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光膠囊」里的intel

「時光膠囊」里的intel

文|甲方研究社

7月18日,這個星球上PC時代的王者——英特爾,迎來了自己50周年慶典!

一句「等~等燈、等燈」的經典廣告音頻,已經成為英特爾的最強企業符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人類現如今能夠擁有便捷、高效的生活,英特爾居功至偉。

1.一個有趣的傳統

每到周年慶,便會將有紀念價值的物品埋起來,等到未來某個重要的時刻挖出來,這就是著名的「時間膠囊」。

15年前,英特爾35周年慶時,英特爾的兩位創奇人物——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與英特爾另外兩位高管,共同埋下了一個「時間膠囊」,並建造了一塊墓碑,明言規定到2018年7月才能開啟。

前段時間的7月9日,英特爾臨時首席執行官鮑勃·斯萬終於挖出了這顆「時間膠囊」,而展示的物品,卻引來所有工程師的一片唏噓。

原來15年前埋下的,是一組當時最現金的奔騰4和Xeon處理器晶元,一個超寬頻接收機使用的線圈,時任CEO瑞格·貝瑞特的員工牌,以及馬來西亞老員工的一雙中國風筷子和手鐲。

在當下晶元領域的技術環境下,隨便一款產品都能秒殺15年前的晶元。正是這種前後的反差,折射出全球技術水平日新月異的變遷歷史,而這些「老古董」恰恰見證了人類科技進步的步伐。

科技,就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行業;科學家、工程師,就是一群帶領人類與時間比賽的時代先知;而英特爾,就這樣堅持跑了50年。

2.英特爾最初趣事

現時代,在外行人眼裡,IT科技研發是件枯燥乏味但賺錢多的行當,中國就喜歡將IT從業者形容為程序猿、攻城獅……事實上,在世界IT發展進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趣味故事,這一點在英特爾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比如,英特爾為什麼叫英特爾?這得從它最初的兩位創始人——鮑勃·諾伊斯和戈登·摩爾說起。

1968年7月18日,因為在前東家——仙童半導體呆得不爽,諾伊斯和摩爾一起炒了老闆的魷魚,而且一拍即合打算自己另立山頭。

在給公司命名時,他們本想按照當時更牛X的科技公司——惠普(HP)那樣做,而HP的英文名——Hewlett Packard,就源自於兩位創始人的姓氏排列。可把摩爾和諾伊斯的姓氏組合起來後發現,「Moore Noyce」發音與「More Noise」(更多噪音)極為相近,這對一家電子科技公司而言寓意那是相當不好。

該信的風水還是要信的,於是兩人琢磨後就打算從自己經營的主業「集成電子」(IntegratedElectronics)做文章,分別取「Inte」「el」合併為「Intel」。

豈料,這個名字被另外一家公司捷足先登,搶先註冊了。優秀的工程師一般都有一個特點,認準的事情一定要做,哪怕付出一定的代價。因此,兩個人花了15000美金買斷了「Intel」 這個名字。

正是因為兩位創始人的執著,才讓「Intel」成為享譽全球的IT豐碑之一!

對普通人來說,摩爾這個名字或許沒什麼特別,但在IT圈這是個響噹噹的名頭,因為戈登·摩爾同時是「摩爾定律」的發明者。

1965年,戈登·摩爾還未創立英特爾,集成電路也才剛剛誕生6年,他卻果斷指出集成電路行業將來的發展規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就是至今仍在影響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摩爾定律」。

在這一理念推動下,摩爾確定了英特爾發展的第一步。

當時,半導體產業多使用原理簡單但工藝複雜的磁圈記憶體,且多為手工製作,質量差、效率低,且體積大。而摩爾採用了三極體的原理來製造記憶體,結果其成品不但比磁圈記憶體的存儲量更大,而且體積大幅縮小,製造成本也低廉不少。

依靠全方為的技術優勢,英特爾一戰成名,1968年成立,第二年便宣告盈利,並確立了以技術創新引領公司發展的基本戰略。

然而不久後,日本、韓國的半導體公司開始崛起,他們的存儲器更便宜、合格率也更高,直接侵佔了英特爾的市場份額,很快就遇到了瓶頸。

此時,得益於另一位重要人物——弗得里克·法金的堅持,英特爾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微處理器市場。在法金的主持下,英特爾於1971年成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處理器4004,片內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能夠處理 4bit 的數據,每秒運算 6 萬次,頻率為 108KHZ,這款劃時代的微處理器開始了改變世界的進程。

而到了1974 年,英特爾又推出了Intel 8080,其性能是 4004 的 20 倍,並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個人計算機 Altair 的核心。

3.「矽谷」之風的造就者

晶元的誕生開啟了半導體行業的新時代,而在創造歷史的英特爾身上,成熟而敏銳的西方資本家們也看到了劃時代的企業價值,高科技產業與資本間又一次展開了大規模親密接觸。

為了籌措更多資金,加快和鞏固公司在晶元領域的研發優勢,英特爾發起了一次融資計劃,結果在那個年代只能使用固定電話認購股份的情況下,英特爾不到48小時便宣告計劃完成,創造了科技融資史上不大不小的奇蹟。

而英特爾的融資奇蹟,讓大批歐美「淘金者」看到了創業的希望,也鼓舞了更多優秀工程師的信心,他們相信高科技真正引領時代發展的節點已經出現。

每當提及IT,中國人就會想起北京的中關村和美國的「矽谷」,而矽谷便是由英特爾造就。

在英特爾成立的60年代末,美國已經有了一批半導體公司,而英特爾的快速成功催生了更大一批科技公司的誕生,他們高度聚集在加利福利亞西海岸灣區,頗為壯觀。

到了1971年,一位記者在報道中使用新聞電頭——「今日報道來自:美國,矽谷(Silicon Valley)」, 「矽谷」一詞就這樣誕生。

時至今日,「矽谷」中除了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各大科技公司名頭,它們開放、平等、自由的企業文化也成為「矽谷」的標籤,各大企業為員工提供的各種「壕無人性」的設施設備及福利待遇,都令人羨慕不已。

類似免費的健身設施、餐飲服務甚至是家政服務,已經成了標配,馬殺雞、Spa等也不算離奇,更別說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了。

但矽谷的各種風氣,很大一部分都源自於英特爾。

從創立起,鮑勃·諾伊斯便執行了近乎「放任自流」的管理風格。例如:當其他公司都嚴格要求穿西服,層級分明時,英特爾員工開會的時候,可以湊在一起吃巧克力蛋糕、喝威士忌,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是不可想像的;

公司的創始人也沒有架子,諾伊斯、摩爾經常到處亂竄,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辦公;深受員工愛戴的鮑勃·諾伊斯所謂的「辦公室」,就是一個大一點兒的格子間,和所有人一樣,辦公桌是一個白色硬塑料桌,唯一的區別是大部分人在案前放家人和孩子的照片,而他放的是國家發明獎章。

4.英特爾與IBM的黃金搭檔

前面講過,1971年英特爾開發出第一個商用處理器Intel 4004後,引發了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整個世界為之一變。

但英特爾的快速崛起,有賴於與世界PC巨頭——IBM形成的共贏關係。

1978年,英特爾生產出了著名的16位8086處理器,這被戲稱為所有IBMPC處理器的「祖宗」。

(Intel 8086處理器)

因為三年後,已經是PC老大的IBM為了更「短平快」地推出新品,沒有採用自研的晶元,而是直接採購了英特爾這款8086處理器。這讓英特爾第一次搭載上PC行業高速發展的列車,從此,品牌廠商負責硬體、英特爾們負責晶元的PC行業模式延續至今。

英特爾與IBM這對黃金搭檔也成為PC乃至整個IT領域最經典的CP。

到了1985年,繼摩托羅拉之後,因特爾也研製出了32位的微處理器80386,一舉奠定了IBMPC兼容機市場的統治地位。晶元領域勢如破竹的發展,也讓英特爾在這一年下定決心徹底放棄存儲器業務,專供晶元。

與此同時,中國改革開放之勢已成,英特爾預感到這個東方文明古國也將邁入新的PC時代,果斷進軍中國市場,而聯想剛剛成立1年,聯想隨後的快速崛起也讓英特爾享受到了巨大的紅利。

從1987年安迪·格魯夫正式擔任CEO開始,英特爾再次迎來快速擴張的10年。

這期間,英特爾先是推出了過渡產品80486,一舉超過所有日本半導體公司,坐上了整個半導體行業的頭把交椅。

緊接著在1993年,英特爾放棄了過去一直沿用的數字命名法,而是申請了一個全新的品牌,這便是廣為人知的「奔騰(Pentium)」。奔騰處理器誕生的最重要意義,是讓英特爾公司甩掉了只會做低性能處理器的帽子。

這一轉變,最直接的效果是推動了英特爾市值的突飛猛進。1992年,英特爾的利潤將將突破10億美金,但到了1999年,英特爾公司市值突破了5000億美元。

也是在格魯夫任CEO期間,英特爾上演了全球最為經典的一大品牌營銷案例。

1991年,英特爾推出了「IntelInside」(英特爾處理器就在裡面)的slogan,而最關鍵的地方在於英特爾為它配了一段著名的音效——「燈~等燈等燈」。

據悉,這是英特爾專門請奧地利著名電子音樂藝術家操刀製作的,這段音效的每一個音符都是用木琴、馬林巴琴等各種樂器合成的。從此,它與「Intel」商標共同成為英特爾品牌的超級符號,至今仍是最寶貴的企業財富之一。

這一則廣告營銷經典,與可口可樂也有得一拼。在2000年的一次全球品牌調研中,英特爾僅次於可口可樂排名第二。

5.未曾停下超越的腳步

進入21世紀,老夥計IBM的PC業務被聯想收購,無疑是一種倒退,但英特爾還在繼續向上的腳步。

2001年,英特爾64位伺服器處理器Itanium問世,打敗伺服器市場此前的老大——太陽公司,成為新的王者;

2005年,蘋果也選擇使用英特爾的處理器,而晶元領域的老對手——摩托羅拉徹底退出了個人電腦處理器市場;

2006年,英特爾在最新45納米技術上明顯領先AMD,並且已經開始研發集成度更高的32納米的晶元,同時英特爾開發的雙核處理器問世,從此英特爾對AMD一直保持著絕對優勢。

接下來的故事,對PC稍有研究的消費者都清楚了,2008年11月17日,英特爾發布四核酷睿處理器;2011年,英特爾第一次採用了i3、i5和i7的產品分級,劃分出了低、中、高端清晰的市場策略;2014年,英特爾首發了桌面級22nm的8核心16線程處理器。

即使近幾年被指措施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但英特爾依舊是最強王者:在2017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高居第47位;到了今年4月,英特爾還宣布2019年將大規模交付10nm晶元,而這是整個世界都未曾攻破的難關。

過去50年,英特爾在晶元上的研發對手,其實只有自己,這一次也不例外。當然不可否認的是,PC行業已經高度飽和,英特爾的未來會在5G、人工智慧和物聯網。

前不久,鮑勃·斯萬在挖出15年前的「時間膠囊」的同時又還埋下新的種子,包括一塊英特爾傲騰固態硬碟,這個時間膠囊將於公司75周年慶之際啟封。

從現在起,又是下一個50年科技創新的開始。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單日銷售近2億的喜馬拉雅FM,又要IPO了!
釘釘無招,勝有招

TAG:甲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