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亢奮、多動和失眠的躁狂癥狀,或與食用加工肉食有關

亢奮、多動和失眠的躁狂癥狀,或與食用加工肉食有關

原創編譯,轉載須註明來源!

圖片來源:網路

一項對超過1000名正常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參與的分析表明,加工肉製品中的硝酸鹽可能會導致異常情緒狀態如躁狂症。通常,躁狂症的特徵是多動、亢奮和失眠。

這些發現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7月18日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該研究並非旨在確定因果關係。具體而言,該研究發現,因躁狂發作而住院的人比於沒有嚴重精神疾病史的人,食用過硝酸鹽腌制肉類的可能性要高出三倍。

研究人員在大鼠身上進行的實驗表明,在添加硝酸鹽的飲食中,僅僅幾周就會出現躁狂癥狀態。

雖然某些遺傳因素和其他風險因素與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症發作有關,並且可能發生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但是這些因素無法解釋此類精神疾病的起因。因此,研究人員們開始尋找可能存在影響的環境因素,如飲食。

研究人員說,特定飲食以及腸道細菌的數量和類型可能是導致躁狂症和其他影響大腦的疾病的原因,而該研究進一步補充了關於這一觀點的證據。

研究通訊作者、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兒科的神經病毒學教授Robert Yolken說:「未來關於這種關聯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飲食干預措施,從而降低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和易受狂躁影響的躁狂癥狀發作的風險。」

躁狂症指的是情緒、精神和精力處於亢奮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數周甚至數月,它通常會出現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身上,也會出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在發病的這段過程中,很多人都需要經歷多次的住院治療。

Yolken作為一名傳染病專家,他最初的興趣點是研究感染(比如通過食物傳播的病毒)是否與精神疾病存在關聯。在2007至2017年間,他和同事們收集了1101名年齡在18至65歲之間的受試者(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人口統計學、健康狀況和飲食信息等數據。他們中的大約55%的參與者是女性,55%是高加索人,36%是非洲裔美國人。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從巴爾的摩Sheppard Pratt Health System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招募的。沒有精神疾病史的人是從該地區當地醫療機構和大學發布的公告中招募的。

通過對2007至2017年間的數據進行研究,研究人員意外地發現,因躁狂症住院的受試者在住院之前吃過加工肉的比例比正常受試者高出3.5倍。對於沒有因躁狂症或重度抑鬱症住院的受試者來說,加工肉類與精神分裂症和雙相障礙的診斷之間似乎沒有關聯。調查問卷中的其他食物與任何精神疾病或躁狂之間也都沒有顯著關聯。

Yolken說:「我們對多種飲食進行了分析,只有加工肉類比較突出。患躁狂症的原因不僅是飲食不正常。」硝酸鹽長期以來一直被用作腌肉製品中的防腐劑,先前曾有研究認為它與某些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所以Yolken猜測,硝酸鹽可能與狂躁等情緒狀態也有關係。

這份飲食調查並沒有詢問食用加工肉類的頻率和時間範圍,所以研究人員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即吃多少加工肉類會增加躁狂症風險,但是Yolken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弄清楚這種關聯存在的原因,Yolken和其他的研究人員研究了硝酸鹽對大鼠的影響。

研究人員將一群原本健康的大鼠分為兩組:一組接受正常飲食,另一組不但接受正常飲食,而且每隔一天還要吃一次從商店購買的用硝酸鹽加工過的牛肉乾。不到兩周的時間,第二組大鼠的睡眠模式就出現了異常,還出現了過度亢奮的情況。

接下來,該團隊與位於巴爾的摩的一家牛肉乾公司合作開發出一種特殊的無硝酸鹽牛肉乾。它們重複了這個實驗,只是在本次實驗中,一組大鼠食用硝酸鹽加工過的牛肉乾,而另一組食用無硝酸鹽牛肉乾。食用無硝酸鹽牛肉乾的大鼠與上次實驗中的對照組行為類似,而食用含硝酸鹽牛肉乾的大鼠則再次表現出與躁狂症患者相似的睡眠障礙和多動症,即在正常睡眠時間和新環境中時活動增加。之後這些結果又通過用特別配製的大鼠食物進行了復現。

重要的是,大鼠每日消耗的硝酸鹽水平如果與人類進行對比的話,相當於人每天吃一塊牛肉乾或一個熱狗。

Yolken說:「我們試圖確保實驗中使用的硝酸鹽含量是在人們合理食用的範圍內。」

研究人員對不同實驗組大鼠的腸道細菌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飲食中含有硝酸鹽的大鼠在其腸道中的細菌形態不同於其他大鼠。此外,這些大鼠大腦中涉及與雙相情感障礙相關的分子通路也存在異常。

該團隊指出,目前從結果中獲取任何臨床信息還為時過早,並且偶爾吃一些加工肉類不太可能刺激大多數人群的躁狂發作。這些發現進一步證明存在多種因素導致躁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

研究人員說:「很明顯,躁狂症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精神病學狀態,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都可能與雙相情感障礙和相關躁狂發作的出現和嚴重程度有關。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硝酸鹽加工的肉類可能是導致躁狂症的一個環境因素。」

Yolken團隊最近發表的另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如果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躁狂症發作之後服用益生菌(能夠改變腸道細菌的成分),那麼他們在接下來6個月中再次住院的可能性就會降低。Yolken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大腦。這項關於硝酸鹽的研究為未來的關於這種情況如何發生的研究開啟了一扇大門。」

該研究由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Silvio O. Conte中心和Stanley醫學研究所資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發現自己論文的錯誤怎麼辦?那就再寫篇論文指出自己的錯誤!
李克強就《我不是葯神》引熱議作批示:加快抗癌藥降價保供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