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遺傳性共濟失調

遺傳性共濟失調

遺傳性共濟失調

(一)脊髓型 本型以弗利德來(Friedreich)氏共濟失調最常見。主要病變為脊髓後索及側索、脊髓小腦束與錐體束慢性變性多在5~15歲隱襲起病,進展緩慢。最早癥狀為兩下肢共濟失調,走路不穩,步態蹣跚,容易跌倒,站立時兩腳分得很寬,向兩側搖晃。因後索深感覺傳導束受損故閉目難立征陽性。以後兩上肢出現共濟失調,可有意向性震顫,但上肢癥狀往往輕於下肢。也可有軀幹性共濟失調。站立或起時身體搖擺不穩,講話含糊不清或呈吟詩狀。肢體無力。可出現脛前肌和手小肌輕度輕度萎縮,縮深覺明顯減退,膝反射減弱或消失,肌張力胝下,錐體束征陽性。多數患者有眼震,常有脊柱後側突和弓形足,並可有脊柱裂、指(趾)併合等。疾病早期即有心電圖異常,但只有1/3病例有心臟病的癥狀或體征。

(二)小腦型 以Narie型遺傳型痙攣性共濟失調多見。病理改變主要在小腦,可見對稱性小腦萎縮,浦肯野細胞脫落,而顆粒細胞受累較輕。多在成年後隱襲起病,進展緩慢,共濟失調是首先癥狀,表現有上肢意向性震顫,共濟失調性步態及構音困難,亦可有軀幹共濟失調。下肢張力增高,形成共濟失調-痙攣步態,可有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少數患者伴有眼球震顫和視神經萎縮。無骨骼畸形。

(三)橄欖橋腦小腦萎縮(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 為中年後起病的遺傳性共濟失調中較常見的一型。病理變化累及下橄欖核、橋腦底和小腦。癥狀包括肢體共濟失調、構音障礙、頭部軀幹的震顫等。少數患者可有軟齶陣攣。後期出現肌張力增高,腱反射增高和Babinski征。常有眼震和視神經萎縮。尚有肢本遠端的感覺障礙、眼肌癱瘓、強直、震顫、精神異常和智能減退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洗盡鉛華啦 的精彩文章:

TAG:洗盡鉛華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