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邪不壓正》人民網點評:還不錯。——3字評價意味深長,字字戳心

《邪不壓正》人民網點評:還不錯。——3字評價意味深長,字字戳心

GIF

備受期待的姜文新作《邪不壓正》13日上映了,3天票房已過3億。如今電影已經上映,作為一個權威電影點評平台,人民日報點評了《邪不壓正》這部電影,而且只用了簡短的3個字:還不錯!這短短的3個字還真是意味深長啊,還有點讓人捉摸不透。是貶還是褒呢?網友們紛紛表示這三個字算是字字戳心啊!

時隔四年,姜文的新作《邪不壓正》終於與觀眾見面。依然民國故事,依然快節奏和黑幽默。《邪不壓正》到底要講個什麼故事?好在這部電影存在原著小說,張北海的《俠隱》。關於《俠隱》版權,倒是有個小故事。高曉松讀完這本小說之後,立馬聯繫作者張北海,老張回復:「版權已經被姜文買走。」

高曉松到底看重《俠隱》的什麼?據張北海的侄女導演張艾嘉說,叔叔是中國最後一個嬉皮士。什麼叫嬉皮士?我理解應該就是非主流,反傳統,有點犯二,不按套路出牌。《俠隱》的故事發生在「七七事變」前期的北平,日本人尚未入侵,但已蠢蠢欲動,各種勢力盤踞其中,錯綜複雜。自幼習武的李天然從美國歸來,他想找到殺害師傅一家的大師兄朱潛龍,報一樁血海深仇。在那特殊的歷史時期,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李天然眼中的江湖恩怨與國家的內憂外患摻雜在一起,復仇變得更複雜了。

講的雖是復仇的故事,但小說更令人稱道的是張北海對老北京生活狀態的再現,這也是《俠隱》打動姜文的原因。《俠隱》被譽為「老北京的哀悼之作」,講北平的逝去、武俠的逝去。

書里的東四九條、北海、前門、「內務部街」都是老北京再熟悉不過的味道,但要把有滋味的吃、喝、玩、樂改成電影,需要重新解剖。一時想不到該怎麼做,「又不想做糙了」,姜文就把這活兒擱到一邊,先拍了《讓子彈飛》,又拍《一步之遙》。

後來,幫他找到《俠隱》改編靈感的是一幅畫。「面展上看到的,畫的是個屋頂。」周韻不記得畫家是誰,只記得,姜文突然抓住了電影的魂,「白天一個世界,晚上一個世界,層頂一個世界,屋下一個世界」。這就是《邪不壓正》的故事和美學基礎。

拍屋頂,是為了拍老北京風貌,拍老北京風貌,是為了再現北平城被侵略前最後的「輝煌的破敗」。(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評)這部電影通過相對時間和空間的環境的虛構,塑造了一群屋頂上的中國人,體面的中國人,嚴格來說他想寫出一種體面感。

這顯然是一個導演浪漫化處理過的北平,和《龍鬚溝》、《駱駝祥子》不一樣的北平,甚至是有些時髦的。據悉,該片編劇孫悅也曾表示姜文注重屋頂之上和屋頂之下兩種意境的北京城的藝術構思。可是一切又都是北平,真正的北平。

這裡有有軌電車、東四牌樓、霧凇掩映下的正陽門箭樓、卷棚式屋檐……

電影里復原的北平城牆

真北平城牆

「北京一下雪就變成了北平」,姜文《邪不壓正》實景搭建四萬平方米屋頂世界,神還原最美北平!看了電影才知道老北平多美!屋頂上下兩個世界,如夢似幻。

▲ 電影片段截圖

導演姜文的「姜式風華」

《邪不壓正》是姜文的第七部電影。1995年,執導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2000年,兼任編劇《鬼子來了》、2007年,執導電影《太陽照常升起》、2010年,與葛優、周潤發等合作,自導自演了電影《讓子彈飛》、2011年5月,拍攝的首部微電影片《看球記》走紅網路、2014年,參演葛優、周韻、舒淇等主演,姜文執導的電影《一步之遙》。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創造了多少輝煌,一部《讓子彈飛》刷新了多少項華語票房紀錄。他執導的電影不能說每一部都經典,但是成功的次數還是較多的,失敗也有,比如《一步之遙》這部電影可以說真的讓人大跌眼鏡,看完的感覺就是電影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是不是裝過頭了。有人說姜文的電影要細細品,不然可能看不懂,姜文的電影很有自己的一套風格,我們將它稱之為「姜文范」,這一套風格就是「話里一套話外一套」,所以要仔細品,不然別人在哈哈大笑時,你卻不知道對方在笑什麼!

姜文對劇本創作非常苛刻,《讓子彈飛》拍攝不到一年,創造劇本卻就花了兩年時間。所以,觀眾看到《讓子彈飛》時,每個片段都有不能忘卻的台詞。八年過去了,許多台詞依舊記憶猶新。比如:「站著把錢掙了。」比如:「槍在手,跟我走。」比如:「給我翻譯翻譯,什麼他媽的叫他媽的叫驚喜。」

甚至有編劇這樣說,「90%的情節在寫劇本前,姜文就已經完成了。實際上姜文需要的是一個語言功底比較好的場記。」他自己的說法是「我就是在抄,我腦子裡看見東西,聽見聲音,我就抄,好像上帝捏著我的手書寫。」不管是上帝之手,還是處於姜文自己的思考。

1

周潤發:他跟其他導演不一樣,因為他同時還是個演員,他懂表演。我不是說其他導演不懂表演,但姜文是從演員的角度去看怎麼表演,所以他的要求跟其他導演不一樣。

2

張藝謀:他非常會演戲,頭腦非常聰明,考慮問題也非常周到,非常有能力。而且我覺得他絕對要做個好導演,他有這樣的心。他就是個要當司令官的人,不會當底下的兵。他的心很高,也有這個能力,他希望超過任何人。我的看法是,他嘴上不說,心裡可能覺得張藝謀、陳凱歌、賈樟柯、陸川,都不算什麼。他真的是一個心比天高的人。我覺得他骨子裡一定想超越當代的中國導演,他比這些人都要強。他真的這樣想,但他嘴上不承認。這是我的看法。我也相信他是未來中國最好的導演。

3

王朔:他身上有股勁兒讓很多認識他的人願意為他做點事。一般聊到他,不管大家對他的某部電影看法如何,他的電影票房啦獲獎啦成績如何,一個評價是普遍有共識的:中國需要有這麼個人。這個評價很高了我以為。類型片導演不管多麼成功都是可以代替的,而老薑是一個有自己態度且旗幟鮮明的人,有他在,我們才好說本大國電影也不都是行活兒。

熬出來的演員導演

姜 文

1963年,1月姜文出生在唐山的姥姥家,童年便是在唐山度過的。在從姥爺家回到父母身邊後,又輾轉到過貴州、湖南。1973年,全家遷到北京定居,姜文轉學到了北京72中。四處遷移的生活和部隊的特殊環境對姜文產生了不小影響,同時也豐富了他的社會閱歷。中學時代的姜文遇見了英達,那一年,姜文10歲,英達12歲。姜文和英達成為好朋友是在高中。高中畢業後,英達考上了北京大學,而姜文落榜了。1980年,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成為了表演系的一員。

姜文的父親姜洪齊是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軍人,平時沉默寡言,喜愛文學(在《讓子彈飛》里有出演打麻將的老頭;在《鬼子來了》中也有演出,但戲份最後被剪掉了)。姜文的母親高陽性格開朗大方,曾是一名音樂教師。姜文是家中的老大,他還有個弟弟姜武、妹妹姜歡。姜文與父母的感情很深。無論是演戲還是導戲,只要是在北京,必定派專車將父母接到拍攝現場,讓父母看看工作時的狀況。每部新電影出來,會把最好的位置留給父母,請他們看完戲後提意見。即使是在創作上,姜文有時也會聽父母的意見。當年拍攝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就是先請父母看了導演送來的原作小說,聽父母說故事好才接下了這部戲。後來當導演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聽了母親對夏雨的評價後才定下夏雨演男主角。

戲劇評論家童道明曾寫到,青少年時代,姜文最愛看的是于是之主演的《茶館》,他問過姜文,「《茶館》的最大成功是什麼?」姜文回答他:「是演員的表演。」可見,演員出身的姜文多懂得戲劇和影視作品中表演的力量。

姜文,不是儒雅的教授,自詡業餘導演,其實是對專業導演的一種瞧不上吧。用他自己的話說:「導演那點技術,就像講故事要懂說話一樣,都是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東西。真正的電影要來自於生活,再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形成了導演獨有的風格。」

只要是姜文,只要是姜文執導的電影,隱喻肯定是會有的,這種可供解剖故事情節寓意的電影,現在應該很少能在中國其他導演作品中看到了,算稀少吧。有人說別的導演,只覺得才華不夠用,要絞盡腦汁去擠,而姜文只擔心才華太多,一不小心就洋洋洒洒。

說了這麼多,還不直達片場?

給中國的好導演姜文打CAL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網視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全網視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