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上」最強大腦「,一個紅了500年的「跨界奇才」

史上」最強大腦「,一個紅了500年的「跨界奇才」

達·芬奇。是的,那位你們都熟悉的500年「頭牌網紅」「跨界奇才」。

他到底有多少頭銜?除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解刨學家、植物學家……他到底有什麼本領,能夠成為現當代文學、影視、娛樂、遊戲都想蹭的流量大V?

1

從芬奇鎮到佛羅倫薩

坐標落在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芬奇鎮。

1452年的4月15日,16歲的女僕凱特里娜艱難地生下一個男嬰。

「又是一個私生子」,接生婆有些嗤之以鼻。不過在那個私生子的黃金時代,也都見怪不怪了。

中產階級身份的爺爺和爸爸接過這個瘦弱的小傢伙,給他起名為: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8個月後,母親改嫁,父親另娶。

達·芬奇的撫養權被委託在祖父母和舅舅身上,但是他更喜歡和爺爺呆在一起。由於私生子的身份,他無法接受正規的教育,自由自在成長的感覺真好!

他一邊彈奏著七弦琴一邊唱歌,整個芬奇鎮都喜歡他動人的歌喉;一個人到芬奇鎮外的鄉村漫步,隨身還攜帶著一本記事本,上面記錄著許多行星和動物的素描,達·芬奇隨手的勾勾畫畫讓小鎮上的居民驚嘆不已。

達·芬奇的爸爸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法律公證員,在娶到白富美後,小日子更是紅紅火火。好景不長,在達·芬奇十二歲的時候,白富美繼母由於難產和胎兒雙雙死在了接生床上;沒過多久,爺爺也去世了。

這一連串的打擊令達·芬奇的爸爸傷心萎靡,決意離開芬奇鎮重新開始生活。

更重要的是,兒子日益顯露出的天賦讓他隱約地感受到:或許,他會成為一個比我更有名氣的人。誰說得准呢?

1470年,達·芬奇和爸爸坐上了奔向佛羅倫薩的馬車。

2

從佛羅倫薩到米蘭

為什麼是佛羅倫薩?

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能像十五世紀的佛羅倫薩一樣,為創作力提供如此肥沃的土壤。

蓬勃發展的藝術,技術和商業相互交織,工匠、紡綢客和商人一起協作,生產出如藝術品一般的織物。這裡不僅僅是藝術中心,更是金融中心、商業中心、貿易中心、思想匯聚地。

「不僅有自由清澈的河水,還要有衣著優雅的居民。」

達·芬奇先在算盤學校學了兩年,這是他接受的唯一的正規教育。眼看兒子的基礎教育底子打好了,望子成龍的爸爸動用了重重關係,終於打動了大名鼎鼎的雕刻家安德烈·德爾·韋羅基奧收達·芬奇為徒。

這位師傅的工作室可是令眾多學徒搶破頭的:洛倫佐·迪 克雷迪、桑德羅、波提切利都是他的徒弟。

達·芬奇踏踏實實地跟著師傅學了十幾年,從繪畫的技巧到雕刻的力道。

有名師才有高徒。雖然頭頂「金牌導師」的頭銜,安德烈其實是一位用數學、透視學和解剖學等應用科學的方法從事藝術探索和實踐的藝術家,對於達·芬奇的影響不僅在嚴格的繪畫寫實方面,主要還在於培養了他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這是決定他日後成為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繪畫奇才和多種科技研究家的關鍵。

在達·芬奇20歲的時候,安德烈帶著達·芬奇一起,為教團的寺院塗繪一幅基督教傳統題材的壁畫。

據稱這幅畫的主要構圖是安德烈完成的,達·芬奇補充了剩下的部分。在這幅畫上,達·芬奇奉老師之命,只畫了左側兩個小天使中左邊一個,可是就這一個側面形象的天使,從人物造型和臉部的神情表現來看,要比老師所畫的其他幾個人物生動得多。

達·芬奇著重描繪的是一個天真無邪、毫無神秘色彩的兒童形象。兒童頭部的捲髮、身上的衣褶以及他與據說也是他畫的後面的自然背景之間的和諧關係,給人以極其真實可信的感受。儘管是初露頭角,但可以看出達·芬奇在人體結構與自然形象方面的深入探究,已經優於他的老師。

色彩表現符合規律,形體的寫實性十分強烈,因而給人以神態畢肖的印象。畫布上這個跪著的小天使,目光炯炯有神,他認真而又好奇地注視著眼前所發生的事件。這一切似乎使他深入幻想的境界。

老師安德烈看到這幅畫後,也頗有自愧不如的心情。從此後放下畫筆,專註雕刻。

25歲的時候,達·芬奇自立門戶開設了工作坊,5年內接到3份訂單,1件沒開始,2件半途而廢!這都是因為完美主義的基因在作祟,他總是因為顏料的顏色不符合要求,或者泥土的鬆軟度無法呈現效果而放棄創作。

在他快30歲的時候,教皇召集全義大利最知名藝術家到羅馬繪製壁畫,眾多大咖小咖都在名單中,而唯獨沒有達·芬奇!

這不僅僅是打擊,更是莫大的羞辱。佛羅倫薩並非達·芬奇手中那枚幸運的銅板,傍身的技藝已經在手,下一站,米蘭!

抵達米蘭的第一件事,達·芬奇給當時的統治者盧多科寫了一封自薦信:

「如果打仗的話,我可以設計橋樑、暗道、雲梯,大炮,可攻可守;如果不打仗的話,我可以做建築師,幫忙治理城市,還可以雕塑。順便說一嘴,在繪畫領域,我也無所不能,不遜於任何人,無論他是誰!」

真得不只是隨便說說而已。

在米蘭的這25年,成為達·芬奇創作的黃金時期。絕大多數耳熟能詳的作品,如《抱銀鼠的女人》《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岩間聖母》《維特魯威人》《最後的晚餐》等等,都是在米蘭的創作。

不過在這期間,由於米蘭政局的動蕩,達·芬奇也曾回到佛羅倫薩小住,而後又返回米蘭。

在佛羅倫薩期間,達·芬奇常常和一位小他25歲的「沒有禮貌的青年人」打嘴架。這個常常「出言不遜的小子」正是米開朗基羅。二人間的各種隔空Diss早就令佛羅倫薩市民司空見慣,權當是做茶餘飯後的笑談。

達·芬奇

做雕塑這行人都臟髒的,不優雅,技術含量低!

米開朗基羅

果然是鎮里出來了小青年,衣品太差香水味low!

達·芬奇

沒見過米蘭的大場面 窩裡橫

米開朗基羅

不務正業總愛搞小科研,畫畫的速度慢得驚人

當然,在業務上,兩位巨匠的真正對手戲卻是被共同委託創作佛羅倫薩市政議事大廳的巨幅戰役圖,執政者邀請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以同一主題,在大廳相對的兩面牆上作畫。

這兩個人雖然年齡不同,但是有資格唱唱對台戲。所以,本來是藝術創作,卻成了實力對決,被人們稱為藝術史上的「世紀之戰」。

達·芬奇畫的是士兵騎在馬上激烈廝殺的場面。畫面有各種形態的馬,它的關節和肌肉都非常精確。馬的關節是怎麼長的,能彎曲多少度,這裡面有很多解剖學和生物學的知識,體現了達·芬奇極高的科學素養。

米開朗琪羅比較討巧地理解了主題,他另闢蹊徑,畫下戰爭發生前1秒的狀態。這種構圖理念發揮了他的最大長處:裸體肌肉的雕塑處理。戰士們正在洗澡,突然敵軍突襲,號角聲響起,場面一度混亂……

畫中有些勇士沒顧得上穿衣服,就拿起傢伙準備廝殺。他們蓄勢備戰、英勇獻身的動作與情境,展現士兵超強的戰鬥力,以及最真實的準備狀態。

兩位大咖就在尷尬氣氛下創作了幾年,之後由於佛羅倫薩又爆發戰亂,1506年達·芬奇動身離開退出PK。後來米開朗琪羅自動放棄,畢竟每天在對手畫面前創作,心情也不好。

最終,兩人作品並未畫完整,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後人模仿的草稿作品。仔細對比上面最接近大師原作的臨摹,你會發現這兩幅戰爭畫依舊能量爆棚,非常震撼。

3

離開米蘭!去羅馬去法國

1512年,法國失去了對米蘭的控制。在政治動蕩中達·芬奇總是會遠離是非之地,這次,他先在羅馬有短暫的三年停留,那裡有教皇利奧十世的庇護。

1515年時,法國奪取了米蘭的控制權,羅馬教皇不得不和法國和平共處,於是帶著一行人與法國國王進行密探。達·芬奇看準風向,見風使舵,找到了新的金主爸爸:二十一歲的法國國王弗朗西斯。

抱緊大腿,奔赴法國。

法國年輕的新國王無條件的欣賞達·芬奇,從不纏著他完成繪畫,支持他對工程和建築的熱愛,鼓勵他排練演出和幻想劇,給他舒適的家和定期的薪俸。這簡直是達·芬奇安度晚年最理想的住所。

1519年5月2日,他終於迎來了自己安息的時刻。

「國王站起身,抬起列奧納多的頭,想要扶住她,給與他最後的恩寵,希望這能夠減輕他的痛苦。零星非凡的列奧納多意識到,能在國王的懷抱里停止呼吸將會是莫大的恩寵。」

最終,達·芬奇在這位國王的臂彎里安息。

從芬奇鎮出生的那個小傢伙兒,到長眠於在國王懷中的大師級巨匠。達·芬奇的一生動蕩而傳奇。作品產出周期漫長,細節控又挑剔,半途而廢愛好者,三心二意的斜杠青年……

在那個大咖倍出的文藝復興黃金時代,縱然達·芬奇有太多可能「輸」的壞習慣,可實際上他「贏」的輕鬆又漂亮!

並不是別人畫得不好,而是他畫得太好。當畫家只是著眼於如何畫得更準確、更逼真時,達·芬奇將數學、解剖學、工程力學、視覺透視等諸多元素集結於筆端:每一筆,都如有神助。

看看下面的對比你就會明白,或許,他們和達·芬奇並不在一條起跑線上。

《托比亞斯與天使》

作者:波拉約洛

作者:達·芬奇

『命題』

15世紀晚期,《聖經》中有一個故事:一個男孩被雙目失明的父親派去收債,一路上他的守護天使拉斐爾與他相伴。他們在路上捕到了一條魚,這條魚的內臟有醫治疼痛的功效,可以讓男孩的父親重見光明。

這個故事是灰常流行的繪畫題材,波拉約洛在15世紀60年代為佛羅倫薩的聖彌額爾教堂繪製了一幅,而韋羅基奧看過之後打算一決高下,帶著自己的徒兒Battle。

『必須包含的元素』

托比亞斯、天使、獵犬、鯉魚、天使手中的小罐、河流、草叢

『完成效果』

波拉約洛的畫作略顯呆板僵硬,表情空洞;而韋羅基奧和達·芬奇的畫作通過身體動作表達人物的情緒,富有動感。畫中的魚鱗光閃閃,每一片魚鱗都像一塊寶石。小狗跑動自然,眼神警覺。列奧納多對大自然的觀察堪稱登峰造極,與波拉約洛形成鮮明對比。

《維特魯威人》

作者:弗朗切斯科·迪·喬治

作者:弗朗切斯科·迪·喬治

作者:弗朗切斯科·迪·喬治

作者:賈科莫·安德烈亞

作者:達·芬奇

『命題』

維特魯威曾在凱撒的軍隊中效力,專門設計和建造火炮,後來成為了一名建築師,還著有專著《建築十書》,書中有一段話:

在一座廟宇中,各部分與整體之間都應是和諧的對稱關係。人體的中心點是肚臍。如果一個人仰卧,手腳伸展,以肚臍為圓心,用圓規畫圓,那麼他的手指和腳趾正好觸及這個圓的圓周。在人體上除了能畫出圓形,還可以畫出一個正方形。如果我們測量這個人從腳跟到頭頂的距離,然後用這個長度去比照他雙臂展開的寬度,會發現它們二者相等,就像正方形的邊長一樣。

達·芬奇和他的兩個朋友分別對其中一段描述進行作畫。

『必須包含的元素』

人、手腳伸展、正方形、圓形

『完成效果』

弗朗切斯科·迪·喬治版本的圖1十分不精確,無論圓形、正方形,還是人體都沒有顯示出應有的比例關係,2和3略顯嚴謹。

賈科莫·安德烈亞作版本中圓形和正方形的中心並未重疊;圓形的位置比正方形高,雖然人的肚臍在圓心,而他的下陰在正方形的中心

達·芬奇版本與他的兩位朋友相比無論從科學的準確性還是藝術的獨特性。此版本呈現了藝術與科學融合的瞬間,這種融合讓凡人的心智有機會去探索那些永恆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如何居於宇宙的宏大秩序之中。同樣象徵一種理想的人文主義精神,頌揚個體的尊嚴、價值和理性思維。

《最後的晚餐》

卡普阿的《最後的晚餐》

喬托的《最後的晚餐》

格列柯的《最後的晚餐》

安德烈亞·德爾·卡斯坦諾 的《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

『命題』

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於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

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後一次晚餐,他憂鬱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後,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後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

『必須包含的元素』

耶穌和他的十二個門徒,猶大伸手要去拿麵包,身上有個錢袋。

『完成效果』

卡普阿的《最後的晚餐》,猶大被畫作去伸手拿麵包的人,因為耶穌說:「正準備去接基督蘸了湯的麵包的那個人便是出賣了我的那個人」

喬托的《最後的晚餐》,猶大就是那個唯一頭頂沒有光環的人

格列柯的《最後的晚餐》,猶大手裡明顯拿了錢袋,因為《聖經》里記載他因為收了30個銀幣出賣了耶穌。所以一般《最後的晚餐》畫作中,猶大要麼拿錢袋,要麼沒光環,要麼被孤立。

安德烈亞·德爾·卡斯坦諾 的《最後的晚餐》,猶大坐在所有人的對立面。

達·芬奇版本這幅畫是達·芬奇畫在教堂上的壁畫,雖然經過多次修復,但依舊損毀嚴重——事實上,這幅畫能保存下來就已經是奇蹟了。

上圖是一張修復版。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上13個人以耶穌為中心,看似雜亂分布(其實是三人一組分了四組),每個人的表情都不一樣,說明當時每個人的心態都不相同。耶穌在中間,不同於以往作品中總是在說話的樣子,他雙目低垂,嘴唇緊閉。

而作為叛徒的猶大,第一眼根本就認不出是誰——大家都沒有光環,沒有人被孤立。但只要你仔細辨認,那個身體後仰,一手裡拿著不起眼錢袋,一手微微伸出去拿麵包的人,就是他(耶穌左邊第三個)。事實上,即便不用道具,猶大的神態也已經出賣了他。

而且,這幅看上去有些雜亂的畫作背後,其實是達·芬奇經過精心準備和策劃的。

在抵達卓越的進程中,達·芬奇的功力不僅局限於踏實的技法,更源於對人性的洞察和把握。每一幅榮膺經典的畫作背後,他都會精心勾畫、描繪大量的手稿。人物的布局、光線的位置、周邊元素的呼應,甚至細節到手掌的紋路、衣袖的褶皺,達·芬奇都樂意反覆地推敲與斟酌。

左:《最後的晚餐》手稿。從手稿到成稿人物的布局經過大幅度調整。

右:《最後的晚餐》成稿。

左:《岩間聖母》手稿。

右:《岩間聖母》成稿。

左:《聖母子與聖安妮》手稿。

右:《聖母子與聖安妮》成稿。

大量的創作靈感在手稿階段就被他否定,所以最終那些署名達·芬奇的作品都是大浪淘沙般的經典。

足量的天賦與汗水能夠成就一位藝術大師,但遠不能締造達·芬奇。

當百年之後,評論家們用X光機、碳纖維掃描儀、紫外線儀等高科技手段解析達·芬奇手繪的線條時,一層又一層的秘密被揭開令人瞠目結舌。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天賦局限於特定的領域,但像達·芬奇這樣的人絕無僅有。

他鑽研涉及的領域極多,而且每個領域都極為透徹、詳盡。這是人類心智的極致表現。

因為達·芬奇所研究的領域實在太多,似乎超越了人類理解認知的範疇,因此還被冠以「外星人」「穿越者」的頭銜。

達·芬奇真得有這麼「神」么?

4

左手畫筆 右手解剖刀

除了在繪畫領域之外,達·芬奇在醫學和解剖學上的研究非常深入。當然,這與他的繪畫和雕塑事業是息息相關的。上期年講我們講到,他的老師安德烈是一位用數學、透視學和解剖學等應用科學的方法來創作的藝術家,達·芬奇在他的學徒生涯中就進行了大量的解剖實踐,並繪製出精美細膩的手稿。

二十年之後,一位老人的離世再次令達·芬奇「手癢」起來。

那天,衣著體面光鮮、地位如日中天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在居所附近的醫院內閑逛,與病床上的老人攀談起來。這位老人自稱「年過半百,從未生過病」,可就在和達·芬奇聊天后的幾小時內,老人安靜地離世了。

「沒有一點兒動靜或者痛苦的跡象」。達·芬奇不禁好奇在老人的體內到底發生了什麼?他滿懷尊敬地為老人花了一幅小像:一臉安詳、雙眼緊閉。然後,興奮地拿起了解剖刀。

一邊解剖,達·芬奇一邊用畫筆畫出所見老人肌體的層次:他手中的筆比解剖刀更靈巧。細緻的觀察和強大的視覺記憶力讓他的解剖圖明顯超越了之前任何一本解剖教科書。

他動用了自己所有的繪畫技巧:先用黑粉筆畫出精緻的底稿,然後再用不同顏色的墨水和水彩描繪。他用左手繪製的彎曲影線塑造出骨骼和肌肉的形狀。用淡一些的線條添上肌腱和纖維。每一處的骨骼和肌肉都有三四個不同的視角,有時他還用分層圖或分解圖加以展示——他就像在拆解和繪製一部機器一樣,最終,這些圖成擁有了科學和藝術的雙重成就。

圖註:百歲老人和他的肌肉

他剝去了皮膚,先展示老人表層的肌肉,然後是內層的肌肉和血管。他從右臂和頸部開始,然後是軀幹,一路記錄下脊柱彎曲的情況,然後到腹壁、腸、胃和腹膜。

懷揣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和無法抑制的好奇,達·芬奇對這位老人的身體前後進行了二十多次解剖。由於在當時還沒有防腐的技術,當他解剖到腿部時,屍體已經腐爛到無法下手刀的程度。在記錄下珍貴的解剖手稿的同時,細心的達·芬奇竟做了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他記錄了導致動脈硬化的全過程。

圖註:手稿《主動脈瓣》

「動脈壁因斑塊沉澱而增厚、硬化……死亡原因源自肌體資深的衰弱,這是因為血液供應不足和胃、心臟及其下方器官供血的動脈出了問題,這些血管幹癟、萎縮得利害。」

同時,達·芬奇使用類比法對比了年輕男孩的血管「柔軟」「充盈」,並得出結論「血管網路在人體內的變化就想橙子一樣,越老,皮越硬,果肉越少」。

這是人類首次紀錄並分析了動脈硬化形成的過程。

《心臟和動脈與萌發的種子》

以較大篇幅畫出了心臟的大血管,還有與主動脈和腔靜脈相連的逐級縮小的分支靜脈、動脈和毛細血管。然後他在左邊畫了一幅較小的圖,圖上是一顆被他標註為「堅果」的種子,種子的根系伸入地下,枝丫向上伸展。他認為「心臟就是這顆堅果,它發散出像樹枝一樣的血管。」

《肌肉和骨骼的分層圖示》

達·芬奇將肌肉及軀體運動與他從工程學研究中學到的機械原理進行照,不僅從不同視角,還使用了分解圖和分層圖來展示身體構造,就像描繪機器一樣。

《大腦的神經和腦室》

達·芬奇在較大腦室的角開兩個氣孔,用注射器將熔化的蠟注入,在負責記憶的腦室開一個孔:通過這樣一個孔,注滿三個腦室。然後當蠟凝固後,去除腦組織,看到腦室原本的形狀,並將其繪製下來。

《肩部肌肉》

在這幅圖的左側和下方,我們能看到那位百歲老人的兩個不同姿勢,他的皮膚已經被剝離,暴露出右肩膀的肌肉。然後,達·芬奇轉到了頁面的左上方,在那裡準確地描繪了一些肌肉,還用字母進行了標記,包括胸大肌、背闊肌、菱形肌和其他肌肉。

《腿部肌肉》

這幅圖是男性腿部肌肉的正面觀,這些肌肉看起來堅強有力,造型充滿了藝術性,陰影由細膩的陰影線勾勒而成。

《手臂與臉部的解刨圖》

在這幅圖中,達·芬奇各畫了兩幅手臂和手部肌肉的解剖圖,在它們中間是兩幅面部局部解剖的側面觀。這些面部解剖圖顯示了控制嘴唇和其他表情部位的肌肉和神經。

《子宮內的胎兒》

在一頁雜亂的筆記上,達·芬奇用淡淡的粉紅色筆畫出一個在子宮裡的胎兒。這是他標誌性的一副作品,被視為藝術與科學融合的象徵。這幅繪稿與《維特魯威人》不相上下。

《根據達·芬奇手稿仿製的機器人模型圖》

通過解剖而獲得的人體結構方面的知識,達·芬奇曾設計出一個「機器人」的草圖。以木頭、皮革和金屬為外殼,以水利做動力,讓機器人可以坐下來或者站立,手臂可以揮舞,頭部也可以轉動,甚至通過嘴巴的開合可以發出聲響。

1508年至1513年,是達·芬奇投入解刨研究中最狂熱的五年,其間他至少解剖了30具人類的屍體,描畫了200幅以上的解剖圖,記下超過一萬三千字的解剖筆記。

如果這些內容在當時出版,那將是人類最具歷史意義的科學成就。為何沒有出版呢?原因很簡單,達·芬奇不想這樣做。當時的他對於為公共知識做出貢獻並不感興趣,好奇心是唯一的驅動力。對解剖的狂熱令他在腐爛屍體和器官散發的惡臭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夜晚。其實,這位奇才並沒有「變態」到享受與「血膿泛濫、螢蛾亂飛」的人體組織朝夕相處,因為他曾這樣寫道:

你也許會因為反胃而放棄。如果這沒有阻礙你,你可能會被整晚與剝皮肢解的屍體共處嚇到,不敢直視他們;如果這還沒能夠嚇到你,你也可能缺乏繪圖需要的良好技巧;即使你有繪圖技巧,也可能未具備透視知識;即便你有透視知識,你可能缺少幾何圖式和計算肌肉力量和強度的方法;又或者你也缺乏耐心,所以無法堅持不懈。

5

刻意練習和反覆打磨

放棄的理由總有很多,但堅持下去的原因只有一個。

就像著名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在《列奧納多·達·芬奇傳》中總結達·芬奇之所以能夠成為傳奇大師的原因:

興趣廣泛、近乎狂熱的好奇心,以及異常強大和敏銳的觀察力。

仔細回想。大多數人的好奇心都停留在小時候: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雲是如何形成的?打哈氣是怎麼回事?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大部分人都停止了好奇,而達·芬奇卻還在追問與思考中尋找答案。兩隻眼會同時運動,這究竟是哪條神經在支配?描述人在子宮中是如何發育的?等等等等。

那些我們一掃而過的事情,達·芬奇都沒有放過。這是為何他能夠在諸多領域都有的成就的根本原因。

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持續的好奇心「並非一種超能力,相反,這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在筆記中,達·芬奇描述了自己仔細觀察場景和物體的竅門:認真地逐個關注每一個細節。

以看書為例,一整頁掃下來讀是沒有意義的,必須逐字逐句地看才能夠理解內容。

我們都見過飛鳥,但你是否曾駐足仔細觀察他們扇動的翅膀,翅膀上下揮動的速度是否一致么?通過達·芬奇的觀察,他總結這取決於鳥的種類:鴿子翅膀落下的速度要快於抬起的速度,烏鴉翅膀落下的速度要慢於抬起的速度,喜鵲翅膀升降的速度相同。

通過20年的觀察,達·芬奇將大部分的手稿集中裝訂與《鳥類飛行手稿》中,這本極具爆紅潛力的書最終仍未出版。和之前提到的原因一樣,他更喜歡理清概念,而非反覆打磨,以供發表。

鳥是依照數學規律運行的機器,人有能力模仿出這樣的機器。如果妥當地給人裝上足夠大的翅膀,他也有可能學會克服空氣阻力,讓自己飛到空中。

通過解剖學的觀察和物理學的分析。達·芬奇相信有可能製造出一個有翅膀的載人飛行器。

《人力飛行器》

達·芬奇將工程學、物理學和解剖學結合在一起,著手設計能實現飛行的裝置,此圖是他的首個設計。

《帶鉸鏈的翅膀》

該實驗草圖中,翅膀就像像蝙蝠的翅膀,骨架纖細,骨架外面覆蓋的不是羽毛,而是皮膚。這個翅膀連著一塊厚重的木板,他特別說明重量應為 150 磅,跟一般人的體重差不多,與翅膀相連的還有一個驅動它的槓桿系統。達芬奇甚至還畫了一個在長長的槓桿末端上躥下跳的小人,顯得妙趣橫生。

除了研究鳥類的軌跡,達·芬奇對於機械的運動也非常著迷。在他的眼中,機器和人都是為了運動設計的機構,他們都有著類似的部件,比如繩索和肌腱。這種跨學科的好奇讓他講解剖學與工程學的概念聯繫在一起。

《起重設備和其他部件圖》

這幅圖是達·芬奇畫過的一幅影調優美,而且透視也堪稱完美的起重機草圖。這台起重機上有一個槓桿,來回搖動槓桿可以逐漸抬升帶齒的輪子,轉動的輪子最終將重物提起。這幅圖說明了往複的上下運動如何轉化為連續的轉動。圖的左邊是組裝好的機器,右邊是部件的分解圖。

《水力永動機》

在對水利永動機的研究中,達·芬奇開始把畫草圖當做一種視覺化的假象實驗。無須實際製造,僅憑在筆記本上繪製這些機械裝置,他就可以設想他們如何運作,同事評估能夠實現永動。在查看了許多種不同的方法之後,他發現永動機的理念無法實現。

達·芬奇在筆記中這樣寫到:有些問題是我們永遠無法解決的,但是有必要知道為什麼無法解決。

事實上,只要和機械設計有關,達·芬奇都非常痴迷。在他被發現的6000多頁手稿中,人們看到了他設計的水下呼吸裝置、拉動裝置、發條傳動裝置、滾珠裝置、反向螺旋、差動螺旋、風速計、陀螺儀甚至機械車的設計圖……

《挖掘運河的機械》

達·芬奇設計的這個機械有兩個類似起重機的吊臂,吊臂可以移動繩索,繩索可與24個鏟斗連接。一個鏟斗將泥土卸在渠岸上以後,一位工人會鑽進去,他因為自身重力下降時,另外一個裝土的鏟斗會升起來。達·芬奇還設計了一個踏車系統,利用人力驅動吊臂。

《千斤頂圖》

這幅圖是達·芬奇畫的一種新型的螺旋千斤頂,這種千斤頂通過旋轉一個大的螺桿來推舉重物。在15 世紀被廣泛應用。

6

大師的八卦

達·芬奇還有一些特殊的習慣,更是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比如他是個左撇子。終其一生,在他的筆記本上寫的記錄用的都是「鏡像文字」,即像鏡子映射一樣,和現實生活中是反的。

為了在書寫的時候不塗抹字跡,他書寫的方向是從右至左,正好與本文內容相反,而且每個字母都是逆向書寫。

左撇子的筆跡同樣影響了達芬奇的繪畫方式。他畫畫的時候跟寫字一樣, 為了防止塗抹,也是從右到左繪畫。

很多藝術家在畫陰影線的時候都是從左下方劃向右上方,就像這樣:////

但是達·芬奇的方式很特別,他是從右下方劃向左上方,就像這樣:\\

有人曾推測,這是達·芬奇自己在給自己的筆記「加密」,即便被人偷窺,也不知道他那些設計圖的真正奧秘。如今他的這種筆法帶來了一個額外的好處:它成為確認是否為達芬奇畫作的一個證據。

2016 年底,一位退休的法國醫生將他父親收藏的藝術品拿到拍賣行進行估價,專家們通過一幅畫作中達芬奇慣用的左手繪製筆法,將達芬奇一幅遺失的聖塞巴斯蒂安畫稿鑒定出,真的是一個奇蹟。

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哪裡有那麼多時間用來涉獵這麼多的領域?

達·芬奇自創了一個很特殊的睡眠方法,可以保證他時間充裕、精力充沛,這被業界稱為「心流短期睡眠法」。

這個睡眠法是通過對睡與不睡的硬性規律性調節來提高時間利用率:每工作4小時睡15分鐘。這樣,一晝夜耗費在睡眠上的時間累計只有1.5小時,餘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且保持充沛的精力。 將單次的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進行,同時人的精神狀態還可以和連續睡7-8個小時的單次睡眠差不多。

歷史上有兩個不怕困的人長時間實施了「達·芬奇睡眠法」。一位叫做巴克米斯特?富勒,他是一名工程師和設計師。他曾採用這種睡眠法長達2年時間。最後他的計劃不得不因為他的商業夥伴的極力阻攔而終止,因為他的作息時間和其他人實在太不合拍了。

另一位採用「達·芬奇睡眠法」的實驗者是博客作者史蒂夫?帕沃利亞。他堅持了2個多月,每天累計只睡3小時,並且在博客上發表自己的睡眠日誌。他自曝說開始時很難適應,但到了實驗的後半段身體逐漸適應了這種睡眠周期,在夜晚也能保持清醒的工作狀態。不過到實驗快結束的時候,他試圖減少打盹的次數讓睡眠時間變得更短,卻常常聽不見鬧鐘而直接就睡了6個小時,實驗失敗。

看來想要長時間保持心流短期睡眠法的記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種睡眠方法的確遭遇了當代科學界的質疑,他們運用各種實驗證明,達·芬奇睡眠法並沒有科學依據,因為我們的大腦根本無法適應「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但對於達·芬奇這個曠世奇才來說,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達·芬奇不僅僅是藝術家,更是有開拓精神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這樣讚歎他:「達·芬奇的科學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科技可以提前發展30~50年。」想解讀達·芬奇從凡人到跨界天才的創造力密碼,那麼這本《列奧納多·達芬奇傳》就是不二法門。

列奧納多·達·芬奇傳:從凡人到天才的創造力密碼

[美]沃爾特·艾薩克森 著

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崇拜的跨界創新奇才;《史蒂夫·喬布斯傳》作者力作,好萊塢高價競得本書電影改編權;比爾·蓋茨撰文推薦,2018年蓋茨夏季書單頭條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圈 的精彩文章:

博物館中的場景藝術應用
開闢博物館教育多元化發展新路

TAG:文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