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盧昊:比起軍費七連增,日本這一動向更值得關注

盧昊:比起軍費七連增,日本這一動向更值得關注

原標題:盧昊:比起軍費七連增,日本這一動向更值得關注



日本防衛省擬在2019財年進一步增加防衛預算。如果申請得到批准,將是日本防衛預算連續7年增長,將創下歷史新高。

日本防衛預算的持續增長,特別是近年來連創歷史新高,有其內外背景。總體上,這是日本積極推動以「正常化國家」為基本目標的大國化戰略,強化自主防衛能力的政策結果。安倍政權將「軍事正常化」作為構建和強化日本國家戰略的基礎之一。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周邊安全環境」為名義,配合國家安全戰略調整和新安保法的出台,安倍政府積極打造「聯合機動防衛能力」, 在「質」與「量」方面同步推進軍力建設。在加強作戰指揮與後勤體制的基礎上,安倍政府將確保周邊制海空權、應對「島嶼入侵」、彈道導彈防禦及太空及網路戰作為主要備戰領域,重點提升一線部隊的快速反應、投送部署、機動作戰、警戒監視、情報通信能力等。


需要看到,安倍執政以來,在應對中國「軍事威脅」的假想敵思維引導下,日本的防衛力量建設和部署進一步向西南方向傾斜,反映在預算方面,就是專門用於「西南諸島」的國防預算開支持續增加,包括採購和改造大中型驅逐艦、潛水艇、戰鬥機和預警偵察機,維持強化海空優勢,訓練、裝備並部署用於奪島作戰的「水陸機動團」,在「前線島嶼」新設雷達站及沿岸監視部隊、乃至部署陸基反艦導彈,加強「第一島鏈」封鎖能力等,無不具有明確針對性。除此之外,在搶佔軍事戰略「新邊疆」的目標驅動下,日本不斷增加在太空軍事和網路戰方面的投入,加速軟硬體構建,以針對中國等競爭對手取得早期優勢。這些軍事建設的「增項」,顯然需要持續增長的預算支持。


在國內戰略及政策助推的同時,日美同盟的強化,特別是裝備技術、軍事訓演方面的具體防務合作深化,成為推動日本防衛預算增加的另一動因。事實上,日本一方面在主動地利用日美同盟,使其服務於自主防衛能力建設的目標;另一方面,基於「維護同盟大局」政治目的,日本也必須加大投入,以回應美國對日本承擔更多同盟義務和防務成本的訴求。在日本的防衛預算中,美軍基地費用和駐日美軍整編費用始終佔有一定比重,且有可能擴大。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要求北約及亞太盟友大幅增加軍費,為美國分攤負擔,加上日美貿易摩擦趨於加強,日本尋求通過大力引進美式裝備,如F-35隱形戰機、AVV7水陸兩棲戰車、「全球鷹」大型預警機和「魚鷹」運輸機等,達到縮小日美貿易順差,緩和美國政治壓力的目的。當然,通過引進先進的美製裝備,以及與美軍進行聯合訓練,日本也希望達到讓自衛隊迅速提升戰鬥力,通過日美軍事一體化增強聯合威懾力的目的。

基於日本持續推進系統化的「強軍工程」,日本的防衛預算預計在未來還將繼續增長。2018年下半年,日本將提前修改出台新的防衛大綱和「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其中規定將進一步提高每年裝備開支的增長幅度。當然,由於國家財政壓力,在日本國家總預算「大盤」中僅佔5%左右的防衛預算很難有突破性的、大幅度增長。當前的日本防衛預算中,人員工資及糧食補給(即「人件與糧食費」)已經佔到總預算的超過45%,而在其餘的裝備物資費用(即「物件費」)當中,基地設施、現有裝備的維護費用也佔到總預算的約25%,武器採購和技術開發則僅占約15%。換言之,現有預算即使保持增長,所帶來的軍力「增量」仍是相對有限的,日本要進一步強化軍力,還面臨諸多問題。


但同時,需要看到,雖然未來軍力「增量」很難突飛猛進,日本仍然擁有相當可觀的軍力「存量」、長期積累的質量優勢,潛在的軍工能力和動員能力,以及日美軍力聯動後給日本帶來的威懾力、作戰力「加成」。現階段,日本執政集團推進軍力建設以擴充國家戰略資產的意志也是比較堅定的。而且,近年來,相比於預算增長支持下軍力「硬體」,日本通過制度、體制和法制等「軟體」改革所取得的軍事行動空間和許可權,以及通過對外防務合作,在國際安全影響力和秩序主導權方面獲得的進展顯然要大很多。這也成為當前日本國家軍事安全戰略最為突出的特色,相比單純的防衛預算增長問題,這是更值得外界關注的地方。


(盧昊,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獨家!金特會細節:金正恩用英文問候 特朗普會後豎拇指
台當局為保非洲最後一「友邦」拼了!「台駐外代表」累到病危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