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罕見!雲龍這個小山村竟藏著三個「國保」……

罕見!雲龍這個小山村竟藏著三個「國保」……

雲龍印象

及時分享雲龍新鮮資訊

順盪,雲龍縣白石鎮的一個山村,也是雲龍古代八大鹽井中的一個遺村,經歷發展、興盛,衰落之後,順盪那股千年滷水依然」吟唱」著「國保」歌謠,「國保」即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順盪梵文碑火葬墓群、順盪彩鳳橋、順盪藤橋名列其中。

千年流淌的滷水

雲龍古代有八大鹽井,如今只能在諾鄧井、師井、順盪井見到滷水了,順盪井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雲南通志.鹽務考》記載,諾鄧井開發於漢代,緊隨其後開發的就是順盪井。明洪武十五年十一月,雲南設立鹽課提舉司四處,雲龍就在其中,順盪井設鹽課司。明《滇略》記載:「鹽皆自井中出也,惟順盪自岩穴湧出,有池盛之,熬作葉形,最潔白,無滓。鹽泉初出甚盛,日百餘斛,所司遣官驗視,懼其增課也,以木石雍其源,令緩,既去,泉流遂微矣」。順盪井早在明代前產鹽就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百餘戶居民主要靠煮鹽謀生,村中有正井、洗鍋井、天生井、祭天井等七個鹽井,開四十多灶,每斤滷水可熬鹽三兩三錢,所產食鹽質量較好。《雍正雲龍州志》記載:「諾鄧、順盪(鹽)味更咸,不必澆灶,而遂能成沙」。順盪鹽東銷大理,北銷麗江、迪慶、西藏,南銷保山、德宏、緬甸等地,最多時年產食鹽9萬多斤,年交鹽課費銀2828兩,遇上閏月還要加課。

順盪井興盛時期,村民主要靠煮鹽、賣鹽等商業活動生活,千年流淌的那股滷水成了歷史的見證。

梵文碑火葬墓群

順盪井的居民圴為白族,白族一般實行土葬,而順盪古代就實行過火葬,村內明代的梵文碑火葬墓群,是迄今為止雲南省境內發現的保存最完整一處佛教密宗文化遺址,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順盪梵文碑最早出現時間為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最晚出現的碑文為明萬曆元年(1573年),時間跨度為165年,共有火葬墓上百冢,現已發掘出梵文碑85塊,梵文經幢7座,碑塊和經幢全部選用當地的紅沙石做成,大小不一,最大者通長1.66米、寬0.56米。碑座多數刻有贔屓、蓮花須、白鶴、獅子等圖案,碑與底座靠公母榫頭連接和固定,碑塊分為陰陽兩面,陽面均刻漢字,中間直行為死者姓名,一般格式為:「號曰追為亡人××神道」,右邊直行「南無六道分身救苦地藏菩薩」,左邊行為立碑年月日時,最兩側刻有童子、魚、傘、寶瓶、海螺等「佛八寶」圖案,碑額呈半圓形,正中刻尊勝佛母坐在須彌蓮花座上,碑塊上還刻有符咒,意為吉祥之所集。碑陰面額邊緣刻有四佛四菩薩種子字母,正中刻無量壽佛或地藏菩薩,碑額下方用漢字書寫「佛頂尊勝陀羅尼神咒」,其餘碑文全部為梵文。經幢為正方形或六角形,有圓形蓮花底座和寶頂,通體刻有佛象、圖案、梵文經文、死者名字、立幢時間等。梵文碑所記載的多為佛經中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通過對神的讚頌,為死者祈求免受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道六道輪迴之苦,超度亡靈,早升極樂世界。

順盪梵文碑火葬墓群國內罕見,成為研究白族文化不可多得的物證。

小橋流水的村莊

雲龍沘江古橋樑群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順盪境內的彩鳳橋、藤橋就是其中的「成員」之一。

順盪古村民居依山構建,歷史上最繁華的時期居民達到百餘戶,現存的民居多為清代建築,屋基採用塊石條石支砌,建築風格多為白族的四合院、三坊一照壁、一正兩耳等,設計精巧。近年來,順盪古村不斷出現了地陷,多數農家遷移到了沘江西岸,老村子裡留下了大慈寺、古戲台、石牌坊等遺址、玄天閣、本主廟還存留下來,如今,古村裡剩下了三十餘間房屋和十戶人家。

沘江,被稱為雲龍的母親河,順盪古村地處沘江上游,在與外界長期交往中,村民們建造了不少的橋樑,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彩鳳橋和藤橋。彩鳳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清代多次進行維修,橋全長39米,寬4.7米,凈跨27米,是一座典型的伸臂式單孔覆瓦木樑橋。順盪藤橋已消失多年,2017被恢復重建,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順盪鹽業停止後,村民從商業轉為農業,古村惜日的繁榮已不復存在,村民依舊守護著小橋、流水、人家的家園。

圖文:李少軍

編輯:字建華

審核:趙勇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龍印象 的精彩文章:

TAG:雲龍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