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特爾50歲了,一文看盡晶元50年發展史

英特爾50歲了,一文看盡晶元50年發展史

先說一下為什麼英特爾叫做「intel」好了,這個名字是英特爾老闆之一的摩爾起的,他認為一個好的名字永遠不要超過5個字元,否則不但不響亮,更讓人難以記住。摩爾、諾宜斯、格羅夫這三個「夥伴」離開原來的仙童公司,一起開創事業——籌建一家他們自已的公司。

三人一致認為,最有發展潛力的半導體市場是計算機存儲器晶元市場。吸引他們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一市場幾乎完全依賴於高新技術,你可以儘可能地在一個晶元上放最多的電路,誰的集成度高,誰就能成為這一行業的領袖。

基於以上考慮,摩爾為新公司命名為:Intel,這個字是由「集成/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兩個英文單片語合成的,象徵新公司將在集成電路市場上飛黃騰達,結果就真的如此,看來在摩爾有生之年,請他起個名字一定發達。

很難想像: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了英特爾,那會變成什麼樣?再直觀一點,想像一下沒有CPU的世界將是什麼樣?如果沒有CPU,可以說幾乎一切都無法正常運轉了。所以,除非沒有人用半導體,除非我們不用電腦和手機了,否則Intel不會消失。這家全球最大的CPU製造商,一路走來,給世界帶來很多驚喜,特別是PC時代。

讓我們梳理一下這個CPU巨頭這50年走過的歷程:

Intel處理器進化史

50年發展歷程

1968年,戈登·摩爾和羅伯特·諾伊斯在矽谷創辦了英特爾公司。

1969年,憑藉首批106名員工,英特爾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米德菲爾德路365號開始運營。

1971年,英特爾開發出第一個商用處理器Intel 4004,片內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晶體管之間的距離是10微米,能夠處理4bit的數據,每秒運算6萬次,頻率為108KHZ,前端匯流排為0.74MHz (4bit)。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

1978年,英特爾生產出了著名的16位8086處理器,是所有IBM PC處理器的祖宗。

1981年,IBM生產的第一台電腦使用英特爾的8086晶元,因此,英特爾一舉成名。

IBM第一台個人電腦5150,使用英特爾8086晶元

1982年,英特爾推出和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PC處理器80286,用在IBM PC/AT上。

1985年,康柏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IBM PC兼容機,兼容機廠商們像雨後春筍一樣湧現出來,但是為了和IBM PC兼容,處理器都是使用英特爾公司的。

1985年,英特爾繼摩托羅拉之後,第二個研製出32位的微處理器80386。英特爾靠80386完成了對IBM PC兼容機市場的一統江湖的地位。同年,英特爾進入中國。

80386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

1987年,安迪格魯夫正式擔任CEO,英特爾開始了快速發展的10年,並且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1989年,英特爾推出了從80386到奔騰處理器的過渡產品80486,其實就是80386加一個浮點處理器80387緩存。依靠80486,英特爾一舉超過所有日本半導體公司,坐上了半導體行業的頭把交椅。

20世紀80年代,英特爾果斷停掉傳統的內存業務,從此專心做處理器。

1993年,英特爾推出奔騰處理器Pentium,從此英特爾不再以數字命名處理器了。但是工業界和學術界,仍然習慣稱呼英特爾處理器為X86系列(比如Pentium就被稱為586)。英特爾奔騰處理器採用了0.60微米工藝技術製造,核心由320萬個晶體管組成。支持計算機更輕鬆的集成「現實世界」數據,如語音、聲音、手寫體和圖片等。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體管數大幅提高、增強了浮點運算功能、並把十年未變的工作電壓降至3.3V。奔騰處理器的誕生,讓英特爾公司甩掉了只會做低性能處理器的帽子,其運行速度達到工作站處理器的水平。隨後十年里,英特爾推出了很多代的奔騰處理器。

1999年的時候英特爾公司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億美元,最高峰為5090億美元。

2000年,英特爾的手機處理器XScale問世。

2001年,英特爾的64位伺服器處理器Itanium問世,英特爾在伺服器市場徹底超越RISC處理器的代表太陽公司。

2005年,蘋果開始使用英特爾處理器,摩托羅拉徹底退出個人電腦處理器市場。

2006年,英特爾和AMD主要產品都採用65納米的半導體技術,但是英特爾在最新45納米技術上明顯領先於AMD,並且已經開始研發集成度更高的32納米的晶元。從那時起直到今天,英特爾對AMD一直保持絕對優勢。

2006年,雙核處理器問世。

2008年11月17日,英特爾發布四核core i7處理器。

2009年,四核處理器問世。英特爾繼續在伺服器處理器市場佔優勢。

2012年,英特爾宣布重返移動終端市場,但是效果不佳。

2014年2月19日,英特爾推出處理器至強E7 v2系列採用了多達15個處理器核心,成為英特爾核心數最多的處理器。

2014年3月5日,Intel收購智能手錶Basis Health Tracker Watch的製造商Basis Science,這一收購交易顯然是英特爾進軍可穿戴設備市場努力的一部分。英特爾把Basis品牌整合進其NDG(新設備集團),目標是大踏步進軍新興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同時打壓高通。

2015年1月8日,英特爾發布世界上最小Windows電腦Compute Stick,大小僅如一枚U盤,可連接任何電視機或顯示器以組成一台完整PC。

2015年6月,英特爾收購了頭顯設備廠商Recon。

2015年12月斥資167億美元收購了Altera公司,這是英特爾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意味著英特爾要考慮CPU之外的新技術應用,在PC市場不斷萎縮且移動市場遲遲難以打開的背景下,英特爾希望實現CPU和FPGA硬體規格深層次結合,布局物聯網市場。

2016年11月30日,據國外媒體報道,英特爾正在組建一個專門的事業部來從事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研發,它的名字就叫做Automated Driving Group(自動駕駛事業部,簡稱ADG)。

2017年3月,英特爾收購Mobileye, 「演算法+晶元「整合成AI制勝關鍵。

2017年6月7日,2017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發布,英特爾公司排名第47位。

2018年4月,英特爾宣布2019年大規模交付10nm晶元。

2018年7月13日,英特爾宣布收購晶元製造商eASIC,加速FPGA,降低對CPU的依賴。

歷史的書頁嘩嘩地翻動,英特爾作為半導體行業的領讀者,引領半導體乃至科技發展50年。而下一個50年,是否會出現新的領讀者?

芯財富·芯機遇·芯夢想——

中國晶元產業研討會」來了

2018年8月3日

誠邀您前來參與

各位小主請將我們星標置頂哦~

部分內容轉自網路,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眾投邦立場;如有侵權、違規,請聯繫我方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眾投邦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葯神》戳中醫療痛點,互聯網醫療成主力
美國財富500強發布,晶元公司排名中英特爾排行第一

TAG:眾投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