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有道之士的必備技能:自嘲

古代有道之士的必備技能:自嘲

原標題:古代有道之士的必備技能:自嘲



7月17日,金沙江宜賓段水位高漲,宜賓濱江公園「蘇軾」「黃庭堅」兩名詩人的雕塑被泡在了江水裡

當我們進行自嘲的時候,得要有一些能夠令我們自信的內容,這個自嘲才有價值


全文約1624字,細讀大約需要5分鐘

歐陽修曾經這樣評價梅堯臣的詩:「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蓋非詩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梅聖俞墓志銘》)


「詩窮而後工」,由此成了一個廣為人知的熟語。這裡的「窮」字,自然應該是處境困難的意思,不專指貧困——當然,也很可能包含了貧困。

如果粗略看一下歷史現象,確實是符合歐陽修說的:每當社會發生劇變時,就會湧現一些了不起的詩人,譬如安史之亂中的杜甫、劉長卿,北宋滅亡時的陳與義,以及在晚明清初、晚清民初這些特殊時期,都出現了一批了不得的作手。


不過如果細究起來,詩人經歷了「窮」的境遇,以及詩作的「工」,這個因果關係,又實在很難說得上是合乎邏輯的。就拿陳與義來說,我們仔細看看他在北宋時期的詩,就知道功底其實已經打下,單純就技法上看,並不比南渡後的篇章遜色,只是題材窄了些而已,然而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一個尚未經歷戰亂的人,去寫一些亂世的詩歌。


但無可否認的是,作為讀者的我們,對窮苦之言已形成審美心理,腦海中所記得的詩句,怕是窮苦之言多過歡愉之詞罷。這恐怕並不是詩人強說愁使然,而是我們需要一種特殊的態度,去對待那些不如意的情況。


一個再普通的人,無論身處哪一個時代,只要上了點年紀,哪會沒有挫折?即使幸運到一輩子無災無咎,晚年還不是要受到老病的威脅?逆境無處不在,我們需要一些有用的方法。


蘇軾去世前寫的《自題金山畫像》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詩廣為傳頌,如果你認為蘇軾是嗟嘆一生被埋沒了,那可就上當了,其實蘇軾本人,無論是對於自己的學問還是辭章,都是非常自信的,他曾跟蘇轍說:「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

在《自題金山畫像》里,蘇軾給出了應對逆境之方法:自嘲。這幾乎是古代有道之士的一項必備技能。


《論語》「陽貨篇」最後一部分內容,是這麼一個片段:「子曰:年40而見惡焉,其終也已。」這句話常被解讀為:一個人如果到了四十歲還被人憎惡,那麼這個人也就那樣了。朱子《論語集注》認為,孔子說這句話的用意是:「勉人及時遷善改過也。」


然而,《論語》里分明還有這樣一個片段:子貢問孔子,一個人能夠令鄉人都喜歡自己,這種情況怎麼樣?孔子認為,這還說不上好。子貢又問,如果是讓鄉人都討厭自己呢? 孔子說這也不行,理想的狀態是:「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也就是說,要鄉里的善人喜歡他,不善的人憎惡他,這才算好。


這意味著,孔子是不懼怕被人憎惡的,他在意的是被什麼樣的人憎惡。所以如果「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這句話的用意是勉人遷善改過的話,就不太通了。況且在事實上看,一個人無論再怎樣修身、無論在哪個歲數,都不可能做到完全不被人憎惡的。


俞樾《群經平議》認為,這句話里的「惡」字,應該是「詆毀」的意思,孔子這句話,是對自己的一個感嘆,背景可能是這樣的:在35歲那年,孔子到了齊國,齊景公很賞識他,欲委以重任,但這件事被晏嬰勸阻了;孔子待在齊國的時間,有個說法是七年,那麼他可能在40歲左右的時候,發出了這個感慨:人到了40歲還被人詆毀,這輩子恐怕是沒戲了吧……

俞樾這個說法,在情理上更能說得通。在《論語》里,緊接在「陽貨篇」之後的「微子篇」,這一章有許多仁人志士因為不得意而隱淪的內容,這恐怕不是一個無意的安排。


「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一語,很可能是孔子的自嘲,裡面隱藏著的,當然還有孔子對自己所修之道的自信。


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當我們進行自嘲的時候,得要有一些能夠令我們自信的內容,這個自嘲才有價值。


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第560期

文 / 鄒金燦


編輯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人物周刊 的精彩文章:

李連杰 我沒有底線,只有慈悲

TAG: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