融創則是做資本家坐電梯式的發展。

第二, 通過自身運營能力,實現併購資本包修復和升值。融創基於自身強大的定位、運營、快周轉和產品溢價能力,對於別人搞不動的資產包,通過自身專業能力,就能夠業績變鳳凰,提升資產包價值。

第三, 快進快出,不斷增厚股東利潤,進一步放大槓桿。通過快周轉模式,利潤被很快的沉澱下來,增厚了股東利潤,這反過來又為融創的高槓桿模式發展提供了支點,加大了槓桿長度,進而使得這一模式發展越來越快。

所以,分析完這個模式,大家有沒有感覺跟黑石,跟鐵獅門很像?鐵獅門用不到5%的自有資金投入,但是能夠獲得40-50%的利潤,而黑石則是典型的「買入-修復-賣出」模式,所以到現在,黑石成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執牛耳者,市值是所有美國開發商市值的總和。

更關鍵的是,在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今天,房地產的併購大潮具備內生的力量和必然性,同時,疊加政策調控和金融去槓桿,併購潮只會越來越強,能夠熟悉資本運作模式的企業,才具備彎道超車,成為新的王霸的力量。

但是筆者認為,融創模式有其自身的風險,這個風險主要來自於政策,筆者對融創的評價就是其有點像江湖草原中的「平頭哥」,敢於跟獅子、老虎、豹子叫板,但是缺乏覺悟,走得快但不一定走的久。

主要的表現就是,當國家大力倡導租購併舉,大力發展租賃市場時,幾乎所有龍頭開發商都已經表態要進入租賃市場了,萬科現在是租賃市場老大,碧桂園也表態要3年100萬間,唯有融創一直以來特立獨行,從沒見過其提過發展租賃業務,在中國做生意,如果生意模式本身不能匹配政策要求,不能順應政策導向,一方面可能會受到政策資源的限制,二個本身也集聚了發展的風險。

三、未來誰能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分析至此,筆者的觀點已經很明顯,要成為未來行業的領頭羊,筆者認為需要在兩個邏輯上都能夠走通:

第一個,在經濟邏輯上,順應行業併購和資本運作大勢,以資本思維而非產品思維來開展經營,實現坐電梯式的發展,重點強化資本運作的手段。

第二個,在政策邏輯上,既能順應政策號召,為國家分憂,又能發揮自身企業影響力,通過實實在在的現實說法,做好表率,為房地產正名,扭轉和澄清社會對房地產的偏見和不良印象,對政策不是一味迎合,而是能夠帶動行業企業跟政策雙向溝通,為行業健康穩定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為政府和市場關係的合理定位做出貢獻,一方面成為市場經濟的堅定捍衛者,另一方面,又能幫助政府完善宏觀調控手段,實現政策和市場和諧發展,相互補位做出貢獻。

這才是我心中偉大的企業,也是行業王者。

(全文完)

作者簡介:劉策,聚焦房地產戰略及存量地產前沿研究,系廣東省房地產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公寓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不動產學院客座教授,曾主編或參編房地產行業暢銷書5部,先後對話數百位地產生態鏈總裁,發表專業類文章數百篇,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量地產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存量地產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