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的英語有清朝公主流利嗎?

你的英語有清朝公主流利嗎?

原標題:你的英語有清朝公主流利嗎?


先上一段視頻,讓我們了解下國際友人在北京秀水街是如何討價還價的?



看過這段視頻,是不是很驚嘆?!老闆娘的口語真是6(溜)出天際啊。自己學了這麼多年的英語,要跟這位老闆娘比口語,那真是自愧不如。


英語是目前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全世界大約70億人和7000種語言中,約一半以上的人口只使用其中的23種語言。其中,有67個國家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約超過10億人。在亞洲,就有3.5億人使用英語,是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人口的總和。如今,學習和使用英語的中國人也在不斷增加。


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那麼,這樣一種語言最開始是如何進入中國的呢?局長今天就幫大家梳理了英語進入中國的簡史。


1


廣州皮欽英語


自15世紀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先後崛起,海上貿易擴張。到19世紀,貿易船隊及軍艦直逼中國南方海關,急於打開中國巨大的市場。 中國人與說英語的外國人打交道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當時,英語作為一種並不被官方認可的民間貿易交流的語言,首先在南部港口廣州一帶使用。由於當時所使用的語言是英漢混雜語,帶有濃重的廣州方言特色,被稱之為「廣州英語」,也叫「廣州皮欽(pidgin)英語」。



其實,在英語進入中國之前,葡萄牙商人已經開始在澳門與中國人做生意,形成了澳門語與葡萄牙語混雜的商貿語言。後來,英國逐漸取代葡萄牙成為中國主要對外貿易對象,商業語言也開始向英語轉換。


2

上海「洋涇浜英語」


鴉片戰爭之後,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增加,海上貿易逐漸由廣州向新的港口城市上海轉移,逐漸興起了以上海方言為主,夾雜著英文辭彙的皮欽英語。由於該語言流行於外灘洋涇浜周邊地區,又被稱為「洋涇浜英語」。


直到現在,上海的日常用語中還有很多洋涇浜英語的影子:如「拿摩溫」(No. One)、「槍勢」(chance)、「癟三」(beg say)、「嘎三壺」(gossip)、「窩塞」(worse)、「邋遢」(litter)等等。



△上海洋涇浜舊貌


3


京師同文館


隨著政治、外交、軍事、貿易等對高標準英語的需要,一些專門教授英語的學校陸續在中國建立,如「京師同文館」就是清朝政府官方辦的第一個外語學校。當時學習英語的目的主要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英語教學只強調理解英語,翻譯公文、合約等。



京師同文館

下面這段視頻,記錄的是清末德齡公主的一段英文演講。德齡公主少年時隨父先後在日本和法國生活了六年,精通多國語言。17歲時回京,因通曉外文和西方禮儀,被慈禧招入宮中,成為慈的翻譯官。正在學習英語的你,和44歲的德齡公主相比如何呢?



4


新中國英語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百廢待興,英語教育也受到重視,各大學基本都開設英語課。「文革」結束後,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再一次把學習英語推到了重要的位置。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政府開始往英美國家派出大量留學生,重點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如今,學習英語已經成為中國學生的必修功課了,中國的英語教育也已經取得了十分矚目的成就。



看完這段英語進入中國的簡史,有沒有想要拿起課表好好學英語的衝動?沒有的話,再看看名人是怎麼說的吧。


語言的限制就是對我的世界的限制。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


掌握另一門語言,擁有第二個靈魂!

——查理曼大帝


不了解外語的人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的語言。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語言是靈魂的血肉,有了血肉,思想就可以奔跑,有了靈魂,語言才得以成長。


——奧利佛·文德爾·荷默斯


一種語言可以為人生開啟一條走廊。兩種語言則會使這條人生走廊的沿途上處處開啟大門。


——弗蘭克.史密斯


轉發局長的這篇文章後,趕緊去學英語吧。



參考文獻

胡銀萍:《英語進入中國的歷史,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安徽文學》2016年第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情局 的精彩文章:

都用錯了!「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是稱讚徽州的嗎?

TAG:語情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