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大面積停產,中國的實體經濟究竟是被誰打垮的?

大面積停產,中國的實體經濟究竟是被誰打垮的?

原標題:大面積停產,中國的實體經濟究竟是被誰打垮的?


近兩月來,發軔於上游煤碳、鋼鐵、造紙等行業的漲價潮洶湧而下,在運輸成本上漲和環境治理限產的推波助瀾下,對中間工業製成品環節形成致命衝擊。

焦煤漲價200%,玻璃漲價40%,塑料漲價30%,鋁材漲價30%,鋼鐵漲價30%,不鏽鋼也爆漲40%,運費漲價33.6%,工業原紙有錢也買不到了……

在情況最為嚴重的造紙、包裝及印刷行業,紙價一路瘋漲,個別紙業十天內三次提價,但仍然出現了有錢買不到紙的情況,導致大量企業停止接單。


中國實體經濟的生態環境處於沸騰狀態,大量企業被捲入瘋狂的漲價漩渦中,苦苦掙扎,命懸一線。


漲價潮是由一系列清算式危機、價格機制長期扭曲和突發性事件引發。由於矛盾積累過多、信息不透明、加上人們的恐慌心理,導致工業製成品價格短時間內陷入失控狀態。

1


清算式危機


▌1、天量印鈔面臨清算


這一次的漲價潮稱得上一次突發性的通貨膨脹,原因自然是與過去8年超發的天量M2有關。2008年,中國的M2是47.5萬億,2016年M2數據是149萬億。


過去幾年,政府試圖建立樓市和股市兩個貨幣池子來鎖住超發貨幣,但股市被一波人造牛市玩殘,樓市泡沫的高壓鍋被政府強行蓋住,導致流動性泛濫。而在過去的幾年時間,中國外匯儲備減少了一萬億美元,但卻沒有回收相應比率的人民幣,加劇了流動性泛濫。



在這裡,要抨擊一下那個因害怕超發貨幣引發物價飛漲而設立的「貨幣池子」的形而上學理論,這樣做的嚴重後果就是:大量擁房者感覺到財富倍增了,但物價卻非常低廉,於是拚命消費,反正什麼事都不用干也能賺到比打工一輩子掙得還多的錢。


這種虛假繁榮一方面令創造財富的人數大減,另一方面大量真實財富被過度消耗,加劇了人民幣的泡沫化。換句話說,未來通貨膨脹的程度可能遠比想像的嚴重得多。


如今,天量M2被清算的時刻即將來到,政府面臨著要麼刺穿樓市泡沫,要麼承受劇烈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致命考驗。


▌2、環保污染積重難返

中國經濟開放三十年來,儘管有很多外國專家指出犧牲環境發展經濟不可持續,得不償失,但在各種「陰謀論」的揣度下,政府對環境監管的底線一再失守,而無處不在的腐敗縱容了企業大量偷排。


終於,曾經禍害過英倫和北美的霧霾再次籠罩了北方大地,面積迅速從去年的56萬平方公里擴散到100萬平方公里。


非常不幸,2016年再次趕上了這場環境污染帶來的清算式危機。在不斷的停產限產和成倍增長的排污收費下,工業領域所必需的原材料開始暴漲。


▌3、樓市泡沫進入清算期


08年來的房地產大躍進,給中國的煤碳、鋼鐵、水泥、建陶、衛浴、傢具、家電、燈飾、五金、包裝、印刷等行業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也製造了空前的危機。這些行業的產能被以數倍的倍率放大,如今隨著中國住房的嚴重過剩和年輕人口的銳減,這些行業面臨著清算式危機。



一方面與房地產相關行業的產能淘汰將會非常殘酷,另一方面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反過來又影響到居民消費,導致產能進一步過剩。


悲催的是,這些行業屯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比如煤碳、鋼鐵等行業,動輒維繫著數十萬人的飯碗,在負債高企、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提價來苟延殘喘。


2


價格機制長期扭曲下的報復性反彈

08年的經濟刺激後,中國的民間投資和國家投資均呈現狂熱狀態。從2012年開始,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市場價格機制開始扭曲。這期間中國經歷了長達四年前之久的PPI持續下滑,而且還是在人工、廠租、物流等生產要素成本大幅爬坡的情況下出現的。


如今,隨著原材料價格的飛漲,PPI開始由負轉正,但物價似乎已經出現報復性反彈。那個長達四年的低物價生活已經成為過眼雲煙,未來將是痛苦的還債時期。


與此同時,過去長期的低物價,導致廢品回收無利可圖,由於無人願意從事廢品回收的工作,導致廢紙箱、塑料瓶、廢鐵等被扔掉。一旦匯率下跌,進口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造紙業甚至出現了原材料斷供的極端現象。


這也是原材料價格瘋漲的原因之一。


3


偶發性事件導致漲價


另外,社保繳費增長、人民幣匯率下跌、公路治超、房地產調控、公務員及軍警加工資等偶發性事件,都對此次漲價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匯率下跌,導致一些紙業巨頭不敢從海外採購廢紙和紙漿,導致紙價瘋漲,甚至一紙難求。


然而,漲價還不算可怕,最可怕的是消費市場的疲弱和前景渺茫。


儘管工業製成品漲聲一片,但產能過剩和消費低迷迫使終端消費品製造商不得不減價促銷。眼下,很多地方的水果、豬肉、青菜、乳品、紙品、日化用品都在打折促銷。雙11的瘋狂,很可能表明大家沒錢了,選擇上網購買打折商品。


那麼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來了,當通脹傳導到終端消費品領域,必將導致內需更加疲軟,從而產生新一波產能過剩。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細考如今的中國經濟形勢,出口、內需、投資三架馬車齊齊趴窩,科技創新還沒有形成新的動能,全民創業不過是延後了就業危機。但是,我們依然還有一個絕處逢生的機會——為創造就業的企業減負,為身背「四座大山」的人民減負。


留給中國實體行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減負真的會到來嗎?


4


中國的實體經濟究竟是被誰打垮的?


筆者過去多年來關注中國中小企業的稅負負擔,以及中國的宏觀稅負,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及,中國很多中小企業基本靠逃稅活著,中國的宏觀稅負高達38%左右,遠遠超過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甚至超過了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


從稅費負擔而言,中國企業的稅負痛苦指數如果是第一,沒人敢說第二。



再比如融資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從改革伊始就成為學術界的顯性問題,然而,研究到今天,這個問題仍然停留在呼籲階段。


在過去近40年來,中國80%的信貸資源流向了貢獻了GDP不到40%的國有部門,貢獻了GDP超過60%的非公企業,從主流的信貸機構獲得的信貸資源不到20%,中國80%的中小微企業幾乎靠民間借貸活著,靠非法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血液。


如果說,中國實體經濟的潰敗不是因為這些情緒化的總結,真正的癥結何在?中國實體經濟和製造業走到今天的十字路口,這是一種宿命和輪迴。


以製造業為例,過去中國製造能夠異軍突起,關鍵在於勞動力成本的廉價,因此中國在產業政策上選擇了全球產業鏈最低端的加工製造,也就是給世界打工的模式。更準確一點講,中國不是「世界工廠」,而是「為世界工廠」。


這種模式既成就了中國過去的成功,但這也是今天中國製造和實體經濟陷入尷尬和困境的主要原因。再說透徹一點,過去中國發展模式最大的經驗就是廉價的勞動力和對接全球產業鏈的低端。


我們的一切制度,我們的一切機制都是為這樣的模式而準備的,在人口紅利的周期下,這種玩法即使稅費負擔重、融資難,但也能活下來,一旦人口紅利結束,這種模式的各種弊端就會顯示出來。


因此,稅費負擔也好,還是社保等人力成本上升,融資難,都不是中國實體經濟被打垮的原因。中國實體經濟走到今天,根本原因是讓我們過去取得成功的經濟體系,經濟模式已經喪失了競爭力。



以聯想為例,聯想去年的報表非常不好看,楊元慶辯解說不要看一年的。事實上,聯想多年來報表已經在不好看了,這是聯想這種在研發上投入不夠的公司必然面臨的結果。聯想過去靠併購別人的品牌,靠給別人組裝電腦就可以活得很好。聯想在過去總是做一個跟隨的巨人,很少自己走入無人區,現在,這條路也走到了盡頭。可以說,聯想的衰落,事實上代表過去那個時代中國代表性企業在退出歷史舞台,未來屬於華為這樣的真正做研發的企業。


中國的稅費負擔承重,企業融資難,政府過於對房地產的依賴讓整個實體經濟處於尷尬的境地,但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意識不到我們以前賴以成功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在我們成為龐然大物之後,我們整個國家,而不是個別企業走進了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地帶。這個地帶需要更多的創新,需要新的商業模式,需要新的制度生態創造新的競爭力,否則你將走不出任正非所言的無人區,你只有死。


現在是中國需要重構競爭力模式的關鍵時刻,重塑競爭力模式的關鍵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不動搖。拋開中國的製造業不論,中國經濟在過去40多年的成功,不外乎「改革、開放、包容」六個字,讓想賺錢的去賺錢,承認企業家在社會中的地位。這六個字可以詮釋中國的過去,也決定中國的未來。


除了四萬億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影響,沒有一個國家的富裕不是因為製造業,包括現在的美國。當中國人傻乎乎的以為美國人不玩製造業的時候,美國的製造業的競爭力仍然雄踞全球第一第二的位置,美國的製造業規模仍然是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如果按照GNP而不是GDP算,美國的製造業總規模遠高於中國,富士康在中國生產的蘋果手機,按照GDP算中國的,按照GNP,那是美國的!

來源:銅價行情近兩月來,發軔於上游煤碳、鋼鐵、造紙等行業的漲價潮洶湧而下,在運輸成本上漲和環境治理限產的推波助瀾下,對中間工業製成品環節形成致命衝擊。

焦煤漲價200%,玻璃漲價40%,塑料漲價30%,鋁材漲價30%,鋼鐵漲價30%,不鏽鋼也爆漲40%,運費漲價33.6%,工業原紙有錢也買不到了……

在情況最為嚴重的造紙、包裝及印刷行業,紙價一路瘋漲,個別紙業十天內三次提價,但仍然出現了有錢買不到紙的情況,導致大量企業停止接單。


中國實體經濟的生態環境處於沸騰狀態,大量企業被捲入瘋狂的漲價漩渦中,苦苦掙扎,命懸一線。


漲價潮是由一系列清算式危機、價格機制長期扭曲和突發性事件引發。由於矛盾積累過多、信息不透明、加上人們的恐慌心理,導致工業製成品價格短時間內陷入失控狀態。


1


清算式危機


▌1、天量印鈔面臨清算


這一次的漲價潮稱得上一次突發性的通貨膨脹,原因自然是與過去8年超發的天量M2有關。2008年,中國的M2是47.5萬億,2016年M2數據是149萬億。


過去幾年,政府試圖建立樓市和股市兩個貨幣池子來鎖住超發貨幣,但股市被一波人造牛市玩殘,樓市泡沫的高壓鍋被政府強行蓋住,導致流動性泛濫。而在過去的幾年時間,中國外匯儲備減少了一萬億美元,但卻沒有回收相應比率的人民幣,加劇了流動性泛濫。


在這裡,要抨擊一下那個因害怕超發貨幣引發物價飛漲而設立的「貨幣池子」的形而上學理論,這樣做的嚴重後果就是:大量擁房者感覺到財富倍增了,但物價卻非常低廉,於是拚命消費,反正什麼事都不用干也能賺到比打工一輩子掙得還多的錢。


這種虛假繁榮一方面令創造財富的人數大減,另一方面大量真實財富被過度消耗,加劇了人民幣的泡沫化。換句話說,未來通貨膨脹的程度可能遠比想像的嚴重得多。


如今,天量M2被清算的時刻即將來到,政府面臨著要麼刺穿樓市泡沫,要麼承受劇烈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致命考驗。


▌2、環保污染積重難返


中國經濟開放三十年來,儘管有很多外國專家指出犧牲環境發展經濟不可持續,得不償失,但在各種「陰謀論」的揣度下,政府對環境監管的底線一再失守,而無處不在的腐敗縱容了企業大量偷排。


終於,曾經禍害過英倫和北美的霧霾再次籠罩了北方大地,面積迅速從去年的56萬平方公里擴散到100萬平方公里。


非常不幸,2016年再次趕上了這場環境污染帶來的清算式危機。在不斷的停產限產和成倍增長的排污收費下,工業領域所必需的原材料開始暴漲。


▌3、樓市泡沫進入清算期


08年來的房地產大躍進,給中國的煤碳、鋼鐵、水泥、建陶、衛浴、傢具、家電、燈飾、五金、包裝、印刷等行業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也製造了空前的危機。這些行業的產能被以數倍的倍率放大,如今隨著中國住房的嚴重過剩和年輕人口的銳減,這些行業面臨著清算式危機。


一方面與房地產相關行業的產能淘汰將會非常殘酷,另一方面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反過來又影響到居民消費,導致產能進一步過剩。


悲催的是,這些行業屯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比如煤碳、鋼鐵等行業,動輒維繫著數十萬人的飯碗,在負債高企、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提價來苟延殘喘。


2


價格機制長期扭曲下的報復性反彈


08年的經濟刺激後,中國的民間投資和國家投資均呈現狂熱狀態。從2012年開始,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市場價格機制開始扭曲。這期間中國經歷了長達四年前之久的PPI持續下滑,而且還是在人工、廠租、物流等生產要素成本大幅爬坡的情況下出現的。


如今,隨著原材料價格的飛漲,PPI開始由負轉正,但物價似乎已經出現報復性反彈。那個長達四年的低物價生活已經成為過眼雲煙,未來將是痛苦的還債時期。


與此同時,過去長期的低物價,導致廢品回收無利可圖,由於無人願意從事廢品回收的工作,導致廢紙箱、塑料瓶、廢鐵等被扔掉。一旦匯率下跌,進口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造紙業甚至出現了原材料斷供的極端現象。


這也是原材料價格瘋漲的原因之一。


3


偶發性事件導致漲價

另外,社保繳費增長、人民幣匯率下跌、公路治超、房地產調控、公務員及軍警加工資等偶發性事件,都對此次漲價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匯率下跌,導致一些紙業巨頭不敢從海外採購廢紙和紙漿,導致紙價瘋漲,甚至一紙難求。


然而,漲價還不算可怕,最可怕的是消費市場的疲弱和前景渺茫。


儘管工業製成品漲聲一片,但產能過剩和消費低迷迫使終端消費品製造商不得不減價促銷。眼下,很多地方的水果、豬肉、青菜、乳品、紙品、日化用品都在打折促銷。雙11的瘋狂,很可能表明大家沒錢了,選擇上網購買打折商品。


那麼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來了,當通脹傳導到終端消費品領域,必將導致內需更加疲軟,從而產生新一波產能過剩。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細考如今的中國經濟形勢,出口、內需、投資三架馬車齊齊趴窩,科技創新還沒有形成新的動能,全民創業不過是延後了就業危機。但是,我們依然還有一個絕處逢生的機會——為創造就業的企業減負,為身背「四座大山」的人民減負。


留給中國實體行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減負真的會到來嗎?


4


中國的實體經濟究竟是被誰打垮的?


筆者過去多年來關注中國中小企業的稅負負擔,以及中國的宏觀稅負,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及,中國很多中小企業基本靠逃稅活著,中國的宏觀稅負高達38%左右,遠遠超過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甚至超過了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


從稅費負擔而言,中國企業的稅負痛苦指數如果是第一,沒人敢說第二。



再比如融資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從改革伊始就成為學術界的顯性問題,然而,研究到今天,這個問題仍然停留在呼籲階段。


在過去近40年來,中國80%的信貸資源流向了貢獻了GDP不到40%的國有部門,貢獻了GDP超過60%的非公企業,從主流的信貸機構獲得的信貸資源不到20%,中國80%的中小微企業幾乎靠民間借貸活著,靠非法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血液。


如果說,中國實體經濟的潰敗不是因為這些情緒化的總結,真正的癥結何在?中國實體經濟和製造業走到今天的十字路口,這是一種宿命和輪迴。



以製造業為例,過去中國製造能夠異軍突起,關鍵在於勞動力成本的廉價,因此中國在產業政策上選擇了全球產業鏈最低端的加工製造,也就是給世界打工的模式。更準確一點講,中國不是「世界工廠」,而是「為世界工廠」。


這種模式既成就了中國過去的成功,但這也是今天中國製造和實體經濟陷入尷尬和困境的主要原因。再說透徹一點,過去中國發展模式最大的經驗就是廉價的勞動力和對接全球產業鏈的低端。


我們的一切制度,我們的一切機制都是為這樣的模式而準備的,在人口紅利的周期下,這種玩法即使稅費負擔重、融資難,但也能活下來,一旦人口紅利結束,這種模式的各種弊端就會顯示出來。


因此,稅費負擔也好,還是社保等人力成本上升,融資難,都不是中國實體經濟被打垮的原因。中國實體經濟走到今天,根本原因是讓我們過去取得成功的經濟體系,經濟模式已經喪失了競爭力。



以聯想為例,聯想去年的報表非常不好看,楊元慶辯解說不要看一年的。事實上,聯想多年來報表已經在不好看了,這是聯想這種在研發上投入不夠的公司必然面臨的結果。聯想過去靠併購別人的品牌,靠給別人組裝電腦就可以活得很好。聯想在過去總是做一個跟隨的巨人,很少自己走入無人區,現在,這條路也走到了盡頭。可以說,聯想的衰落,事實上代表過去那個時代中國代表性企業在退出歷史舞台,未來屬於華為這樣的真正做研發的企業。


中國的稅費負擔承重,企業融資難,政府過於對房地產的依賴讓整個實體經濟處於尷尬的境地,但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意識不到我們以前賴以成功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在我們成為龐然大物之後,我們整個國家,而不是個別企業走進了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地帶。這個地帶需要更多的創新,需要新的商業模式,需要新的制度生態創造新的競爭力,否則你將走不出任正非所言的無人區,你只有死。


現在是中國需要重構競爭力模式的關鍵時刻,重塑競爭力模式的關鍵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不動搖。拋開中國的製造業不論,中國經濟在過去40多年的成功,不外乎「改革、開放、包容」六個字,讓想賺錢的去賺錢,承認企業家在社會中的地位。這六個字可以詮釋中國的過去,也決定中國的未來。


除了四萬億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影響,沒有一個國家的富裕不是因為製造業,包括現在的美國。當中國人傻乎乎的以為美國人不玩製造業的時候,美國的製造業的競爭力仍然雄踞全球第一第二的位置,美國的製造業規模仍然是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如果按照GNP而不是GDP算,美國的製造業總規模遠高於中國,富士康在中國生產的蘋果手機,按照GDP算中國的,按照GNP,那是美國的!


來源:銅價行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情報社OIA 的精彩文章:

喜歡去歐洲旅遊的中國人,卻寧去日本也不去俄羅斯?!
中國人嫁給印度人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TAG:海外情報社O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