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注意了:手足口病進入高發期

注意了:手足口病進入高發期

注意了:手足口病進入高發期

尹婷婷,楊雪,解放軍306醫院,幹部病房

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左天宇 編輯

說「狼來了」,狼真的會來嗎?對於手足口病流行,不能掉以輕心,但是,過分的擔憂也是徒勞的。面對疫情,我們需要的是冷靜,要以科學的、理智的態度沉著地應對。在疾病尚未發生之前,盡量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預防和防範措施。在手足口病高發期,家長應該怎麼做?下面給大家普及一點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識。

一、 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比較常見急性傳染病,它是一種出疹性的疾病,出疹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口腔、手、足等部位,故此得名。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為主。其好發人群往往為5歲以內的孩子,3歲以下發病率最高。近十年來,手足口病已名列中國法定傳染病月均發病人數的首位。

注意了:手足口病進入高發期

二、 手足口病是由哪些病毒感染引起的?

已經清楚,腸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至少20多種A組腸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手足口病,以腸道病毒71型(EV71)、柯薩奇病毒A16型(CV-A16)、柯薩奇病毒A6型(CV-A6)、柯薩奇病毒A10型(CV-A10)最為常見,其中重症和死亡多數由EV-A71感染所致。

三、 怎麼判斷寶寶是不是得了手足口病?

儘管手足口病很危險,爸爸媽媽們也不必談之色變,因為絕大多數手足口病例癥狀較輕,1~2周就能自愈,一般分三階段:

初發期(1~2天):寶寶突然發熱、食慾減退、咽痛。

高峰期(3~5天):寶寶的口腔、手、腳、小屁屁上相繼長出紅色皰疹,寶寶變得不愛吃東西,愛流口水,煩躁不安。

恢復期(6~10天):皮疹漸漸消退,寶寶體溫與食慾基本恢復。

重症手足口病:多發生在小於3歲嬰幼兒,除了發熱、皮疹以外,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幹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

注意了:手足口病進入高發期

四、 曾經得過手足口病的孩子會不會再發?

手足口病絕大多數患者會對感染過的腸道病毒血清型產生保護性抗體,因此,感染同一腸道病毒血清型而重複發病的幾率較低。但因多種腸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相互之間無交叉保護,因此同一兒童可能因感染不同腸道病毒血清型而多次發生手足口病。

五、 手足口病患兒在家監護時注意哪些事項?

(1) 病情監護:患兒居家隔離治療期間,家長及看護人應密切觀察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精神萎靡不振、昏睡、或肢體顫抖抽搐等,有可能短期內進展為重症,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就診。

(2) 消毒:每天清潔常接觸的傢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劑消毒1~2次。患者的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環境,清潔後要及時用含氯消毒液進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鐘後,用清水擦拭或沖洗乾淨。

(3) 居家隔離:隔離時限為患兒全部癥狀消失後1周,此期間患兒盡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

六、 手足口病有哪些預防措施?

(1) 注意手衛生,勤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有消毒功能的免洗洗手液。告訴寶寶,在把手洗乾淨之前,不要揉眼睛、摳鼻子、吃手,或者伸手抓東西吃。寶媽們在處理完寶寶的尿片或其他污穢物後也應該徹底洗手。

(2) 寶寶的餐具和玩具在使用前後都要充分清洗、消毒。

(3) 不要讓寶寶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絹或紙巾遮住口鼻,隨後將紙巾包裹好丟入有蓋的垃圾桶。

(5) 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用一次性毛巾或紙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嘔吐物、糞便等,並及時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體表面或環境。

(6) 不要讓寶寶和疑似手足口病、急性胃腸炎的病人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等。

(7) 經常清潔和消毒(含氯消毒劑)常接觸的物品或物體表面,如玩具、傢具等,清潔後用含氯消毒液進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鐘後,用清水擦拭或沖洗乾淨。

(8) 手足口病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帶孩子參加聚會聚餐活動。少去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場所。外出盡量戴口罩。

(9) 接種疫苗:目前只有針對腸道病毒71型(EV71)的單價疫苗,它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二類疫苗。通過接種疫苗可以減少重症手足口病的發生率。推薦的接種年齡為6月-5歲兒童。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程序,1歲及以上兒童越早接種越好。對於5歲以上兒童和成人,多數已通過自然感染獲得免疫,一般不再推薦接種EV71疫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顧事 的精彩文章:

如何預防夏季空調病?
治療高血壓的常見誤區

TAG:醫學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