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最為出色的皇子,本可取代李治,結果遭到長孫無忌陷害而死
唐太宗,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以「貞觀之治」為基礎,開創了大唐盛世。無論是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對唐太宗以高度評,稱他是「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北宋司馬光更是稱讚唐太宗,「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唐太宗再英明神武,也掩蓋不了在教育皇子上的失敗。
先有玄武門之變,後有貞觀之治,輝煌的背後有著怎樣的犧牲,需要怎樣的忍耐,只有唐太宗本人最清楚。在電視劇的渲染中,人們誤以為三子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皇子。
這是不對的。李恪的出身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母親楊氏是隋煬帝楊廣的妹妹。也就是說,李恪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隋朝的皇孫,「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
作為皇子,如果僅僅靠出身好,其優勢是顯而易見。在唐太宗的十四個兒子中,李恪無疑是最出色的一個,文韜武略兼備,性格剛毅堅強,而且「善騎射,有文武才」。官方史書也給予了高度稱讚,「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
然而,當太子李承乾因謀反被廢,魏王李泰因涉嫌奪嫡被貶。按照古代立長立嫡的規則,應該立李治為太子,可觀察一段時間後,唐太宗發現李治過於軟弱,可能難堪大任。
一天,唐太宗找來長孫無忌,兩人就立誰為太子問題做了一番交談。唐太宗:「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意思是說,長孫無忌你勸我立李治,可李治軟弱,可能難以守住李氏江山社稷。李恪很像我,你看立他怎麼樣?
長孫無忌立即表示反對,唐太宗以李恪不是長孫無忌外孫而反對,結果長孫無忌這樣回復,「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
可能唐太宗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的一句話,將李恪引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李治是自己的外甥,長孫無忌越發仇恨李恪。李治即位後,長孫無忌漸漸掌控了朝政大權,他在等待一個機會除掉李恪。
這個機會在永徽四年年初終於出現了,長孫無忌利用「房遺愛謀反案」,誣告李恪謀反,結果被殺。臨死前,李恪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若宗社有靈,當見其 族滅!」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徐悲鴻迷上年輕女學生,妻子憤怒提要求:離婚,錢要分,孩子給我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若此人主張被洪秀全採納,太平軍或許能滅清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