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維《山中送別》——喃喃自語的送別詩

王維《山中送別》——喃喃自語的送別詩

王維《山中送別》——喃喃自語的送別詩

唐朝是詩歌的時代。送別親友之際,自然也不能無詩。因此,送別詩便成為唐詩中的「大宗」。其中,最典型也最為膾炙人口的送別詩,大概有兩首。一首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另一首則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今天,我們也來欣賞一首送別詩。它雖然不及前面兩首出名,但是卻非常值得玩味。這首送別詩同樣出自大詩人王維之手。其詩曰: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送元二使安西》與《山中送別》雖然都出自王維之手,但是從寫作時間上來看,《山中送別》反倒是與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相似,都寫於朋友離開之後,而《送元二使安西》則是寫於為朋友餞行的酒桌上。不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只是表達了詩人對於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而《山中送別》這首小詩看似淺顯易懂,卻似乎隱藏著詩人難以言表的心事。

這首《山中送別》是王維隱居陝西藍田山中的輞川別居時所寫。「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詩人著一「歸」字,可知詩人送別的這位朋友,像他一樣,此前也是隱居在這藍田山中的。從「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可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是詩人送別朋友後的喃喃自語。這兩句詩雖然出之於疑問的口氣,但是其中卻飽含著詩人希望朋友明年春天再來山中隱居的深情。然而,詩人同時又對朋友明年是否能歸來充滿了擔憂。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固然是詩人在朋友走後的喃喃自語。可是,他在送別朋友之際,有沒有問過他明年是否歸來呢?我們不得而知。也許當面問過,也許沒有問。我想,問還是不問,不取決於詩人,而是取決於他送走的這位朋友。如果朋友願意明年回來,詩人大概會當面問。假設當面問了,送別之後詩人還在念叨「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那就說明詩人非常擔心朋友會因為俗事的牽絆而無法歸來。如果朋友不願意明年歸來,那詩人自然不會當面問。

如果讓我來做判斷,詩人有沒有當面問過,我猜測詩人很可能沒有當面問。我為何會做出這樣的判斷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知道詩人送別的這位朋友是誰?他為什麼要離開?當王維隱居藍田山中的時候,有一個名叫「裴迪」的年輕人也曾隱居此山之中,並與王維往來密切。王維不但寫過《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一詩送給他,還寫過《山中與裴迪秀才書》一信,邀請他到藍田山中游春。據此,我推測詩人送別的朋友很可能就是這位裴迪秀才。

這首詩中「日暮掩柴扉」中的「柴扉」,正就是《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一詩「倚仗柴門外」中的「柴門」。「春草明年綠」是指明年春天藍田山中的美好景色,也正就是《山中與裴迪秀才書》中所說「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

裴迪的名字後面,既然有「秀才」二字,可知他還沒有功名。一個讀書人離開隱居的地方,那他要去哪裡呢?也許,赴京趕考是最合理的推測。如果詩人送別的朋友就是裴迪,而裴迪又是去赴京趕考的話,那人家自然希望金榜題名。詩人盼著朋友歸來,也就意味著朋友名落孫山。因此,「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樣的話,詩人根本就不能當面問。而且即便是送別朋友後的喃喃自語,在詩人心中也充滿了矛盾,因為朋友希望金榜題名與詩人希望朋友繼續隱居山林本身就是一對矛盾。

然而,無論朋友明年是否歸來,詩人卻是決定在這裡常住的,正如他在《山居秋暝》中所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孫歸不歸」中的「王孫」是指詩人送別的朋友,而「王孫自可留」中的「王孫」則指詩人自己。朋友的行止,詩人無權決定,但是對於自己的去留,卻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覓封侯但覓詩 的精彩文章: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望鄉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扯淡

TAG:不覓封侯但覓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