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夏宮村讀詩集》:《唐詩三百首》講稿

《夏宮村讀詩集》:《唐詩三百首》講稿

眉力村 |2018年第085期(總第801期)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錄音試講

大家可以點擊播放

邊看文字邊聽

(全文約2191字,需11分鐘)

柳宗元因為參加了某個「政治集團」而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在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司馬是一個閑職,可以說它是只領工資、不用上班的這麼一個官職。當這個官,看似悠閑,實則內心苦悶。聊解這種苦悶的辦法,一個是寄情山水。柳宗元在永州期間,寫了很多關於山水的文章,比如《永州八記》;另一個,就是讀佛經。當時,他就借住在一個寺廟裡,名字叫龍興寺。題目,晨詣超師院讀禪經。詣,是去、到的意思。超師,一個叫超的師傅。前面咱們讀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這裡有一個「業師」,是一個叫業的師傅。超和業,是這兩位師傅的法名。題目的意思就是,有一天早上,柳宗元就去超師傅那裡讀禪經。

圖片來自網路,僅供欣賞

前面四句是總起,寫他去讀佛經之前做的一些準備工作。「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以前有水井,井水清涼。尤其是寺廟裡的井水,似乎更冰涼。汲井,就是汲取井水,柳宗元他先去打了井水,刷牙(簌口)洗臉。水太涼了,所以說是「寒齒」,是水把牙齒給寒到了。洗漱完畢,整個人神清氣爽,是「清心」,內心很乾凈了。這時候,再「拂塵服」,再拍一拍、抖一抖衣服上的塵土,整理一下衣冠,這樣,穿著也乾淨了。「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這時候才拿起佛經,走出房間,準備讀經。閑持的,不是說人有了空閑的時間,而是說,做完了前面的那些準備工作之後,就是簌口、洗臉、收拾利索之後,人的心境是閑適自在的,這樣的一種心境。貝葉書,是指寫在某種樹葉上的文字,這裡就代指佛經。我翻了一下《中國植物志》,這種樹可能是貝葉棕Corypha umbraculifera L.,棕櫚科貝葉棕屬的植物。它的「…葉片可代紙作書寫材料,在印度和我國雲南(傣族)有用貝葉刻寫佛經的,俗稱『貝葉經』」[1]。步出東齋讀,東齋可能是超師的房間[2]。柳宗元從超師傅的房間里拿了一本佛經來到了外面的庭院讀經。

圖片來自網路,僅供欣賞

緊接著四句,就寫開始讀經——主要是寫由讀經而產生的感想。「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真源和妄跡相對,按趙昌平先生的觀點,這兩個詞都是佛教用語[3]。簡單來說,真源是真的、本源性質的東西;妄跡就是假的、浮於表面的東西。這兩句詩就說,世人對真的東西不去追求,不去探究,反而去追逐那些浮於表面的東西。這邊的真與假,本質與虛妄,它們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很難講。可以按我上面的講法,講一種普遍性;也可以講成是和佛經有關的,人們讀佛經,很少深入去探究本源的東西,反而去迷戀字詞章句這種膚淺的內容。這麼講也可以。「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佛經是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字,所以叫它「遺言」。這類遺言是「冀可冥」,冥作動詞用,意思是暗合、默契。佛經和什麼是暗合相通的呢?和上面所指出的,人們不去求真,而去追求表面的東西。大家都希望能從佛經中尋找到契合自己感受的內容,但是,繕性何由熟。繕性的意思是修養本性。但是這樣的做法,這樣只追求表面文章的做法,怎麼能夠讓修身養性達到圓熟的境界呢。

圖片來自網路,僅供欣賞

前面寫拿著佛經,走出了東齋。然後寫在東齋外某個地方讀禪經,一邊讀就一邊有了上面的感慨。發完感慨之後,就轉向寫景。這種情況,就好比咱們讀書讀累了,或者讀到困惑的時候,暫停了下來,去看周圍的風景,這種情況。「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前一句,道人庭宇靜,這邊的「道人」,指超師。超師是和尚,佛教的不是道教,怎麼叫它「道人」呢?這和咱們現在的說法不一樣。較早一段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不久,佛教徒還沒有「僧」這樣的稱呼,而是借用道教的叫法,通稱他們為「道人」[4]。道人庭宇靜,意思就是,超師的這個院子好幽靜啊。苔色連深竹,這一句是補充上一句的「」。苔是青苔,竹是綠竹,院子里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色。「日出霧露餘」,太陽出來了,晨霧散去了,露珠也沒剩多少。,也寫作「余」,餘下、殘存的意思。「青松如膏沐」,膏沐,本意是古代婦女潤發的油脂。這裡用來形容青松,清晨的松樹在陽光的照耀下,放佛洗沐過一樣,滋滋潤潤的。看到這樣的景色,院子里一片綠意盎然,太陽也升起來了,松樹就沐浴在這晨光里。景色非常好。所以,結尾兩句說,「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這種恬淡、安靜的景色,要怎麼說呢?離言說,離是背離,只能看,只可意會,沒辦法說。悟悅心自足,我好像悟出了什麼,這種感受讓我感到快樂,我的心裡非常滿足。柳宗元他悟出了什麼呢,他沒有說。大概就是讀了佛經,內心產生了一些感想。然後心中感到不愉快,最後藉助自然景色而有所得。

圖片來自網路,僅供欣賞

注釋:

[1]《中國植物志》第13(1)卷 :「原產印度、斯里蘭卡等亞洲熱帶國家,它是隨著佛教(小乘佛教)的傳播而被引入我國的,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目前僅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零星栽植於緬寺(佛寺)旁邊和植物園內。」

[2]趙昌平編著. 唐詩三百首全解.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07,P36

[3]趙昌平編著. 唐詩三百首全解.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07,P36:「真源:佛教語,意為作為源頭的真如法性。超脫萬物(虛妄)之本體叫真,常住不改不變叫如。禪宗認為這種識得萬物為虛妄的常住不變的靈明佛性在於萬物之中,只是平常為世務俗物所蒙蔽罷了。…妄跡:佛教認為真如法性是唯一的實際,萬物只是它的化現,雖有,但只是虛妄的跡象。禪宗更從心即是佛的觀點出發,認為一切文字包括經書也在可棄之列」

[4](唐)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 柳宗元詩箋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09,P217

20180707-20180711

在協和道

配樂:石進《夜的鋼琴曲六 》

- End -

每日詩詞/《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唐·柳宗元):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眉力村| 桃花落,清水流;有佳人,伴左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眉力村 的精彩文章:

TAG:眉力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