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 秦始皇替誰背了鍋?
秦始皇焚書坑儒了嗎?
文 | 子君
讀而思
「焚書坑儒」四字猶如一枚炸彈,不論在何地、何時,只要談論到這個話題總會引起人們對文化斷層的一陣惋惜和對始皇帝的一陣唾罵。
但,「焚書坑儒」是否真如我們理解的那樣,毀滅了文化、坑殺了知識分子呢?這件事情的始末到底是如何發展的?造成文化斷層的罪應該由誰來承擔呢?
1
「焚書坑儒」事件始末
關鍵人物:淳于越 李斯 嬴政
事件起因: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自此「韓、趙、魏、楚、燕、齊」這戰國六雄全部被始皇帝剿滅,同年嬴政稱帝,大秦帝國建立。
一統天下,完成前所未有的千秋大業,接下來擺在秦始皇面前的是兩條路:
一、學商周時代,分封天下,立諸侯;
二、開闢一條新路,搞個新的制度。
始皇帝畢竟是始皇帝,要傳位萬萬世的願望促使他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當時身為廷尉的李斯舌辯群雄,力排眾議,李斯的意見如下: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資治通鑒 卷七》
於是秦帝國開始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
以現代的眼光看,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整個帝國的整體性,在制度方面無疑是進步的。但在秦始皇的時代,經過幾百年戰亂人們始終嚮往周代分封天下,雖然彼時已經推行了好些年了,但一直有人存不同的看法,過不大部分人雖然心中嚮往的是周的分封制,但對秦始皇的郡縣制也不敢多說什麼,但是總是有不怕死的人。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國宴,君臣痛飲,大家都在歌頌秦始皇的偉業,偏偏有個淳于越不隨大流,開口便懟了秦始皇,原話如下:
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
——《史記 · 李斯列傳》
這話的意思是說,商周兩代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就是因為他們分封了子孫和功臣。如今陛下您自己是當了皇帝,可你不分封你的子孫和功臣們,將來一旦國家有難,誰來相救啊?
這可真是煞風景,不過這一次秦始皇沒有殺人,估計他也知道,就算是殺了淳于越,明天可能還會奔出個淳于齊、楚、燕、趙、魏、韓來。
秦始皇便讓丞相李斯來處理,畢竟郡縣制是李斯提出來的,現在有人反對,李斯當然義不容辭要來回應一下淳于越了。
於是李斯上書:
丞相李斯上書曰:「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黔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制曰:「可。」
——《資治通鑒 卷七》
李斯認為,政令不暢,街頭巷尾都議論紛紛,全是因為文化建設不夠,思想教育不統一,學術太自由,民間思想的影響力甚至大於官方號令。所以,只有禁絕私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焚書政策的具體做法是分為以下幾部分:
一、史類書籍,讓史官將不是秦史的文獻全部燒掉。
二、詩、書、諸子百家類,除非是官方的博士官職,民間有藏此類書籍的,全部燒掉。
三、醫藥、占卜、農業類,可以留著。
這便是「焚書」,從這裡可以看出,秦始皇與李斯的焚書,實則並未將古代文獻全部付之一炬,只是將民間的文獻燒了,眾多古代文獻全都被封藏於官方,只有博士們才能閱讀研究。
李斯與秦始皇想要的是「文化專制」的效果,並不是文化浩劫,雖然李斯這一把火併沒有將眾多古代文獻燒毀,僅僅過了七年,又來了一把火,而這一把火確實真真實實的將無數的古代典籍燒滅於人世間了。
這個人才應該背縛「焚書」這個遺臭萬年的罪過。
未完待續
「坑儒」到底是怎麼回事?
坑殺的又是什麼人?
七年後發生了什麼?
是什麼人放了一把真正「焚書」的火?
敬請期待,本人將會在下一篇中為大家講述。
請喜歡的朋友,幫忙轉發推廣,此乃給予本人最大的鼓舞。
▼


TAG:孚道思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