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信息技術革命與蘇聯解體,一個新的視角

信息技術革命與蘇聯解體,一個新的視角

曼紐爾卡斯特

20世紀最後25年的特色是由工業主義到信 息主義"!由工業社會到網路社會的轉型等,其過 程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革命# 造成改革出現危機以及民族主義一觸即發的根 本原因是蘇維埃國家體制無法保證蘇聯能轉型到新的信息主義範式並跟上世界其他國家的腳步,其實這個假設並不新!只不過是將古老的馬克思概念加以應用而已,意即特定的社會體制會制約住生 產力的發展。

客觀地說,卡斯特從信息技術革命的視解來看 蘇聯的崩潰是從更深的層次上來挖掘蘇聯劇變的原因,畢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歷史的有力槓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郎基 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

也畢竟信息技 術革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當然這也 是我們未曾關注過的一個視角#蘇聯這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即電力技術革命 中曾創造過無數輝煌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社會主義大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技術革命中處於一 個什麼樣的境地呢?

所謂信息技術就是一切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器 官功能的技術!具體包括信息的產生+收集+交換+存 儲+傳輸+顯示+識別+提取+加工和利用等技術。

20世紀後期以來在世界範圍內興起了一場信息技術 革命,這次革命的影響之廣泛意義之深遠,是以往 任何一次技術革命所不可能比擬的。

過去的兩次技術革命無論是蒸汽機革命還是電力革命,均是為了 把人類從沉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是人類體力 的增大與外部器官的延伸"

而這次技術革命卻是把人類從繁雜的腦力勞動中擺脫出來, 是人類腦力的 增大。

這就註定了信息技術革命要對人類生活的諸 領域。 對各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命運產生革命性後 果。

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即 40 年代的啟動階段和 70年代的擴散階段。

我們說 蘇聯在信息技術革命中落伍 通常是指蘇聯錯過了20世紀 70 年代信息技術擴散階段的發展良機。

在信息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特別是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到20年代60中期, 蘇聯落後於西方的 技術並不遠.而且也是蘇聯早期太空計劃的功臣。

蘇聯的電腦設計工作始於世紀 40年代位於基輔的 科學院由列別德夫教授所領導 第一台厚型MESM建造於20世紀50 年代!僅比美國第 一台電腦 UNIAC落後 4年

在世紀年代末期 和年代!從這類發展出一系列的大型主 機電腦#這系列的高峰是年所生產出的強力機 器 每秒鐘能做80萬次運算。只不過這也是 蘇聯本土計算機工業的最後一次重大突破了。

1965年在軍事部門的壓力下蘇聯政府決定採用IBM360為經互會蘇聯主導的東歐國際組織的統一計 算機系統的核心,從此以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及數位電腦後來有一些日本電腦,就成了蘇聯電腦的常 規格式了

蘇聯的電子研發中心和工廠不再發展他 們自己設計的電腦和生產線,而從事於盜錄工程並 再複製每一型電腦。

蘇聯信息技術革命的主要來源也就是在設計和設備方面從西方得到公開和秘密的 技術轉移這樣做必然使蘇聯的信息技術落後於人,因為一台電腦在市場上露面! 到蘇聯工廠能生產出 來!這其間的時間差在所難免

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技術加速發展,使得技術的跟進益發困 難,既然所有的電子零件及軟體都面臨同樣的跟進 過程,因此工業的每個部門都有落差和延宕,而且彼此相互拉扯,以至於技術落差加大。

20世紀60年代還旗鼓相當的局面就變成了20世紀80年代在生產和設計上相差二十年的差距。

事實上翻開整個信息技術革命的歷史!從最早 維納和申農創立信息科學 , 到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 肖克利等三人發明晶體管,再到後來文滕瑟夫和鮑 伯卡恩為互聯網研製傳輸控制協議和互聯網協議 TCP/IP.

在一系列有關信息技術的理論創新)技術發明和全球信息規則的創製中我們發現,幾乎都是美國人在一統天下,在這裡我們看不到蘇聯人 的身影,也聽不到蘇聯人的聲音,對此!約瑟夫奈 也指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信息技術上 絕望地落在了後面!其差距一直在擴大。

1984年戈爾巴喬夫上台的時候,蘇聯有5萬台個人電腦,而美國有3000萬台。4年之後戈爾巴喬 夫的改革使得蘇聯個人電腦增長了4倍!而美國個人電腦擁有量則增至4000萬台。

信息技術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在於它關係 到權力在國與國之間的轉移關係到一個國家經濟 增長方式的轉變!關係到其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

權力的轉移

經濟的增長方式

參與全球化的程度

那麼,蘇聯為什麼在信息技術的關鍵競爭當中落伍了?

首先要看到"不是因為缺乏科研人員.在20世紀80年代聯所擁有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人數比例比 世界上任何其他大國都要高。

其次也不是因為缺少科研 投入 .蘇聯在科技與研發的投入上與美國相差無 幾

卡斯特指出不是人民也不是缺乏投入科技發展的物質資源,而是這個體系破壞了其基礎,是體系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一場重要范型轉移的關鍵時刻引發了技術減速。

作者認為,這個體系主要是指: 主要是三大體系即

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 體系

首先,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系是阻礙蘇聯信息技術進步的根本原因。

第一,信息技術的發展需 要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及規則創新,而計劃經濟體系 與創新背道而馳。

眾所周知"在蘇聯的計劃經濟體系中衡量一個企業成績的主要標誌一直是它能夠完成或者如果可能的話超額完成它的生產 計劃的程度

個人的收人獎金以及經理人員升遷 的前景都取決於此。

而創新本身總是蘊含著冒險性和不可預測性,意味著可能完不成計劃,其結果是創 新可能不僅受不到獎賞反而可能得到制裁,所以" 每一級的生產單位在體系上都阻止人從事創新的冒 險"也沒有人想要減低某一產品的投入值,不管是使 用更好的技術或更好的管理都一樣。

如果這類改進 無法對產出值系統加值的話,他們就不願改變。

總結起來就是,蘇聯求穩的經濟體制註定其個人創新者不願意支付冒險可能帶來的代價。

第 二,根本排斥市場的計劃經濟體系造成了科學技術 研究與生產應用的嚴重脫節

不考慮社會經濟發展 的實際需要,為科研而科研,或過分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而忽視應用研究的作用, 使得做中學這個過程無法進行。

做中學是 西方培養技術創新的關鍵。在西方發達國家"約有 一半左右的科研人員直接或間接受雇於企業,根據 實際需要進行科技創新,而蘇聯科研人員中只有 23.43%在企業工作,其餘都集中在各級科學院,各 部委的科研單位和學校, 高牆深院阻礙了科研與實 際應用之間的應有聯繫。而此時正是信息科技的進 展要靠不同的技術領域以電腦網路的通訊為基礎進 行不斷互動之時。

第三,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 下的部門分割。

畫地為牢使得整個科研系統內部進 行合作交流建立起合能效果聯繫困 難重重, 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有他自己的研究支持系統,這些研究系統是各立門戶少有合作,同 時科研成果的地區所有,部門所有,單位所有也使 科研成果無法為社會所共同享有"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封閉保守的軍事體系

封閉保守的軍事體系是導致蘇聯信息技 術落伍的關鍵原因

翻開信息技術革命的歷史我們 不難發現,無論是計算機的研製,還是互聯網的發 明,最早都是為了軍事目的,都是在軍方的推動之下 誕生的。為什麼不是蘇聯而是美國的國防部成了信 息技術革命的推動者和一定時期的領頭羊呢? 我們 知道創造性思想是需要鼓勵的,任何新的思想新 的技術的產生它不僅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具 有充分資金保證的研究環境,而且需要有寬鬆自由 的社會環境的支持和鼓勵。

事實上美國國防部的成 主要靠了三個基本法寶:高投入,公開性和對事不對人

高投入保證了信息技術發明所需要的物質 條件。

公開性和對事不對人則保證了發明創 造所需的寬鬆自由精神。條件物質條件是重要的, 而精神條件尤為難能可貴,以最早推動互聯網研究 的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為例它的研究計劃歷來都是公開的,任何人通過互聯網訪問 其網頁,就可以察看其研究項目,每一個項目都有詳 細的說明。

其中包括用途,要求,以及項目的預算金額等等。有了這種公開性所有人都有權利和機會為 美國的強大獻計獻策,從而使國防部可以隨時吸納 最新的思想和最新的技術。

另一個重要特 點是採取了針對項目而不針對人的管理體制 作為 一個政府的研究機構",國防計劃署既沒有正式的研 究室,也沒有實驗室"更沒有廠房。然而卻吸引著大 批科學家在各自的實驗室里為國防計劃署的科研項目進行研究,這種對事不對人的做法減少了經費開 支,免去了人浮於事。事實證明,正是這樣一種公開, 寬鬆,自由的環境使科研人員有了自由發揮,不斷創 新的可能。

蘇聯國防部並不缺少對對科學研究的投入,1980年蘇聯的國防軍事開支總額達到1300億盧 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此一比例是美國國 防預算的高峰期里根時代的 2倍

蘇聯國防部缺的 是為科學研究創造一種開放, 自由, 寬鬆的研究環 境。

首先與美國國防部對事不對人的管理體制不同,蘇聯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軍事,工業複合體。蘇 聯大約 百分之四十的工業生產和國防有。"從事于軍事工 業體的企業生產高達所有工業產值的70%。這一龐 大的軍事工業體可以說是蘇聯科學和技術浪費的貯藏所,它吸收了最好的才幹之士,最好的設備,但 回饋給民用經濟的卻只是平凡的電子裝置和消費電 子品。

其次,蘇聯國防部實現封閉的管理,這與信息 技術發展的本性相背。

在軍事工業複合體中所發現和應用的先進技術很少被散布到社會中"主要是為 了安全理由,但也為了控制信息。這使得軍事企業成 了先進工業技術的實質寡佔者。

第三,國防部保守直接導致了在發展信息技術上的錯誤決策。

前文已 經論及蘇聯在信息技術上的落後與蘇聯政府在軍方的壓力下選擇在技術上依賴美國緊密相關。

蘇聯軍方和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為什麼會在信息技術這 樣一個關鍵的領域在技術上選擇依賴美國?

原來僵化保守的蘇聯軍方擔心蘇聯的信息技術是閉門 造車的發展,而這片領域又大部分尚未開發充滿了 不確定性,要是以蘇聯自己的信息技術為基礎,一 旦蘇聯研究者錯失了一個關鍵性的新發展,或是偏 離了西方的發展軌道,這豈不是危機四伏。 於是蘇 聯領導人採取了一條保守而安全的道路。

我們就和 (他們)一樣擁有同樣的機器。就算是要複製(他們 的)電腦要多花一點時間也沒有關係,只要有用就好。

殊不知"正是這樣的一個錯誤決策導致了蘇聯在 信息技術革命中日益落伍

千篇一律的意識形態體系

第三,千篇一律的意識形態體系。

尤其是信息控制政策是導致蘇聯在信息技術革命中落伍的重要原 因

這種意識形態體系對於以信息處理為焦點的新 技術的創新與擴散是關鍵性的障礙。

在蘇聯從斯 大林時期開始,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持續受害於官僚作風,意識形態控制及政治壓迫, 科研人員接觸 到國際科學界的機會一直十分有限, 只有一群受到 監視的少數科學家才能接觸,結果造成了科學交流 的障礙。研究信息經過過濾科學發展的擴散受到控制與限制。直到蘇維埃政權結束之時"蘇聯國家安全 委員會仍持續存在於主要的科學中心信息的再生產研究者間的自由通訊及研究者與外部世界的通 訊長期以來都困難重重,蘇聯一直存在著以控制紙張供應作為控制信息的基本做法。印刷,複印,信息加工及通訊傳播機器一直都是受到嚴格監管的東 西。

要使用影印機就要得到兩個以上政府部門的許 可,長途電話線及電傳打字機在每個單位內部都受 到特別程序的控制。

而個人電腦這個想法本身在 客觀上就會對蘇維埃官僚體系造成顛覆。信息技術 的流通包括機器和技術在內很難在一個信息控制對國家的合法性及人民的控制極為關鍵的社會中發 生。換言之千篇一律的意識形態體系本身就否定信息技術在社會系統中的擴散。而缺乏擴散信息技術就無法發展出超越國家所訂定的特定功能性任務。 這就使得因使用而帶來的創新以及網路化互動的過 程無法展開,而這點正是信息技術範式的特色。

一句話蘇聯的經濟,軍事與意識形態體系與信 息技術的特色即以信息共享為基礎技術應用範圍 廣泛並且擴散迅速是根本背離的。蘇聯體系很難吸 收它並將之據為己有。

這就極大地阻礙了蘇聯信息 技術的發展。在此我們也就理解了阿爾文托夫勒對 蘇聯國家體系的批判:

它的每一個成分不但是一種對人進行組織的方式,而且在更深刻的程度上也 是一種對知識進行組織傳送和控制的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海岸的魚 的精彩文章:

十幾個人擊殺一個連,《1944》里的這場陣地戰,德軍為什麼能贏?

TAG:北海岸的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