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文學在古代時,是如何被發展的,又是如何通過什麼研究的?

天文學在古代時,是如何被發展的,又是如何通過什麼研究的?

關於天文學,在春秋時期雖然並沒有得到發展和認知,但卻有著人類歷史中最早發現哈雷彗星的記載。若追溯關於哈雷彗星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057年,不過這個時期記載的內容較少。被記載還是因為周武王姬發要舉兵伐紂,順應天時。

在公元前613年(春秋魯文公十四年),此次對哈雷彗星的記載則更為確切,而且這一次的記錄也是人類歷史上對哈雷彗星的第一次記錄。在以後哈雷彗星每次出現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均有記錄。而在眾多的的記錄中,最為詳細和清晰的記錄是在公元前12年(漢元延元年)。而在已有的歷史中,關於哈雷彗星的記錄共有二十五個記錄。

除了有關哈雷彗星的記錄以外,我國也是世界上天文學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其實早期的古人研究天文曆法,是為了適應生產的發展。而且各朝的皇帝也特別重視,並設置了相關的星宿司。隨著各朝各代對於天文研究的加深,我國的天文學的發展,領先了世界上其他的國家。

在古代的曆法中,研究並非僅僅是關於曆法制度,還有對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以及行星運動的研究。在顓頊帝時代,便設立了「火正」,專門對大火星進行觀測,這一記載可能要追溯到兩千四百年前。在《夏小正》此書中,記載了有關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和農事等方面的內容。

對於天文學研究做出巨大的貢獻的便是張衡,張衡,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同時也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同時張衡還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公元前132年(陽嘉元年),張衡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當時稱為候風地動儀。雖然這種地震儀僅僅只能預測到某個方位發生了地震,但是卻已領先了世界將近一千八年。

關於曆法,張衡也參與過,在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12年),當時張衡擔任的是尚書郎,當時因為在商討時,張衡極力反對錯誤的迷信。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無窮無盡的,天體的運動也是有規律的。

同時他還認為月亮是圍著地球轉的,有升有落,十分準確地解釋了在冬季的時候白天的時間短,夏季的時候,白天的時間長。張衡經過觀測,並推出了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而這個結論與現在所測量的相差無幾,可以說張衡對於天文的的研究個精確了。

除了張衡,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也曾研究過天文,他是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線緯度一度之長的人。在經過數年的研究和知識的積累後,僧一行在開元年(725年)才開始編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僧一行潛行編著,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完成了草稿,便將這個草稿的初名定位《大衍曆》。但不幸的是,在完成編著的同年,僧一行去世。

除了編著了《大衍曆》,僧一行還通過研究發現了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此數據被推出來以後,沿用了八百多年的二十八宿距度數據被廢除,而且僧一行還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陶陽離地球近的科學論點。並且他還製成了水運渾天儀和黃道游儀,其中水運渾天儀是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比國外的自鳴鐘出現早了將近六百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跟著小陳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跟著小陳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