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細則呼之欲出,銀行這樣展望資管新生態
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出台,對大資管行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指引,但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仍然處於業務停滯狀態,等候進一步的細則指引。
理財細則呼之欲出
近期,第一財經記者也從多家股份行、城商行資管部人士處獲悉,銀保監會正在制定的銀行理財細則大概率將在本周出台,不排除會在本周五發布,會對更為具體的事項進行指引,包括對於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的募集形式(私募或公募)、新老產品的過渡安排、銀行系資管子公司的細節安排(計提、牌照等)。
此外,7月20日,也有媒體報道稱,即將下發的資管新規執行通知或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規執行中的問題予以明確:公募產品可以投一部分非標;符合一定條件的老產品可以投資新資產;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和6個月以上定開產品可以參照貨幣基金,實行攤余成本法;過渡期內,表外產品回表,監管會考慮相關的補充資本的措施;部分股權類以及其他目前特殊原因不能回表的,或將做出妥善安排。監管對整改計劃不會做硬性指標要求,由銀行自主整改。
對此,某華東地區城商行資管部研究主管對記者表示,具體執行通知的發布臨近,上述消息的內容存在合理性,原本的資管新規希望「拆乾淨了重新裝修」,但銀行也普遍反饋,「資本金不足、整改工期太長」,因此需要更為寬鬆可行的過渡方式。
目前,銀行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資產回表進程並不令人滿意,一是部分資產並不符合表內信貸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在銀行資本金吃緊的背景下,表內並沒有能力承接回表資產的規模。對此,某股份行總行資管部總經理對記者表示,目前銀行普遍在通過優先股、可轉債的模式在公開市場募集資金以補充資本金,此外銀行也在關注監管層會否對部分回表產品放寬風險資本約束標準。
「眼下非標業務幾乎停擺,資管子公司、結構性存款等事宜尚不明確,很多業務要等理財細則推出後才能繼續。」某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此前對記者表示,6月以來,一些地方銀監局在向銀行相關部門徵詢意見、起草文件。
銀行迎資管新生態
7月20日,在由中債登主辦的「2018債券年會」上,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董方也以「資管新生態」為題,對於未來銀行資管轉型的諸多細節進行了闡釋,銀行未來將會在產品、銷售、投研、風控、科技、同業生態圈等方面進行轉型升級。
董方認為,未來銀行系資管子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可以在更好在資管領域進行發展。
就資管產品而言,一般會包含三類,一是貨幣類產品,其特點是高流動性、收益率低波動性和開放式;二是債券類產品、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差異化流動性、開放式);三是中長期產品(低流動性、封閉性)。值得注意的是,資管新規的思路之一就是要打破剛兌和期限錯配,那麼未來除了凈值化的產品除外,還包括到期期限較長的「非標」產品,這就需要對接更為中長期的資金,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採取資金池、滾動發行的模式。那麼問題在於,到底有沒有那麼多中長期資金?
對此,董方也表示,「銀行理財規模近30萬億,覆蓋客群眾多,其實此前銀行為客戶提供的短期流動性便利,大部分客戶並沒有利用(只是不斷滾動展期),可見很多需求就無異於是中長期需求,因此中長期產品的確是有需求的,投資者認識到了這點之後,就會逐步形成正確的投資習慣。」
同時,作為銀行配置的一部分,ABS結構與「非標」較為近似,且收益率高於債券,機構認為ABS也有望成為理財的新配置標的,但海通證券資產證券化業務負責人車大雷也表示,」在打破剛兌、資管產品凈值化轉型背景下,估值壓力較大,而為了避免估值波動,銀行配的更多的是1-2年的ABS,3年及以上的配置情況並不理想,且短期內為了配合資管新規達標,銀行壓縮理財規模,從而暫時會對ABS對配置形成壓力。」
同時,銀行業也亟需在投研方面作出轉型。由於早前銀行理財多採用配置型的思維,即投資、持有,因為並不缺資金。「未來,在新模式下,持有模式不能適應整個市場發展,因此要從持有型向『大類資產配置+』轉型。」董方解釋稱,銀行仍然會以固收這一傳統優勢業務為主,並拓展權益類資產。同時,銀行資管也需要夯實研究基礎,構建專業化研究團隊。
不少銀行資管部人士此前也對記者表示,銀行資管目前亟需加強行業研究,尤其是在信用債違約風險加大的背景下。銀行大部分的固收投資以信用債為主,而此前在風險尚未暴露時,銀行的研究仍然更多是基於報表研究,沒有更深入精細的研究體系。
此外,IT系統也有提升的空間。董方也表示,「儘管進行了大量IT投入,但比起其他同業機構而言還遠遠不夠。銀行有大量底層數據,但在分類、完善性上還有很大空間,例如如何形成數據分析、如果把IT貫穿到整個資管業務的每一個環節,這需要在未來兩年努力轉化。」
眼下,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方向已定,但如何設立細節尚未出台,包括牌照、行業定位、凈資本約束管理、投研能力建設、人員配備和薪酬激勵等。截至目前,已有接近10家商業銀行公告擬設立資管子公司。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一些銀行未來可能將原來的資管部獨立出來,歸入新設資管子公司。就海外經驗而言,如果運行得到,銀行系資管業務將成為拉動銀行ROE的引擎,但對於中國銀行資管而言,仍需要經歷較長的轉型過渡期。


※專家建言中企走進東盟,這些是必須注意的事
※非農數據引美股狂歡,後市機構都怎麼看?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