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門頭溝玩遊戲的趕緊看看,怎麼就成了「精神病」?

門頭溝玩遊戲的趕緊看看,怎麼就成了「精神病」?

門頭溝信息港

你有69位好友已關注

你是不是經常做事毫無動力,

但是只要一打遊戲就渾身來勁呢?

你是不是不論上班還是上課,

都想著趕緊結束然後肥家打遊戲呢?

你是否發覺,

自己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多,

而且無法自拔?

GIF

悄悄告訴你:

這是病!得治!

這幾天,

微博上的網友因為一條消息炸開鍋了!

據某官微:

世界衛生組織(WHO)

今年初決定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相關規定將自6月19日起生效,

WHO將通知世界各國政府,

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遊戲成癮」癥狀又有哪些呢?

原來,WHO在今年初宣布,該組織將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

這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遊戲玩家的關注。

熱衷玩兒遊戲就是有病嗎?這個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WHO表示,遊戲成癮的癥狀包括:

1.無法控制地打電玩(頻率、強度、打電玩的長度都要納入考量);

2.越來越經常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後果也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

如果以上行為持續12個月以上,

或者非常嚴重但少於12個月,

你就會被醫生確診遊戲成癮。

這一消息讓網友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看風景的貓-:你說我好好的一個人,健健康康的,怎麼就成精神病了呢?

@遠眺滄海煙波渺:買股票算不算?買彩票算不算?

@冰糖的Shirley:追星是不是也馬上要被列入精神病名單了?

@我忘了我忘了我忘了:我工作強製成癮了怎麼辦?好想戒掉。

@吃撐不打嗝:都別惹我,我有精神病。

@oran_cc:呵呵,電競賽堪憂了,贏了是電子競技,輸了是精神疾病。

「之所以進行這樣的修訂,是因為全世界有大量的醫學數據表明,遊戲成癮者腦部結構的改變,與毒品、酒精等物質成癮者相似。」昨天一早,市七醫院物質依賴病區主任盤聖明,接診了好幾位來門診諮詢的患者。

市民陳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家長。因為沉迷遊戲,他的兒子已經一個學期沒上學了

「醫生,拜託你想想辦法,讓他去上學。」陳先生的兒子小陳今年14歲,性格比較內向,上了初中後,換了一撥新同學,小陳與他們格格不入,喜歡的籃球也不打了,用父母買來的手機玩起了遊戲。

「一開始是王者榮耀,現在是絕地求生,我們上班,孩子就請病假在家打遊戲。後來乾脆逃學,天天捧著手機在家裡看直播,被我們拿掉手機就大發脾氣!」

無獨有偶,高一男生貝貝也被父母帶到市七醫院。原來,孩子在杭州一所重高上學,當初中考成績排名全校前50位,寄宿後開始偷偷玩起了遊戲,如今成績已排名倒數。手機被老師沒收後,他還偷回來繼續玩,被學校警告處分。

在家人眼裡,這兩個孩子都已網路成癮,無計可施,但在市七醫院,醫生還曾遇到過更誇張的患者。

「曾有位少了一根手指的爸爸,帶著孩子來門診求助。我們一問,爸爸的手指竟是被兒子剁掉的!」市七醫院物質依賴病區主任盤聖明說。

當時正值高考前夕,男孩突然迷上了一款手游,連上課都忍不住摸出手機來搶裝備、做任務,天天熬夜練級。

父母威脅要沒收手機,男孩就大發雷霆,威脅父母不去參加高考。沒轍的父母最後決定:幫孩子一起打遊戲。

原本以為快速衝到60級滿級,孩子就能安心備考了。爸爸陪著兒子買點卡、買裝備,任務眼看就完成了。

萬萬沒想到,高考前一個月,遊戲竟更新到了120級,男孩又深陷其中。和父母大吵一架後,他用刀剁掉了爸爸的一根手指

市七醫院物質依賴門診,去年接診了2599人次,沉迷網路遊戲的患者不少,且逐年增多,僅昨天半天門診,盤主任就接診了四五位小患者。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被正式確診為遊戲成癮

GIF

「許多人放假時通宵打幾天遊戲,假期結束隨即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這隻能算是遊戲過度。我們目前接診的這些患者,也屬於網路沉迷,而不能簡單歸為網路成癮。」

盤主任說,大家都知道毒品、酒精成癮,會影響大腦的精神活動。遊戲雖為非物質依賴,但全世界已有大量的醫學研究數據表明,它對大腦結構的影響,與其他物質成癮者相似,明知有害而不能自控。

長期高強度玩遊戲,負責控制和決策能力的大腦前額葉會出現供血不足,導致自我控制能力越來越差

網路成癮後,會像毒品成癮一樣反覆發作,因此要及早踩剎車。

專家分析根結原因

家庭環境有問題

調查顯示,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原因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一個因素。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物質依賴科主任盤聖明說,因沉迷網路前往杭州七院進行心理諮詢或治療的青少年,其中80%以上的家庭環境都有問題

他發現,有網癮的孩子們有一些共性:

家長不知道怎麼和孩子溝通;

家長溺愛孩子,例如將孩子的學習成績和物質獎勵掛鉤;

家長陪伴少,隔代管養,或根本不懂怎麼陪孩子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曾做過一項針對全國10個省份6000多個學生及其所在家庭的調查,調查分析得出的11項網癮學生特點顯示,四種類型的青少年容易網路沉迷:

缺乏溫情教育方式、缺乏社交能力、面對壓力缺乏應對能力、自我認同度比較低——而這些類型對應的,正是家庭教育、親子關係、學校教育等多方面的複雜因素。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陶明1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關注遊戲成癮這個問題了。在他看來,少兒遊戲成癮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曾有一個孩子讓他印象深刻,孩子媽媽表示,孩子為了玩遊戲,已經砸壞8台電視機了,沒有一台電視機可以撐過一個月。

「為什麼我爸媽可以看電視,而我就不能玩遊戲?」在孩子看來,父母一有空就自己搓麻將或者看電視,但在遊戲里他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夥伴了。

「『問題少年』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家庭缺失導致孩子想要找一個出口來彌補,所以想要治癒網路成癮必須要父母參與。」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精神康復專家汪永光博士的觀點是,家庭調整是關鍵。

「我在醫院接診的網癮少年背後通常有兩類極端的父母,一類是完全溺愛型,陪練陪玩,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滿足要求,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長;另一類是過度專制型,不允許孩子接觸任何遊戲,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就很容易和家長對抗,不允許做的事情偏要做。」汪永光說。

但多數家長並不自知,也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戒網癮」致死致傷的慘劇不斷上演

有些家長看孩子一看到孩子玩遊戲,就開始擔心是不是上癮了,過分焦慮往往容易上一些五花八門、不知來歷的戒網癮「訓練營」「特色學校」的當。

時至今日,楊永信用電擊治療「網癮」的行為還在繼續,全國類似的網癮戒治中心依然在招生,依然在用「限制自由」「體罰」的方式來馴服「網癮少年」。

實際上,多數網癮戒治機構並沒有什麼妙招,只是用限制人身自由、軍訓、體罰等方式對迷戀網路的孩子進行懲治。種種沒有科學依據、未經臨床驗證的招數被「發明」出來,想當然上馬,別說治不好,就算一時有效,孩子遭的罪、受的傷害更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2010年發布的《關於未成年人網路成癮狀況及對策研究報告》對此描述更為細緻:

多數網癮矯治過程中存在懲罰現象,如將未成年人連續數天單獨關在一間小黑屋中,用高強度的俯卧撐、跑步、站軍姿等手段進行懲罰,用戒尺等工具對未成年人進行體罰,強迫未成年人進行嚴重超負荷的行走,讓抽煙的未成年人吞食煙絲等。

多數父母知道其子女在矯治過程中受到懲罰,卻大部分接受和同意。

在家長默認的狀態下,這些體罰極容易升級為暴力懲戒,變成極端事件。2007年至2014年,因青少年「戒網癮」致死致傷的慘劇不斷上演。

2007年,重慶發生網癮少年不堪教官虐打,3次自殺跳樓自殘事件;

2008年,廣東一訓練營教官對戒網少年實行毆打、禁止喝水等懲罰方式,造成少年腎衰竭;

2009年,廣西15歲少年鄧森山被送入「南寧起航訓練營」戒治網癮,被4名教官毆打體罰致死;

2011年,廣州少年小俊因沒有聽話進入網戒中心活動室,遭暴力對待致胳膊骨折;

2014年,河南兩少女在戒網癮學校被強制加訓「前倒、後倒」達三個多小時,導致一死一傷;

同年,14歲網癮少年小濤,因偷吃餅乾,雙手被網戒中心教官用軍用背帶捆綁著吊在單杠上,最終導致8個指頭關節處皮膚缺血性深度壞死……

治療網癮應當採取合理合法健康的手段,以此引導孩子們回歸正常生活,而並非採取不正當的違法行為,侵害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對於網戒機構以限制未成年人人身自由、體罰、打罵、禁食等暴力懲戒方式,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鄭雪倩指出,這些戒治手段都超越了法律規定的合法範疇,其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等合法權益,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禁止虐待未成年人」的相關規定。

「如果家長願意,他們完全可以在收集保全證據的前提下追究這些機構的法律責任。」

「網癮」難題怎麼破

網戒機構合法性成疑,暴力體罰方式殘酷,家長需求卻依然旺盛,這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家長對於「網癮」孩子的無奈。

「那些網戒機構之所以有市場,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已經不像正常孩子了,父母備受困擾卻無能為力,這時這些機構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樣。所以,我們應該要重視遊戲成癮這個問題,儘快制定規範的治療指南。」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陶明說。

目前,臨床上多採取家庭、藥物和物理結合對網癮少年進行綜合治療。但藥物治療只能減輕部分病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汪永光博士多次強調,家庭才是關鍵。

汪永光博士覺得,遊戲可以作為孩子偶爾放鬆的方式,不要一味排斥,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叛逆心。同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對遊戲的正確認知,並形成一個自我管理、自律的模式。

遊戲成癮是病,可遊戲本身並不是洪水猛獸。利用家長的擔憂,把矛頭對準遊戲,孩子玩什麼擔心什麼,或者對準網遊產業,也大可不必。

遊戲好比碳酸飲料,喝喝無妨;無節制喝,一頓三瓶,當然有害健康;血糖都超標了,還用它送服降糖葯,無力自拔,這就應該藉助醫療干預。而治病要去正規醫院,千萬別輕信那些會忽悠的「高人」。

那麼已經網癮的孩子如何去引導?汪永光說,堵不如疏,一定要從根源上了解是什麼導致他們的上癮,然後對症下藥。

比如,在七院收治的遊戲障礙孩子中,有不少是成績很好,重點中學尖子班的學生,他們沉迷遊戲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釋放學習壓力、競爭壓力。「家長一味追求孩子成績好,沒讓孩子發展一些興趣愛好,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汪永光還讓網癮少年的父母也去下載孩子沉迷的那款遊戲,去了解遊戲怎麼玩,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感受,然後去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從遊戲里有什麼獲得,然後找替代療法。

汪永光建議,家長平時可以多培養孩子的興趣點,一個人必須要有開心、快樂的情緒。如果一旦出現「網癮」的苗頭,可以用另外一個健康的「癮」替代遊戲的「癮」,只要給小孩提供新的樂趣、新的愛好,自然而然就會「痊癒」了。

精彩活動推薦

點贊!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門頭溝信息港 的精彩文章:

TAG:門頭溝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