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發展」高端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7月17日,「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發展」高端研討會在南京舉行,來自北京、山東、湖南、江蘇期刊界和高校1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展開研討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7月17日,由江蘇省社科聯主辦,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承辦的「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發展」高端研討會在南京舉行,來自北京、山東、湖南、江蘇期刊界和高校1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展開研討。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江蘇社會科學》編輯委員會主任劉德海,《新華文摘》原總編輯張耀銘,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朱劍,《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副主編楊嶸均,《濟南大學學報》(社科版)主編武衛華、編輯部主任傅強,《湖南社會科學》主編吳紀寧、副社長劉峰,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閭小波,江蘇省社科聯秘書長、《江蘇社會科學》主編李靜等出席會議並作主題發言。江蘇省社科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江蘇社會科學》編輯委員會副主任汪興國出席並主持會議。
「學術期刊具有導向、傳播、資源配置、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學術研究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前的學術生態中,學術期刊是學術生產機制的末端環節,既承擔了一定的學術評價功能,也是學術評價的對象。研究分析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的關係,對於推動期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劉德海表示,《江蘇社會科學》是江蘇省社科聯主管、主辦的人文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近年來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也面臨不少現實挑戰。希望此次研討會能夠通過深入的研討交流為刊物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意見和建議。
張耀銘提出,學術期刊的發展要抓住文化軟實力、核心競爭力、傳播影響力三個關鍵詞。當今的學術期刊是公共的學術平台,一份好的學術期刊必須靠學術質量立足,主管主辦方要在戰略層面給予重視,在政策制度、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保障期刊實現可持續發展。期刊要在保證文字編校質量的前提下,強化選題、專題、專欄策劃,加強與學界、學者的溝通能力,擴大優質稿件來源,提升核心競爭力。以傳統紙本以依託,用好互聯網和新媒體平台,通過多渠道、立體化、綜合化的廣泛傳播,提升影響力。
朱劍表示,近十多年來,學術期刊在發展中面臨的評價壓力不斷增大,學術期刊專業化發展趨勢不斷增強,在這樣的過程中,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從學術評價體系來看,量化評價系統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佔據主流。因此,綜合性期刊在不能通篇專業化的條件下,必須結合自身現有優勢,打造專業化欄目;強化特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特有板塊和專欄持續做好,獲得學術共同體的認同。必要的時候可創新辦刊方式,引進外部專家共同辦刊。
楊嶸均認為,學術評價包括對期刊的評價,必須協調處理好政治性標準和真理性標準的關係。學術期刊具有重要的政治導向作用,因此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成為一條明確的政治性標準,是每一份學術期刊都必須做到的。同時,學術研究注重思想爭鳴和觀點交鋒,這就要求要有鼓勵學術民主、學術批評和學術自由的真理性標準,為學術研究營造廣闊的學術空間,從而推動學術研究和學術探索。
武衛華談到,一份學術期刊能否實現良好的發展,與主管主辦單位對期刊的定位和重視程度有著密切關係。社科聯是溝通黨委政府和專家學者的橋樑和紐帶,社科聯主辦的期刊也應當明確其定位和責任,建設成為開放的公共學術平台。刊物質量和辦刊水平的提高,對於編輯部來說需要堅持學術標準,密切與學界的聯繫,不斷提高刊發的文章的質量,對於主管單位來說,需要在經費、人員、制度等方面給予充分的保障。
吳紀寧提出,在當前的學術生態中,學術期刊雖然不能一味迎合、但必須重視評價體系對自身發展的影響,藉助評價體系發展自身存在的問題並積極解決,進一步做好刊物,才能獲得學界更多的認可。同時,我國當前學術生產的供需關係存在顯著的不平衡現象,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閭小波表示,當前的學術評價生態,對於學術的良性發展存在不利之處,不太利於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同時,目前中國學術的生產在數量上很多,但是在質量上需要提升,反映了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術期刊要實現發展提升,需要在多方面作出努力。
「《江蘇社會科學》作為一本大綜合的刊物,面臨數字化、社會轉型等社會發展現實,承擔著意識形態宣傳等重任,如何繼續辦好的確需要我們好好思考。」李靜談到,要在「大綜合」下做到適當「小綜合」,在純粹的學術角度,刊物必須要有原創欄目、繼續做好有較強影響力的學科板塊,也要關照現實、結合實際,繼續做好關照江蘇區域發展的特色欄目。結合時政和社會熱點,把「時文」做成「學文」,創造新的學術生長點。在評價問題上,一方面堅持學術性,通過專家盲審等手段保證刊物的學術性,不斷提升辦刊質量,另一方面也要重視主要的評價體系對刊物發展的影響。
會議由江蘇省社科聯主辦,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承辦,圖為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淼排版編輯:劉淼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秩序、熱點與中國方案(2018)》在京發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