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傻傻分不清?這才是真正的排列順序!
高考成績出來後,各省的高考狀元新鮮出爐還冒著熱乎氣兒呢,對於這裡的狀元大家都理解,就是省里的第一名,那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很多人也知道是前三名,但是對於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這些是不是腦袋就有點混亂分不清名次的高低了呢?
要想給這些稱呼排個名次,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不同於如今的中考、高考,古代的科舉制度要經過大致六個階段,即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一、縣試、府試
首先最根本的是要學習,然後參加縣試,通過這級考試意味著你不是文盲了,成為童生,接著參加府試,如果通過還是童生,相當於現在從學前班升到了小學。
二、院試
成為童生後即可參加院試,需要通過分別由知縣主考的、知府主考和省里學政主考的縣考、府考、院考,才能取得秀才的資格,秀才可以被免去自己的賦稅勞役,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了。
三、鄉試
秀才要參加鄉試,也叫「秋闈」,因為它一般在秋天舉行,三年一次,而且競爭者不僅有秀才還有監生、蔭生等,考上了就都是舉人,相當於高考考上了重點985大學的感覺,范進就是因為這個樂瘋的。一般八月放榜,第一名叫解元,比如為人熟知的唐伯虎就是解元。
四、會試
考中舉人之後,來年春天要去參加京城會試,也叫「春闈」。這個時候最容易在古代志怪小說中的情節即進京趕考書生各種奇遇就出現了,可見不管是女鬼還是女妖要選擇的還是前途光明的男人啊。會試通過的,叫做貢士,貢士的第一名稱為會元。
五、殿試
通過殿試的都是進士,殿試的出題人和考官是皇帝,不淘汰人,主要是作為官職分配的一個依據,官大官小都在最後一場殿試上。殿試的前三名便是狀元、榜眼、探花。
所以,要是按名次排序的話從高到低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和秀才哦。你明白了嗎?


※看古代大俠們如何養活自己,他們竟然這樣做?還能吃好的穿好的!
※古代衣服袖口那麼大,你們有沒有好奇過裡面的東西為何不會掉嗎?
TAG:文史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