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行到底會不會消失?

銀行到底會不會消失?

北大縱橫

中國第一智庫公眾號

關注

2723字 | 5分鐘閱讀

當今世界,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在遭遇打劫。前些年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時,互聯網公司大有全面接手金融業的態勢,首當其衝就是銀行。社會對銀行憂心忡忡,唱衰銀行的聲音不絕於耳。

畢馬威在201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宣稱:到2030年銀行可能「消失」,類似於Siri的人工助手或將取代人類接管客戶的生活與金融服務。2017年,傑姆斯?漢考克的書--《消失的銀行》更是加重了這種基調。麥肯錫的2017年發布的報告中也曾指出,「互聯網的進攻者們顯然沒有滿足於單純在存貸匯等單一市場分解並顛覆銀行業務,他們期望利用平台經濟的力量通過將銀行與非銀行業務充分結合,將金融與非金融場景無縫對接打造生態圈模式,一站式服務客戶的所有需求。」「他們會從四個方面對銀行造成衝擊:徹底奪取銀行的客戶關係,分解並根據客戶需求更好地組合和包裝銀行業務,使銀行的資金和服務商品化,使銀行成為產品服務間接提供者,降低銀行的品牌認知度。

然而,從去年開始,金融「回歸本源」,強監管的到來,眾多非持牌金融機構被整治,銀行好像又回到了「熟悉的業務」、「舒適的區域」,大家紛紛又覺得「還是銀行最靠譜」。但是,經過互聯網金融這一番折騰,現在的銀行還是過去的銀行嗎?

討論銀行會不會消失的問題,需要把問題拆開來看。

銀行卡肯定要消失

你已經幾年沒把銀行卡從錢包拿出來過了?「殭屍卡」越來越多,銀行開始用年費覆蓋發卡成本,導致用戶逐步減少卡片數量,就此形成惡性循環。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別說銀行卡,我們都不帶現金出門了。未來密碼支付、指紋支付、人臉識別、聲音技術,都可能成為主流支付途徑,每個人的身體就是銀行卡,就是支付工具。

純辦業務的櫃員崗位正在消失

銀行內部有個指標叫離櫃率或者電子替代率,即通過智能終端、自助服務等辦理業務與到櫃檯處理的比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銀行業行業平均離櫃率達到了87.58%。不用發工資、理論上可以工作24小時、只有電費和維修費成本的智能櫃員機已經可以承載幾乎全部非現金業務,如理財、轉賬匯款、補登存摺、繳費等,比起排隊三四十分鐘去看一眼櫃檯的帥哥或美女,不如3分鐘搞定離場去做比等待更有意義的事。

物理網點會減少,但未必會消失

物理網點持續減少。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數據統計顯示,自2016年5月30日至2018年5月28日,我國銀行物理網點共退出4591家。其中2016年1259家,2017年2540家,2018年792家,從2017年後半年開始銀行退出網點數目同比增速平均是55%。這些數據的出現也是有跡可循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導致銀行業整體利潤水平在短時間內出現大幅下滑,行業競爭加劇。網點是銀行最為「昂貴」的渠道資源,能否實現有效回報,將決定整體績效水平,但是作為網點主要功能的吸儲,這些年來已經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物理網點未必會消失。由於監管要求和一些複雜業務的操作需要,目前有些業務還是必須要到物理網點辦理的,比如開戶、面簽等,另外特別是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依賴於銀行網點,在經濟發展較慢的地區這種情況更加明顯。當然,就其職能而言,銀行物理網點必然會由簡單的操作型向營銷服務型轉變,純辦業務的櫃員必須向能提供理財規劃、顧問服務的金融顧問轉變。此外,網點還可以交叉銷售其他更多的金融產品,甚至轉變為提供不只限於金融的社會化綜合服務網點,也可以和其他社會服務網點整合,以增加線下應用場景和攤薄網點成本。物理網點的存在,也可以作為銀行目前在用線下的網點布局來進行差異化調整,以空間換時間,在轉型過程中儘可能抓住更多的線下銀行用戶,在佔領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客戶的電子化和網路化金融服務習慣。

未來物理網點必須是小型化、專業化、網路化,通過高新技術和人工智慧搭載新的服務場景。今年的4 月9 日,建設銀行上海九江路支行經過重新改造,成為了國內首家無人銀行網點。機器人大堂經理通過語音交流引導顧客辦理業務,同時網點還搭載了閱讀、租房、休閑、娛樂等功能,建立了新的場景,拓寬了獲客渠道。

回到最初的問題,銀行到底會不會消失

從金融機構的主體地位而言,銀行作為一種金融存在是不會消失的。

銀行業變革領軍企業--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曾說過: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本質上都是金融。傳統的金融是用傳統的手段吸收存款,互聯網金融就是用互聯網的手段做金融(資金的融通結算的金融業務)。雖形式不同,但本質上都是金融。未來的金融一定是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結合,與金融科技的融合,就是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的手段應用到金融之中。那麼金融就會比較大幅度地提高效能,才有可能更好地為實體經濟,為社會公眾服務。

傳統零售銀行必將消失

所謂銀行「消亡論」其實也只是指傳統零售銀行,這點我是贊同的。「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靠存貸利差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返,不跟上時代的腳步,終將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的碾壓。

從機械時代到電子時代、再到人工智慧雲時代,以後的銀行肯定是智能銀行、安全銀行、普惠銀行,它是在不斷進化的。未來金融的戰場必然是技術的競爭。藉助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在精準營銷和風險控制等方面進行金融創新,通過技術大大降低銀行的運營成本,通過金融創新獲得更多的盈利。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的2017年年報顯示,五大銀行已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扶貧、國際貿易、住房租賃平台、電商供應鏈、雄安新區服務場景等領域。

隨著銀行電子化服務程度的提高和用戶的行為習慣的遷徙,更多的客戶將習慣於網上的銀行服務,而銀行也會隨著用戶習慣的遷徙而轉變服務方式。未來的銀行布局模式,將是「強大的IT和系統後台+少量有限的物理網點+強大的網路化用戶入口」。

投資銀行業務電子替代性弱

投資銀行所涉及的高端的諮詢、保薦等業務,不是簡單的互聯網金融機構能夠衝擊的,畢竟幾百年的銀行業,積澱下的經驗、判斷和高端服務能力不是能夠在一朝一夕被技術進步瓦解的。

銀行存在的最大價值不再是信息,而是信用。

互聯網時代不缺信息,但是缺乏信用。信用是一種能力、一種道德、一種在嚴格監管下的自律行為。

政府對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的准入和監管,要求從事金融服務必須持牌且按要求進行全面風險管理和審慎經營。作為服務公眾的企業,銀行受到社會公眾和媒體的嚴格監控,這種外在壓力加上銀行自身保守的文化和風險偏好,使得銀行能夠更好的保護客戶的利益。銀行的這種信用能力可以讓客戶產生信任,這遠比專業能力更為重要。並且,銀行被賦予越來越多的社會管理責任,成為了一種無處不在的公共服務,已然成為了宏觀經濟管理的護衛艦和微觀經濟活動的潤滑劑。

既然經濟發展需要金融機構,人們需要銀行服務,銀行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那麼存在的形式其實並沒有多重要。

銀行到底會不會消失?不!消失的是傳統、是過去!傳統銀行必然是終會消亡的「恐龍」,而不斷應用金融科技的創新銀行必將浴火重生!

作者:李析蒙,北大縱橫副總裁

原創作者

安想兵

寶山

白雪蓮

鮑糧庫

蔡倫

曹子祥

陳進榕

陳明海

陳欣榮

程山

陳俊秀

陳鵬

陳司星

陳宗平

崔凱

曹宇

戴桂禮

刁東平

丁利平

丁曉劍

丁應紅

鄧軍

樊勇

范興東

方炎飛

方鋒鋒

付致東

宮迅偉

郭瑞剛

郭維濤

高智德

韓嵩

何操

何曉剛

何柯

胡玉江

侯愛民

賀廣振

胡展源

黃洪浪

黃程榮

黃軍

賈曉東

賈春嵐

江慶來

堅鵬

姜慶平

金波

雷春昭

雷瑩瑩

雷寬宏

李持恆

李柯

李強

李曉波

李英華

李煜浩

李品安

李析蒙

李羽灝

李哲峰

林祥鏞

劉高峰

劉釗

劉靖

劉亮

劉輝

劉沛

劉傑

劉學元

劉向南

劉鋼濤

劉學文

劉潔

陸研

盧俊

羅晚文

龍小紅

婁開鳴

廖飛

馬旭東

馬順

繆華

鈕黔

歐陽逸

裴中陽

彭燕飛

潘應泉

瞿超凡

史俊

術健生

宋艷芳

孫廣焱

孫康

孫連才

陶鴻剛

韋岩

汪亮

汪鵬

王春密

王健

王魯

王敏

王璞

王啟軍

王強

王巍

王維平

王紅菊

王新麗

王永貴

王媛媛

王忠超

王宏志

王永成

王山

王汨

溫優林

吳剛

吳敏

魏雙勤

向江華

熊浩

許德生

許雁容

徐升華

薛少君

謝志越

謝軍

徐婷

閆鳳芝

楊霏

楊建雲

楊軍

尹繼雲

尹宏亮

于濤

于洋

余慧

岳雲雷

尤琳翌

葉艷

張軍

張思然

張威

張雲華

張志華

趙玉明

趙海涵

趙亞欣

鄭培新

鄭磊

周大強

周國來

周詳淇

周治

周定

朱寧

註:本名單按拼音排序,為2018年已發文作者(共158位),敬請搜索往期查閱。名單持續更新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大縱橫 的精彩文章:

TAG:北大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