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眠河,我的母親河

龍眠河,我的母親河

龍眠河,我的母親河。

龍眠河的源頭在龍眠山,河因山而名。

它像是從群山之間猛地擠出來的,帶著四季的色彩和滋味,有節奏的輪番拍打著流年,仔細聽,高山流水的琴音里,有憂鬱,也有快樂。

河在距城兩公里處的境主廟水庫打了個灣,稍作停留,便又湯湯而去。水庫的水是靜止的,似乎比大山更凝重,只有風起時,才會盪起陣陣漣漪,庫邊的參天大樹,搖動著粗枝大葉,向奔流的河水,作依依惜別。

河穿城而過。

第一次見到這條河,是母親領著九歲的我,走在河邊。當時,我只是覺得它就是條極為普通的河。

曉荷/攝影

時值秋天,河邊的水草開始青黃,幾頭反芻的水牛卧在岸邊,漫不經心地回味著關於從前的故事。水中蓮花,一邊開放,一邊枯萎。五、六個和我歲數相仿的孩子,在抓泥鰍或者是撈魚蝦。有爽朗的笑聲從遠處傳來,幾個洗衣的大嬸,一定又是在談論坊間流傳的那些奇聞軼事。

行至紫來橋,母親說,"紫來橋下水,龍眠山上茶",這裡的水泡出的茶,那才叫地道。出於好奇,我捧起河水,喝了幾口,清洌甘甜的味道,讓人至今不忘。

依河而建的民居卻是太過陳舊了,歷經風吹雨打的小瓦,滄桑得已成啞灰,狹窄的衚衕,猶如是被歷史遺棄的一截盲腸。

河的兩岸,全都是隱隱綽綽的暗黃。玉米、大豆曾在那些艱苦的歲月,點燃了多少生生不息的炊煙。

這就是我第一次對龍眠河的印象,完全比不得後來我見過的黃河長江那麼浩浩蕩蕩,波瀾壯闊,甚至和我一樣,有些老土。

和母親站在岸上,這時,母親是母親,龍眠河是龍眠河。

也只有當你離開了故鄉,才能體會到,這條全長43公里,滋養了這座城,哺育了沿途人民的這條河,就是我們的母親,一條有靈魂的河,清澈的河水,總會在遊子的心頭輕輕流過。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祖國的大江南北,也毫不例外的吹到我們這個千年古鎮。

在我們桐城人眼裡,一座城缺不了水,正是因為有了龍眠河,才有了靈氣,有了左右大清文壇二百餘年的桐城派。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日益加快,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短短十幾年,桐城便一躍成為全國百強縣。

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對龍眠河產生了嚴重的污染,垃圾亂倒,污水亂排,河裡的魚蝦幾乎絕跡,再也看不到沿岸的居民拎水回家燒水煮飯的情形,甚至有些原本河邊的住戶,也搬走了。

這條流淌了千百年的龍眠河,在一聲嘆息中,帶走的不僅是幾代人的記憶,也直接影響到了沿途兩岸數以萬計的民生。

2007年,桐城市委市政府發出強有力的聲音,決不能因為發展,因為對GDP的簡單追求,從而犧牲環境,要發展,也要與自然共生,要給子孫留下青山綠水。

2008年,龍眠河開始了全面綜合治理。清淤河道,修建攔塥壩,用麻石駁岸。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進行整改或關停。拆遷老舊民居1500多戶,重建地下污水管網。移植綠化,沿河用大理石鋪設輔道、棧道,供市民散步休閑。

母親河從經歷陣痛,到綜合治理,轉眼過去了40年。40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而在桐城人眼裡,卻是極不平凡的40年,特別是對於龍眠河來說,更是意義非凡的40年。

無極峰/攝影

如今,站在彩虹橋上,俯瞰龍眠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化廣場32.5米高的紅色雕塑,以"文"為設計元素,寓意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的桐城,熱情似火,蓬勃向上。

橋下碧水悠悠,清澈見底,不時有成群結伴的魚兒,自由游弋。偶爾,一隻河蟹慢慢爬過河灘,眨著眼睛,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甚至你都不舍抓它,生怕打擾這迷人的安逸。

天空是十分的蔚藍,白雲剛剛從兩岸的樓頂飄過,把影子投在水面。有調皮的孩子,向水中投過一枚石子,打著水漂兒,幾隻水鳥被驚得丟下一路清脆的鳥鳴,飛向遠去。

橋的前面還是橋,落水橋,龍眠橋,紫來橋,廊橋,楊橋。這些橋造型各異,有的精緻靈巧,有的莊重大氣,不但有濃郁的古典風格,而且又不失豐富的現代氣息。倘若是煙雨三月,有位纖纖女子,撐一把油紙傘,立於橋頭,你是否以為已置身於江南的某個小鎮呢?

沿著河邊的輔道往上走,石砌的文化牆上,厚重的桐城人文歷史,一一浮現在我們面前。黃梅戲譽滿中外,而其代表人物嚴鳳英,正是桐城人,栩栩如生的《女駙馬》《天仙配》劇情浮雕,詮釋了嚴鳳英在黃梅戲的發展與傳承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方以智,戴名世,方苞,劉大魁,姚鼐,吳汝綸等等這些桐城文史上泰斗級人物,再一次讓我們穿越時空,感受大家的光榮與夢想。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龍眠河才有了區別於其它河流的氣質和內涵。

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座有河穿城而過的城市,也有幸經歷了改革開放的40年,見證了40年來龍眠河的變遷。

青青的龍眠河,我永遠的母親河。

姚兆義/攝影

GIF

GIF

責編:小小方

審核:一葦過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桐城網 的精彩文章:

姚兆義「最好的桐城」系列攝影,《祥龍布雨》榮獲央級二等獎

TAG:桐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