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玩票」:北京老票房與名票友

「玩票」:北京老票房與名票友

張永和

一般研習京劇史之學者,皆認為京劇肇始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而清同治十年(1871年)前後,伴隨著京劇藝術的繁榮發展,像模像樣的京劇票房和技藝不凡的京劇名票也誕生了,推算起來至今也有百五十年矣。本月初,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員會、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西城區京劇票房大賽」成功舉辦。說到北京西城的「票房」,那可是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票房」「票友」與「玩票」

均源自唱戲許可證「龍票」

要介紹北京地區的票房歷史,首先要明白什麼叫「票房」。戲曲詞典條目里解釋得極簡單,所謂「票房」是指戲曲或曲藝愛好者的業餘組織。說到票房,下面就應說說票友。什麼叫「票友」呢?劇學書是這樣說的:非職業性的京劇演員和樂隊工作人員,而票友轉成職業演員,那就叫「下海」。

做票友之前,先要成「戲迷」,它是伴隨著京劇的形成而出現的。太喜歡京劇了,魔怔了,只要有好戲,不管家裡管得多嚴,「爺」得去瞧瞧,去過癮,去叫碰頭好,這就是戲迷。戲迷不是一個人,是一大幫人,這些人聽戲風雨無阻,寧肯不吃早點,也要攢倆錢兒掏腰包買票,看自己心儀的角兒。錢攢得不夠怎麼辦呢?不買前排的票,即使買後排的票,也得進園子去看這個角兒。用今天的術語說,這些就是京戲的鐵杆粉絲。

票友的作用太重要了,正是有了這些鐵杆戲迷的參與和支持,京劇才能很好地生存、延續和發展。這些戲迷一開始只想看好戲,等到以後勁頭更大了,想學戲也想登台,唱兩口兒,或是唱整出大戲了,這樣的人達到目的後,就是票友啦。票友學習唱戲,排戲和演戲的場所,就是票房了。那麼幹嗎叫票房呢?這裡邊可有很多的講究。

給梅蘭芳寫過許多劇本的戲劇家齊如山先生這樣說,清朝入關之初,恐怕人民不服,設法選了一批人說大鼓書。大鼓書的內容,都是說清朝的好話,這幫人有薪水,派到各地去演出。每人發給一張龍票,各個地方衙門見了龍票,就要負責招待持票人的吃住。有的人不同意這種說法,比如戲劇評論家唐魯孫則認為,齊如山先生說的這個票房,是內務府核准成立的,發給執照蓋有正式大印,上面印有龍紋,因此大家叫它「龍票」。龍票是發給團體的,而不是發給個人的。一個說是發給個人,一個說是發給團體,究竟哪個對呢?

實際上,龍票應該是發給團體的,票上有龍紋,故名龍票。清朝入關以後,一些八旗子弟很愛唱一種叫「清音子弟書」的曲藝玩意兒,類似單弦中的「岔曲兒」。他們到各地去唱岔曲、說吉祥話,手中持有龍票,上面寫著發給「某某票房」的文字。沒有這個龍票,是不準到各個地區傳唱的。到了康熙中葉,清朝的江山已經很堅固了,治安穩定、經濟發展,就不再需要有這個官方核准的龍票了。也就是說,誰願意去唱都可以,這個主動去唱的人,就叫「票友」。他們雖叫票友,手裡卻沒有龍票,當時這些票友到各地的演出唱曲都叫做「走票」,後來又叫「玩票」。這些票友都很清高,演出唱曲不賣票,也不能要任何報酬。當時還有幾句擲地有聲的話,叫做「義勇勝強,萬壽無疆,茶水不擾,酒飯自扛」,意思是我們連茶水都不擾,甚至自個兒帶著大銅壺去唱戲,表明了高尚的品格。

晚清時北京西城的票房盛況

一家就培育了80多位「名票」

京城票房的高潮是從道光三十年(1850年)起直到清王朝結束,在這六七十年間,北京出現了幾十個大小不等的著名票房。其中最大的、影響力最強的一個,就在北京西城西直門內的盤兒衚衕的「賞心樂事」票房。這個票房是由翠峰庵改成的,成立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是由清朝宗室載雁賓創建的。這個人是清朝宗室貴胄,和光緒皇帝載湉是一輩兒的人,所以很有威望和勢力。他這個人很風雅,精通國故,也從不以勢壓人,對京劇非常有研究,有很高的造詣,可以說,生旦凈丑各行當,無一不知、無一不能。這個票房吸引了眾多的熱愛京劇的非專業的高手,也就是「名票」,影響力非常大。

載雁賓去世以後,又有個唱刀馬旦的滿族名票安敬之成為票房的主持;繼他之後,又由當時在此走票的紅票友德珺如主持。這個人也是滿清貴胄,他的曾祖父是道光朝的名相穆彰阿。此人酷愛京劇,初唱旦角,後唱小生,造詣非常之高超。後來他甘願被開除旗籍,「下海」做起倡優「賤民」,成為有名的專業演員,晚年更成為譚門第三代名伶譚小培的岳父。

「賞心樂事」票房存在時間很長,大概結束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這個票房有幾個特點:其一,定期演出,一般是逢每月的三、六、九日演出。有時是清唱,清音桌上的「戲圭」,寫著戲碼(劇目名)。票友唱戲叫「票戲」,或是「清唱」,即唱名段;或是「彩唱」,即唱整出的大戲。這個票房每開鑼唱戲,也賣票,而且是常常爆滿、一票難求。不但普通京劇愛好者來看戲,就是有些專業內行,也常常混在普通觀眾當中來看戲,實際是來偷藝;其二,存在的時間久,這裡的票友都是有文化的人,三十多年來從這裡走出來的名票約有80多位,他們不僅唱戲,而且研究戲、改戲,讓這裡成為了一個戲曲研究所。這80多名票中,有成績有名氣的大概有十多個人,名凈如黃潤甫、金秀山,小生如德珺如、金仲仁,老生則有汪笑儂、許蔭棠、韋久峰、劉鴻昇,老旦首推龔雲甫,還有後來成為郝派創始人的名凈郝壽臣等等,這些人後都成為冠絕一時成宗立派的名伶。

此外,北京西城還有許多的大票房,比如同聲園、風流賞月、塔院護國寺、辛寺廟、公餘同樂、悅情怡懷、張曉山票房等等,大大小小有幾十個。其他各城區,雖然也有一些京劇票房,如朝陽門內的關帝廟票房等等,但和西城比較起來,那就少多了。

20世紀初期北京的票房

名流雲集,遍及四九城

20世紀初期,北京票房依然眾多,遍及四九城,其中最有影響的當為「春陽友會」票房。此票房在原來的崇文區(即今天的東城區)東曉市大街129號,成立於1914年,由名票鼓師樊棣生主持。當時,名演員梅蘭芳、姜妙香、王瑤卿、陳德霖、劉硯芳等知名藝術家均作為票房會員來參加活動,余叔岩、程硯秋等人還多次在這裡演出,借台實踐,還特請老伶工錢金福、鮑吉祥、王榮山、曹二庚等任教授藝、指導排練並參加助演。這個票房的特點,一是成員一直非常整齊,有許多技藝高超的名票,如言菊朋、郭仲衡、朱琴心、包丹庭、趙子儀、陳遠亭、世哲生、章小山、卧雲居士等,都在此票房活動,許多名演員如梅蘭芳、尚小雲,都曾和這些造詣超凡的名票在一起互相學習、切磋技藝;二是這裡演出的劇目甚多,文武昆亂不擋,有些劇目反成為名票的特有劇目,有些唱段也頗有特色,在京劇圈內有口皆碑,不弱於專業劇團,演唱賣票也已超越了單純自娛自樂的範圍;三是從此票房走出來而「下海」者也很多,如朱琴心、郭仲衡、王又荃、卧雲居士等,這些人「下海」以後都成為名演員,有的甚至是掛頭牌的挑班演員。

這時西城區的票房仍然非常多,有研樂集、達王府、果子觀、南月牙等知名票房,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言樂會」票房。「言樂會」票房成立於1918年,由紅豆館主溥侗與袁寒雲(又名袁克文,袁世凱二公子)兩個人合組而成。這個票房的票友有載濤、載洵、溥倫等滿清貴胄,他們都受過名老藝術家傳授,技藝高人一籌,不同凡響,而且精於詩詞歌賦、粉墨丹青,所以言樂會票房,不僅名票多,而且文學性很強,常常對於傳統戲進行研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世界盃期間 眼科患者劇增
熱劇點評:劇本太無力,演員再好也沒戲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