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深受劉備賞識重用,可諸葛亮為何一定要殺他?原因只有四個字
建安十六年(211年),應劉璋的邀請,劉備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跟隨劉備入川作戰。
在劉備攻取益州的過程中,魏延戰功卓著,後升為牙門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定治所為成都,並決定留一員大將鎮守漢中。諸葛亮等人的意見讓張飛擔任,可劉備力排眾議,讓魏延擔任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升為鎮遠將軍。
從劉備稱帝到白帝城託孤,再到諸葛亮北伐,魏延都是一員深受重視的大將,為蜀漢立下了不世功勛。可魏延的結局卻很悲慘,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那麼,諸葛亮為何留下遺命死後要殺掉魏延?
小說《三國演義》中,給出了魏延被殺的原因,「腦後有反骨」,顯然這並不是根本原因。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大家都知道,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襲」,未被採納。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子午谷奇襲」不失為一個戰機。要知道戰場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策略,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無不兇險重重,勝利往往就在瞬息之間。
諸葛亮臨死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開了個軍事會議。這次會議諸葛亮沒有讓魏延參加,會議的內容是這樣的,「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短短一句話,似乎已經決定了魏延的命運,諸葛亮已經向魏延舉起了屠刀。諸葛亮生平謹慎,而魏延卻鬱悶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二人在北伐上的矛盾越來越大。
魏延與關羽的性格頗為相似,關羽性格是「為世虎臣,剛而自矜」,而魏延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兩人都是「自矜、矜高」,這種性格註定兩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關羽敗走麥城就是最好的證明。
魏延也是一樣,當他和楊儀向朝廷上表時,朝中大臣無一人替他說話,反而是「咸保儀疑延」。諸葛亮認為自己死後魏延可能就是蜀漢一顆定時炸彈,與其這樣,還不是讓他追隨先帝劉備而去。
因此,我們可以說是魏延的性格缺陷最終決定了他的現場,就是那個四個字,「又性矜高」。自視甚高,可又生不逢時,看似死在諸葛亮之手,實則死在自己的性格上。
參考資料:《三國志》


※晚清最大貪官,溥儀怒斥滿清滅亡第一罪人,僅銀行存款就有兩百萬
※明朝皇子去封地不讓進京,而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兩者利弊一目了然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