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書法的分類

中國書法的分類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篆書:

篆書,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大篆

(1)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凶吉禍福,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

(2)鐘鼎文。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

小篆。李斯刻石。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一字多種寫法不規範,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隸書

早在秦以前的竹簡上就有隸書的初形,經過長期演化,當漢代發明和運用紙張以後,書寫不再受窄長的竹木簡的限制,毛筆的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隸書突破了秦篆單一中鋒運筆,筆法很豐富,中鋒和側鋒,方筆和圓筆,藏鋒和露鋒各顯神通。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這樣的線條標明當時的書家在觀念上是要破除整齊劃一的單調,求生動活潑的多樣。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擬橫揚豎的趨勢,字勢向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型態確立下來了。

草書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故其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

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適應隸書向楷、行體發展趨勢和形體上的變化,進一步省減了章草的點劃波磔,成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體。歷代很多書法名家都善今草,黃庭堅、趙孟頫、文徵明等書法大師都留下了許多墨寶。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

行書

分為行楷和行草

行楷的字形是在楷書的點畫基礎上,略加變動而適於連筆書寫的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書體,是楷書的直接快寫體。行楷將楷書的體勢、點畫變得圓轉連帶、變化多樣。因為在書寫時,楷書的成分多,只是略有行書的筆意,因此叫行楷。

行草是介於行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和書法風格,可以說是行書的草化或草書的行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刻板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規範。介於楷書和行書之間的叫「行楷」。

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

1-2厘米的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為大楷(大字),之間的為中楷。楷書。

楷書的大家林立,像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歐體)、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趙孟頫(趙體)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免費鑒定交易 的精彩文章:

TAG:古玩免費鑒定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