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子樂混搭戲曲 《羅剎國》另類話聊齋

電子樂混搭戲曲 《羅剎國》另類話聊齋

當戲曲遇見電子樂將產生出怎樣的化學反應?小劇場話劇《羅剎國》日前就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形體戲劇的表現形式,配上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在兩個小時的演出時間裡,通過不一樣的視覺、聽覺感受,讓觀眾去重新定義《聊齋》。這一看似有些顛覆性的創排背後,究竟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創作故事?北京商報記者走進幕後將其一一揭曉。

八年磨一劇

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在中國古典小說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並多次被搬上演出舞台,但是由中國國家話劇院編排的話劇《羅剎國》,則是通過將電子樂與戲曲元素混搭的方式講述聊齋故事。

據悉,話劇《羅剎國》劇本誕生於2008年,雖然改編自《聊齋志異·羅剎海市》,但文本卻有著編劇黃維若留德期間所受的德國戲劇「黑色喜劇」影響。而從創作劇本到搬上舞台,話劇《羅剎國》前後間隔了八年,展現了對聊齋故事的全新解構,它既是中國傳統故事,又在當代社會語境下探討著人性的主題。

話劇《羅剎國》講述在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之上,住著面相醜陋又行動怪異的羅剎鬼。一個叫馬驥的人類遭遇命運安排落難至此,並遇到了羅剎國的周通判、打鬼團、目夷大人以及夢魘的糾纏。無法逃脫的馬驥只好暫住此島,他明白了羅剎國以丑為美的進階標準並開始學習和適應,他就這樣照著羅剎的方式有模有樣的奉承和攀援起來。馬驥漸漸磨滅了回歸人類世界的希望,更是放棄了尋找為何飄落至此的緣由,夢魘對他侵害的魔力也越發強大,終於墮落於此的馬驥再次喚起出逃與回歸的想法卻為時已晚。

用肢體表達一切

在話劇《羅剎國》的導演趙淼看來,該劇的亮點是採用形體戲劇的表現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戲劇舞台的形體表現力來完成敘事及表意,它對於現代人的啟示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守住善良與真誠的本性。

形體戲劇好看卻不意味著好演,此類演出對演員自身的表現力有很高的要求。為了讓形體戲劇在舞台上得到更好的展示,劇組在開啟《羅剎國》的創排前,首先對演員進行戲曲身段、當代舞等形體訓練以及面具、皮影等技術操作訓練。

「形體戲劇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想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尋找人們共通的情感點。」趙淼表示,「人們的喜怒哀悲、苦辣酸甜、聚散離合,這些情感全世界都有,人們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去表現,比如擁抱、招手,雖然話劇《羅剎國》講述的是一個古老的故事,但是我希望不同社會背景的觀眾都能被其中共通的情感點打動。」

面具符號揭示內涵

在話劇《羅剎國》兩個小時的演出中,觀眾能看到用綢緞展現大海的波浪、旗舞;「二龍出水」 、「編麻花」 、「把子功」等戲曲的身段,但更多的則是「羅剎」這一具有符號意義的各類面具,這不僅象徵話劇《羅剎國》中角色的雙面性,也揭示了劇目想要探討人性多面的內涵。

事實上,面具在推動戲曲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舞台上的面具大都被人格化並賦予了豐富的情感,人類的真、善、美和假、丑、惡,都在面具中得到了具體的表現,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表意,使得戲曲題材的展示層次逐漸豐富。

「與以往面具戲曲不同的是,《羅剎國》中的面具是中國首例皮影面具,面具並不是戴在臉上,而是演員們將手持『眼睛』往上看的皮影化面具進行表演,這是面具與人身體合二為一的演出方式,體現人性表裡不一的複雜。」趙淼指出,在造型上演員的臉將是全白,體現了羅剎鬼的特性。演員在熟練操作皮影之餘,要按照戲曲身段,上下舞台必須有準確的步數,節奏精準。

在行業人士看來,舞台演出最大的魅力在於假定性,而面具等戲曲中常用的元素又為這種假定性增添了不同的背景,就像中古山水畫中留白一樣,為觀眾留下可以思考的餘地,也正是通過這種思考,才能引發舞台演出與觀眾內在情感的共鳴。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王嘉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商報 的精彩文章:

挑戰查亞峰 華耐登山隊開啟「7+2」第七站
上會審核前夕國泰集團取消配套募資

TAG: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