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用了護膚品感覺不吸收,第二天洗臉還能洗掉好多?是不是該去角質了?
答:不是!明明是你用的護膚品里的高分子聚合物太多了,或者是產品本身聚合物不算多但你往自己臉上抹的產品總量太大了(這種情況是因為產品里自帶的水分蒸發完以後,最終留在皮膚表面的聚合物的總量還是比較高)。
我自己每天用的芯絲翠倍舒乳裡面的有效成分果酸對於皮膚來說不要太容易吸收哦,然鵝,早上起來洗臉的時候照樣能感覺到有一層滑溜溜的東西在哦~為啥?
因為那些滑溜溜的東西並不是果酸,而是:
有時候起來了很久也不洗臉,到中午甚至下午過了才去洗的時候就沒有這種膜感了,為什麼?
因為這些有膜感的成分在活動中已經不知不覺的被蹭掉了啊!
那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兩種「膜感成分」以外,還有哪些東西可能造成「護膚品不吸收」的情況呢?
哎呦,這可多了去了,下面我就把一些常出現在配方表裡的它們好好總結一下,以方便大家隨時查詢:
化妝品常用高聚物清單
纖維素
纖維素膠
乙基纖維素
甲基纖維素
羥乙基纖維素
羥丙基纖維素
羥丙基甲基纖維素
羧甲基羥乙基纖維素
鯨蠟基羥乙基纖維素
......
果膠
羥丙基瓜兒膠
黃原膠(又稱漢生膠)
角叉菜膠鈉(又稱鹿角菜膠或卡拉膠)
阿拉伯膠樹膠(又稱金合歡黏膠)
瓜兒膠羥丙基三甲基氯化銨
......
硅酸鋁鎂
二氧化硅
硅石
水合硅石
蒙脫土
硅酸鋰鎂鈉
水輝石
季銨鹽-18 水輝石
季銨鹽-18 膨潤土
司拉氯銨水輝石
......
卡波姆
卡波姆鈉
卡波姆鉀
甘油聚甲基丙烯酸酯
甘油聚丙烯酸酯
丙烯酸(酯)類共聚物
丙烯酸(酯)類共聚物鈉
丙烯酸(酯)類/異癸酸乙烯酯交聯聚合物
丙烯酸(酯)類/C10-30 醇丙烯酸酯交聯聚合物鈉
丙烯酸(酯)類/C10-30 烷醇丙烯酸酯交聯聚合物
丙烯酸(酯)類/硬脂醇聚醚-20 衣康酸酯共聚物
丙烯醯胺/丙烯酸鈉共聚物
丙烯醯胺/丙烯醯基二甲基牛磺酸鈉共聚物
丙烯醯二甲基牛磺酸銨/VP 共聚物
丙烯醯二甲基牛磺酸銨/山嵛醇聚醚-25甲基丙烯酸酯交聯聚合物
丙烯酸鈉/丙烯醯二甲基牛磺酸鈉共聚物
丙烯醯胺/丙烯醯基二甲基牛磺酸鈉共聚物
丙烯酸羥乙酯/丙烯醯二甲基牛磺酸鈉共聚物
聚丙烯酸酯-1交聯聚合物
乙烯/VA 共聚物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PEG-120 甲基葡糖二油酸酯
PVM/MA 癸二烯交聯聚合物
聚季銨鹽-XX
聚乙二醇-XX
聚乙烯
聚乙烯醇
聚乙烯吡咯烷酮
聚丙烯醯胺
......
有點多是不是?
大部分名字還都很拗口是不是?
然而,我會說,這還只是常在配方表裡出現的一部分嗎?哈哈哈~~~~
所以,記是肯定記不住的,還是趕快收藏起來吧,下次再買護膚品前記得拿出來對照下,如果某個產品里的上述成分排名比較靠前,或者出現了多種此類成分,那麼這款產品出現「護膚品不吸收」的概率就比較高了,尤其是那些配方本身就比較簡單的產品(除了植物提取物外,一共也沒幾個成分的)!
注意:
以上成分信息全部以2010版《國際化妝品原料標準中文名稱目錄》為準,所以有些國內沒有正規進口備案的產品成分名在某些成分網站上可能對不上號,請自行協調;
事實上,成分網站上標註著「成膜劑」的東西也有很大一部分屬於會產生「護膚品不吸收」感覺的高危品種,只是時間有限,今天沒有把它們都整理出來,大家使用時可以結合我的清單和成分網站的信息一起看(盡量以我的為準,因為成分網站上的信息都是機械式搬上去的,所以準確率較低)。
那,化妝品里為啥要加這些鬼東西呢?
答:用來增稠啊(大部分的化妝品基質原料其實都是很稀很稀的,稀得跟清水差不多,然而為什麼你用的產品卻很少見稀得跟水差不多的?)、成膜啊(防晒要成膜,粉底要成膜,唇膏、睫毛膏、眼線液神馬的都要成膜,最好還能耐水耐汗不怕搓)、穩定體系啊(不然你買的乳霜們怕沒到你手裡都水油分離了,是的!光有乳化劑往往是不夠的)。
可能這樣說還不夠直觀,不好理解,這裡就給你再來幾張圖片體會下吧~以上的那些成分絕大部分本身的狀態大概就是這種feel或可以變成這樣:
是不是心裡稍微有點數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聽起來特別人畜無害,哦不,應該說是聽起來特別有營養或者據說可以修復皮膚的成分,比如透明質酸(玻尿酸)、β-葡聚糖、藻酸鈉
、脫乙醯殼多糖、聚谷氨酸鈉等,也是類似,加太多這種成分的產品也很容易產生不吸收的感覺,甚至會出現搓泥!
啥,搓泥也跟這個有關?
不然,你以為呢?
為什麼這些成分不吸收啊?
因為分子量太大啊!
這種東西不被吸收塗在臉上會怎樣?
答:有水分的時候大部分就是滑溜溜的水膜(也就是你把產品剛塗上臉的時候),水分蒸發完了當然就是浮在皮膚最表面的干膜咯(想像一層保鮮膜貼在臉上)~這時候,你再用水洗的話,水分會重新潤濕這層「保鮮膜」(僅限水溶性的),你摸著的手感就又變成了滑溜溜的水膜了~PS:這裡的「保鮮膜」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打的比方,實際形成的膜不會有保鮮膜那麼厚實柔韌又耐操,也沒有保鮮膜那麼強的保水性能(有些是幾乎沒啥保水性能的)。
PS:這裡的舉例僅限水溶性的聚合物,其實還有一堆油溶性的,單純用水是無法重新潤濕的,這時候就得是專門的產品才能搞定了,甚至還有啥都搞不定的常溫下跟啥東西都不愛溶的膜。這種專門的產品出現在市面上的話一般就是叫做「XX卸妝水/乳/膏/霜」的東西了。對,這就是卸妝產品和一般洗面奶最重要的區別。
那如果不加水就只是干搓呢?
還記得大明湖畔的《玻尿酸保濕效果最好?這可能是近30年來化妝品界最大的謊言!》嗎?裡面詳細的講了這個事,沒看過的趕緊點一下看看吧~~
這是濃度為0.06%的普通玻尿酸的狀態▼
放到手上的質感是這嬸的(對,滑溜溜的水膜說的就是它)▼
這是剛剛那個濃度為0.06%的透明質酸塗抹到皮膚上不到10分鐘時的景象(馬上就要變成浮在表面的干膜咯)▼
再稍等片刻,大約也就3分鐘左右干膜完美的展現出來了▼
很像你喝完粥不擦嘴的樣子。。。
這時候你再搓搓它就可以成功的搓出泥了(其實我只是輕輕推了一個來回而已)▼
看完這段,是不是突然感覺對護膚品廣告中「修復」「營養」一類的辭彙都有點不忍直視了?說好的玻尿酸、β-葡聚糖神馬的都是超級高大上的營養修復成分呢?怎麼突然就變成了不被皮膚吸收的搓泥神器?!
當然,實際的產品一般不會有這麼高濃度的透明質酸,這裡只是為了讓大家更清晰的理解問題而做的比較極端的實驗,而且,不被皮膚吸收也並不等於這類成分傳說中的修護作用就一定是不存在的,因為很多作用並不必被皮膚吸收~所以,實在避不了這類產品的話,就盡量放在晚上用,盡量和不太容易搓泥的東西搭配,不要用量太大,起碼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搓泥!
曉安碎碎念
據說有作者對於搓泥是用「絮凝沉澱」來解釋的,這個觀點我表示有些牽強。
私以為,在化妝品的使用場景中或許的確可能出現絮凝作用,但應該只能出現在極少數特殊配方的特定使用方式下,比如某些去角質啫喱,用卡波姆+某陽離子調理劑=搓泥,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屈臣氏骨膠原去角質啫喱,這玩意的一個特點就是必須干手干臉上,不然也並搓不出個鬼來~且必須是臉上真的有比較多的浮在表面的老廢角質才行,否則如果你一天用一次,基本上用到第三天的時候你就會沮喪的發現產品還是那個產品,臉也還是那張臉,但卻很難再搓出「角質」了(其實,這個過程算不算專業意義上的絮凝我並不是很確定,只是因為猜測講出這個觀點的作者的依據可能是這種配方的原理,所以放出來討論一下,歡迎相關專業人士指正)。
而一般的護膚品我們都是先上一個,等吸(蒸)收(發)的差不多了才會上下一個,搓泥也大多發生在塗抹下一個的過程中,這時候上一個產品里可能跟下一個產品里出現反應的成分都已經基本固(干)定(枯)了,兩者要想充分接觸併產生足量的反應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想像一個包在保鮮膜里的成分,你要想跟它反應是不是得先把保鮮膜破了再說?),至少遠不如某個產品成膜後的自搓泥來的那麼洶湧澎湃酣暢淋漓~
好文章寫起不易,且轉且珍惜哦~愛你萌,么么噠!
▼
不廣告沒軟文只有高級乾貨
▼
GIF
重要聲明:1.本人曾供稿過公眾號「安大人要臉」(現改名為「大人要臉」),自2017年6月1日起已停止合作,其後該公號發表的任何內容都不代表我的觀點,望悉知~2.網路上任何打我旗號的美妝店也都不是我開的,更沒有任何利益瓜葛,請大家理性購物!


※只要3件小事兒,躺著吹吹空調也能護膚
※面膜不是敷了就可以,這樣敷面膜才能正確護膚
TAG:護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