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次生物入侵事件,導致中國人口猛烈增長,成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一次生物入侵事件,導致中國人口猛烈增長,成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地球上各種不同的生物在原生狀態下是有一定的地理間隔的,在相同地域的生物雖然沒有地理間隔,但是,由於長時間的進化,使得這裡的生物維持一種生態平衡的狀態,處於一個完整的食物鏈當中,因此,在自然狀態下,生物與生物之間爭奪生存空間的行為,一般不會破壞生態平衡。

隨著人類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跨洲、跨大洋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一些生物也跟隨著人類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新的地域生長,由於這些生物來到了新的地域,沒有天敵,於是就瘋狂式的蔓延,這就是生態學上所說的「生物入侵」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生物入侵」事件都是有害的,有的生物雖然瘋狂式的蔓延了,然而從整體上來看,並不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構成嚴重的威脅,比如澳大利亞、紐西蘭是沒有綿羊的,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人把綿羊帶到了這裡,綿羊是這裡的「入侵物種」,綿羊到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使得與綿羊相關的羊毛、羊乳、羊肉等產業,成為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一個重要產業,由於羊的數量非常多,澳大利亞還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一次生物入侵事件,導致中國人口猛烈增長,成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紐西蘭的綿羊

在新航路開闢之後,中國也經常遭受外來物種的入侵,外來物種的到來,有時候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桉樹是澳大利亞的代表性樹木,是一種速生林,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但是,引入我國南方地區以後,往往會對當地的原生植物產生抑制作用。

一次生物入侵事件,導致中國人口猛烈增長,成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桉樹是澳大利亞樹袋熊的食物來源

有一些外來物種到來之後,在短時間內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影響,但是,由於其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所以,從長遠來看,依然是有益的,比如克氏原螯蝦(小龍蝦)原產於美國和墨西哥,1929年被引入到我國南方地區的湖泊之中,後來成為了我國自然水體中的一個物種,由於小龍蝦是具有食用價值的,於是就成為了人們的盤中餐,小龍蝦不僅沒有瘋狂式的蔓延,排擠同一自然水體中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間,反而因為人類的捕撈,而不得不進行人工養殖,現在,在夏季,小龍蝦與冰鎮啤酒似乎成為了平時聚餐的標配。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外來物種「入侵」就是原產於美洲的甘薯、玉米和馬鈴薯的引入。

一次生物入侵事件,導致中國人口猛烈增長,成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馬鈴薯又被稱為土豆

甘薯、玉米與馬鈴薯的引進對我國的農業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中國糧食生產和培育的第二次革命,中國糧食生產和培育的第一次革命是指北宋時期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占城稻是一種高產、早熟、耐旱的水稻,占城稻的引入促進了我國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同時也促進了北宋人口的增長,漢朝的時候,中國的人口峰值在6000萬,唐朝的時候,中國的人口峰值在8000萬,漢唐盛世,人口並未突破1億,而到了北宋時期,人口則增長到了1.3億,明朝萬曆年間,中國的人口則進一步達到了2億,這大概是中國古代以稻、麥為主要糧食作物的農業社會所能支撐的最大的人口數量。

粟、黍、稻、麻、菽(大豆)是我國傳統的農作物,被稱為五穀,先秦時期,我國的糧食作物主要是以五穀為主,而到了西漢中後期以後,麥在我國北方地區開始普及,遂逐漸形成了以粟、麥、稻為主要糧食作物的農業生產體系,到了北宋時期,則發展為南稻北麥的農業生產格局,我國的北方地區(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地區)以小麥為最主要的糧食生產作物,而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則是以水稻為最主要的糧食生產作物。

一次生物入侵事件,導致中國人口猛烈增長,成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玉米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平原面積較少,山地、丘陵面積較多,粟、黍、稻、麻、菽、麥這些農作物受到了海拔垂直高度的限制,無法在山地、丘陵地帶進行廣泛的種植,因此在明朝萬曆年間以前,中國的農業生產基地主要是在平原地帶以及坡度比較和緩的丘陵地帶,甘薯、玉米和馬鈴薯則可以在山地、丘陵一帶種植,馬鈴薯甚至可以在非常貧瘠的高寒之地種植,而甘薯、玉米則不受地形垂直高度的影響,玉米在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傳入我國,番薯和馬鈴薯(土豆)則稍微晚一些,大概在萬曆年間傳入我國,但是,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並未推動明朝人口的大規模增長,因為在明末清初之時,這三種作物並未得到大規模的推廣。

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玉米、甘薯、馬鈴薯開始在我國西南各省和東南沿海各省被大規模的推廣開來,使得我國南方地區有大量的山地和丘陵被開墾出來,促進了人口的大規模增長。

一次生物入侵事件,導致中國人口猛烈增長,成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甘薯

明朝萬曆年間,中國的人口一度達到了2億,經歷了明末清初的戰亂,人口下降至1.6億,然而,到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人口則快速增長,至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中國的人口已經增長到了4.3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廣推動了人口的快速增長。

清朝康熙年間,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在此之前的漢唐時期,中國還不能說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漢朝的人口峰值達到了6000萬,而羅馬帝國時期的人口曾一度達到了6900萬,唐朝的人口峰值達到了8000萬,但是在安史之亂以後,人口則將為6000萬左右,同一時期,南亞地區的人口約為8000萬,宋朝的時候,中國的人口一度達到了1.3億至1.4億之間,但是,從北宋初年至明朝初年,人口數量是有變化的,元朝初年,中國的人口約在7500萬左右,而明代初年,中國的人口則是在6000萬左右,明朝萬曆年間,中國的人口一度達到了2億,經歷了明末清初的戰亂之後,人口雖然降為了1.6億,但是,從此以後,中國應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了,到了康乾盛世,中國人口數量世界第一的地位已經變得不可動搖了,中國人口數量世界第一的地位變得不可動搖的時間,恰好也與美洲高產作物引進與推廣的時間相吻合,足以說明,美洲高產作物在推動人口增長方面的貢獻。

我國南方地區有大量的山地和丘陵被開墾出來,總的來說是有益的,促進了耕地面積的增長,但是,也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影響,這些山地、丘陵地帶原先是不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分布有大量的森林和草地,美洲高產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被引入以後,大量的山地、丘陵地帶得到了開發,與此同時,也破壞了當地的森林資源和草場資源,對物種的多樣性產生了影響,這可能也是玉米、甘薯、馬鈴薯作為外來物種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一種負面影響吧,在清朝以前,我國的南方地區有大量的野生楠木和杉木,楠木和杉木是我國古代大型建築的主要木料,然而,到了清朝的時候,我國南方地區的森林資源損耗十分嚴重,以致於清朝皇室在我國南方的深山之中已經很難採辦到用於修建宮殿的皇木,不過,玉米、甘薯和馬鈴薯是已經被人類馴化了生物,一般來說,離開了人類的培育,它們在自然界是無法大規模繁衍的,所以,即使是有些玉米、甘薯和馬鈴薯被遺棄在了野外,也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只要我們在坡度比較陡的山地、丘陵地帶實施退耕還林,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當地的生態環境就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