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與法國必爭之地
原標題: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與法國必爭之地
記得我們都學過法國文學家都德的《最後一課》,主人公小弗朗士的法語老師因為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給德國而不得不離開學校,孩子們從此只能學習德語。這篇文章的立場非常鮮明,德國是侵略者,法國是受害者,德語是德國人強加給阿爾薩斯洛林人的外來文化。可如果你真的了解一下阿爾薩斯洛林的歷史就會馬上明白,法國人都德說謊!
圖-法國東北部,阿爾薩斯和洛林
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德意志聯邦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因為哈布斯堡家族的力量非常渙散,所以名義上統一的帝國實際上四分五裂。此時的德國境內有各種不同的地區勢力,普魯士、奧地利、巴伐利亞等等,都是雄霸一方的諸侯,哈布斯堡家族無法將這些力量統一調度。阿爾薩斯洛林作為帝國境內的一個重要區域介於法國與德國之間,與四分五裂的德國不同的是,此時的法國是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因此實力強大的法國將目光鎖定在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圖-德意志西南部,洛林阿爾薩斯
通過三十年戰爭,法國將德國徹底打趴下,雙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把阿爾薩斯洛林正式劃歸法國,這一時刻法國才是真正的侵略者,如果德國有一位文學家記錄這一事件的話,被迫停止教學的應該是德語老師而不是法語老師。失去領土的德國對自己的故土自然是念念不忘,但實力有限實在不敢向法國開口。到了俾斯麥時期,形勢逆轉,普魯士蒸蒸日上,大有憑藉武力統一全德之勢,一向自詡為歐洲第一的法國對此不能熟視無睹,於是出兵干涉。結果色當一役,十萬法軍連同戰神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被普軍一鍋端了,在這種情況下阿爾薩斯洛林被普魯士奪了回去,都德的《最後一課》講述的也是這次發生的故事。
到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和德國分屬協約國與同盟國陣營,德國戰敗,法蘭西趁機又將阿爾薩斯與洛林據為己有,更嚴重的是戰後簽訂的極度嚴苛的《凡爾賽和約》一直是德國人傷口上的一把鹽。果不其然,二十年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勢如破竹,很快蕩平了英法聯軍,法國舉旗投降,德國人又一次佔據阿爾薩斯洛林。而等到二戰結束後,德國也再次戰敗,先前佔據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便又被法國奪了回去,並且這一地緣格局一直持續到今日。
從人種和語言上說,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大多是德意志日耳曼人,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更多地接近於德國南部的一種方言。如果按照當下流行的一種民族自決形式來決定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歸屬,我想這一地區的人應該多半會選擇德國而不是法國。如今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依然是法國的一個行政區,但當地的人並沒有表現出對任何一個國家的強烈歸屬感。正如阿爾薩斯洛林人所說,「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反正每打一次仗我們就要重新辦一次護照。」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