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概論》節選——流動的記憶
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致力於公共藝術理論研究。結合中外藝術案例,對公共藝術進行歷史溯源、概念界定、數據分析和課題研究。在國家發展轉型的大背景下,深刻剖析相關文化政策,探索未來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方向和創作導向。
(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為了能夠更廣泛的為廣大民眾更多的普及公共藝術知識,小編特設「專題」欄目,日後將會不定期陸續給大家推薦公共藝術相關書籍內容節選,以便供大家參考閱讀,敬請關注哦!)
今天繼續為大家介紹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
王中教授編著的
《公共藝術概論》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新時期首批規劃的重點教材,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王中教授編著的《公共藝術概論》(第1版)於2007年12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作者於200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創建並主持公共藝術工作室,2005年受建設部委託進行公共藝術百分比政策投資課題研究,近幾年系統的走訪歐、美、日及台灣等地進行公共藝術考察,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
伴隨著現代繪畫、雕塑和現代建築以及當代公共空間的發展和轉型而帶來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藝術」成為當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一種當代文化現象的公共藝術代表了藝術與城市、藝術與大眾、藝術與社會關係的一種新的取向。
對「公共藝術」概念和涉及範圍的界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視角都有著不同的解讀。該書從「公共藝術」涉及的歷史、哲學、當代文化現象、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向以及歐美國家「公共藝術」政策法規及實踐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闡述,希望看清當今「公共藝術」發展的整體輪廓,為我國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和「公共藝術」教育尋找可能的發展方向。該書可供美術理論、公共藝術教育、藝術批評、環境設計、文化研究及公共藝術職能部門等方面的人士參閱。
《公共藝術概論》
2007-公共藝術概論(第1版)2014-公共藝術概論(第2版)
(第1版)(第2版)
總分為:七章 四十三節
作為當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公共藝術早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彰顯著社會時代的精神氣質。本書結合大量的案例,對公共藝術的界定、歷史脈絡、人文內涵、發展趨勢以及歐美、日韓和澳大利亞等地區的公共藝術政策法規、實踐創作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簡述,繼而觀照國內的公共藝術創作,希望藉此為我國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和公共藝術教育尋找到可能的發展方向。
「Introduction to Public Ar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ntemporary urban culture, public art has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life of the public, and become a new business card image of the city, highlighting the spirit of the social era. This book combines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to give a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definition, historical context,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ublic art an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n public art in Europe, America, Japan, South Korea, Australia and other region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domestic public art creation. We hope to find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art and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China.
《公共藝術概論》節選
第六章第十節 流動的記憶
6.10.1 洛杉磯的地鐵公共藝術
洛杉磯地鐵的公共藝術得益於公共藝術百分比資金的支持,以洛杉磯地鐵紅線為例,沿途各站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在公共藝術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體現。
每天進出地鐵的人群浸泡在這些作品中,感受洛杉磯輝煌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自然會對這個城市產生認同感。非主流族裔的文化在公共藝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洛杉磯地鐵紅線的公共藝術作品均有所涉及,有些作品或是以不同的文化背景為主題,或是以不同區域的特徵提醒乘客的到達地點。
藝術家羅伯特?米勒和 Elerbe-Becket 建築師事務所在1999年合作設計的威蒙特的聖塔莫尼卡車站的出站口和廣場,廣場的燈、坐椅、地鋪和出站口棚頂構成了特點鮮明的站台空間。
《我夢想我能飛》位於洛杉磯地鐵紅線的市政站,由藝術家喬納森?博羅夫斯基1991年創作。作品以飛行為主題,好似精神漫遊,六個漂浮的玻璃鋼人體是藝術家自己的形象,作品不時伴有溫和的鳥鳴音效。
藝術家希勒?克雷恩2000年為好萊塢高地站設計的公共藝術作品,建築師巧妙地把建築的組合柱融入充滿想像的燈光中。
藝術家在地鐵入口的滾梯上部創作了一個多媒體互動裝置
藝術家斯蒂芬?安托尼克在1993年為珀欣廣場站創作的霓虹燈作品,暗含紀念1924年珀欣廣場附近拐角處的美國第一個霓虹燈招牌。
在好萊塢的環球影城站,吊頂和坐椅的設計成為該站的形象代言者。
6.10.2 西雅圖的市政巴士隧道
1984年西雅圖地鐵協會批准將150萬美元作為西雅圖市中心交通藝術項目預算的一部 分。這是西雅圖市政府第一次將項目預算的一部分用於公共交通的公共藝術。藝術家和建築師、工程師一起參與設計,西雅圖藝術委員會在項目的規劃和設計中擔任藝術品選擇和作品製作的顧問。1985年,5 位藝術家與建築師一道設計了一段新的1.5英里長的市政巴士隧道,其中包括5個站台。90年代中開始,多條西雅圖公車路線上的候車亭成為一座座內容與風格殊異的藝術候車亭。
以印第安人的獨木舟為原型創作的小型巴士候車站
採用浮雕的裝飾手段創作的巴士候車站
用鋼板的透空手法裝飾而成的車站
西雅圖機場行李提取台上的動態雕塑
西雅圖機場用玻璃藝術營造採光空間
以上內容節選自王中老師的《公共藝術概論》,看完王中老師此篇文章內容,不禁讓小編想起來在歐洲旅遊時候的一些地鐵公共藝術,下面小編與大家分享一下小編自己拍攝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站公共藝術,便於大家更多的理解地鐵公共藝術相關信息。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地鐵公共藝術展示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系統,建設於 1950 年,並不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城市交通系統,卻被譽為世界上最長的藝術長廊。它有著三條主要線路:紅、綠、藍三條地鐵線,一共分布著整整100個地鐵站,進入地鐵站,有超過90個有著各式各樣的藝術裝飾。
1955年,兩名瑞典藝術家就向斯德哥爾摩議會提交了兩項用藝術裝點地鐵的議案,這份議案受到議會很多黨派的贊成。自那之後,藝術家便成了地鐵建設團隊的一部分。第一份藝術作品是由維拉·尼爾森和西里·德爾克特兩位藝術家於1957年完成的。
整個斯德哥爾摩的地鐵藝術作品中包括雕塑、牆繪、馬賽克拼貼、燈飾等等,其別出心裁的設計常常博得乘客們的暗暗讚歎。2004年開始,藝術家不僅是用靜態的畫面和雕刻裝點地鐵站,一些藝術影片也被呈現在地鐵站中。
斯德哥爾摩地鐵藍線建設時採用的是爆破式鑿洞開採方法,每個站點自然就保留了原始岩石洞的空間特點,猶如「原始」的山洞,這樣可盡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衝擊。走進地鐵站,就如同走入了一座座迷你主題公園,彷彿串聯出了無數新奇的世界,承載著這個北歐重要城市的都市公共交通。
T-Centralen 地鐵站
T是tunnelbana的縮寫,瑞典語中「地下」或「地鐵」之意。當斯德哥爾摩地鐵在20世紀50年代建成的時候,「把藝術帶入地下」這個想法首先在T-Centralen地鐵站實現。每天從T-Centralen站進出的乘客高達167,000人,讓T-Centralen站成為地鐵線最忙碌的一站。這裡是紅、綠、藍三條地鐵線的交會處,此站的主題是古代雅典奧運會,為了平撫行人焦躁的情緒,這裡的牆繪顏色選擇了靜謐的藍和清爽的白。每當行人走過藍色藤蔓攀爬的雪白岩壁,彷彿內心忽然獲得安靜的力量。出站口和滾梯附近,還有當時參與建造的工人的圖案。藝術家Per Olof Ultvedt想藉此表明,這些施工工人也有權成為地鐵藝術的主角。
Kungstr?dg?rden 地鐵站
Kungstr?dg?rden 地鐵站是Ulrik Samuelson設計的,這一站大概是所有地鐵站里裝飾最為繁複而華麗,令人印象尤為深刻的地鐵站了。整座地鐵站錯綜著古典雕塑、巴洛克牆基、羅馬柱式、黑白棋盤的大理石地面以及色彩斑斕的彩瓷拼貼,充滿著戲劇性與意外感,卻又能輕易虜獲你的心。這裡還有一個迷你考古遺迹,展示了曾經的Makal?s宮殿的遺迹和Torsgatan街道的煤氣燈等充滿歷史風情的物件。
R?dhuset 地鐵站
R?dhuset地鐵站打破了這樣一個傳統,直言不諱地展現「地下」風格。它的地面平整,但牆壁和天花板卻保持著原始的風格,凹凸不平的岩石被塗成了赭色,風格粗獷,讓人彷彿置身在遠古的洞穴中,似乎穿梭的地鐵就能將人帶入洪荒之境。
Stadion 地鐵站
這座地鐵站的七彩牆繪是藝術家Enno Hallek與?ke Pallarp為了紀念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奧林匹克盛事而設計。整座地鐵站岩壁都被明亮的天藍色鋪滿,而一彎旖旎的彩虹橫跨於拱形岩壁之上。除此之外,地鐵站里還有著許多色彩斑斕、情感濃烈的藝術作品,例如花團錦簇的多邊形牆飾。說這裡是色彩碰撞的歡樂海洋,也不為過。
Tensta 地鐵站
由Helga Henschen設計的Tensta 地鐵站氣氛像遊樂園一般幽默而歡樂,是所有孩子和童心未泯的大小孩的最愛,那麼一定非Tensta地鐵站莫屬。初次來到這裡,彷彿踏入一個布滿蠟筆色調與稚朴畫風畫作的原始岩洞,海豹、大嘴鳥、馴鹿、大象和駿馬安然的在牆上望著來往的行人;沿著一片翠綠茂密的杉樹林,月台的終點是一朵碩大無比的粉色玫瑰——每一個角落都溢滿著屬於女性作家和插畫家特有的細膩和童真。
N?ckrosen 地鐵站
由Lizzie Olsson-Arle設計的N?ckrosen 地鐵站,在這裡,細碎嵌滿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鵝卵石的灰色岩壁之上鋪開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睡蓮奶油色的花瓣包裹著鵝黃色的花蕊,點綴在閑散生長的蓮葉群中,令人尤為能感受到自然的氣息。岩壁根部的大石頭伴著歲月流逝已變得無比光滑,而地面上的文字又在述說著謎一般的故事與箴言。
Rinkeby 地鐵站
Rinkeby 地鐵站里的藝術設計是由古代文字、黃金馬賽克等元素組成,有種來到埃及洞穴的錯覺。
Sundbybergs Centrum
Sundbybergs Centrum這一站讓人聯想到大航海時代,因為曾經的瑞典也是海上王權之一。
Solna centrum 地鐵站
與T-centralen的清冷色調截然相反,Solna地鐵站選擇了烈焰般熾熱的緋紅與靜寂而堅忍的墨綠。這是設計師Anders ?berg與Karl-Olov Bj?rk在瑞典社會工業化的鼎盛時期——1975年的作品。整整一千米長的墨綠色冷杉生長在緋紅色的熾烈天空下,反映了工業化時期鄉村人口減少,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現實。設計師使用森林、野生駝鹿的牆繪圖案表達了對戶外生活方式——例如在清澈的溪流中釣魚的生活的嚮往。
慢慢行走在斯德哥爾摩地鐵站里,欣賞每一位藝術家的設計作品,倘若想要精確地去解讀藝術家們的每一件作品,似乎又不是那麼簡單。也許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們宣稱的那樣,「試圖使用邏輯精準地解釋一切是一種愚蠢的想法,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擁抱公共藝術的不可知性,自由地感受那些不確定帶來的美與滿足。斯德哥爾摩的地鐵藝術作為「藝術回歸大眾」的典型代表,每一站都可以成為我們心之嚮往的所在。
文中主要內容節選自《公共藝術概論》
瑞典部分圖文信息:瑞典旅遊局趙思敏網路
整理編輯:趙思敏
責任編輯:楊良燕
《公共藝術概論》封面
(有對此書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隨時關注我們呦,將不定期更新與您分享書中內容呦!也可上網自行搜索購買哦!)
作者簡介:王 中
藝術家,公共藝術學者,中國公共藝術教育的開拓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顧問,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副主席,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動態藝術組織藝術委員。
曾參與第二十九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開、閉幕式策劃工作,榮獲奧組委頒發「工作榮譽獎」,參加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巴黎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展,美國中國當代雕塑與裝置展、韓國亞洲雕塑雙年展、中國公共藝術大展等國內外重要展覽,主持上海世博園區公共藝術設計。
榮獲中國環境藝術傑出貢獻獎、新中國城市雕塑60年建設成就獎、中國雕塑「徐悲鴻獎」、劉開渠國際雕塑評委獎、晶麒麟生活藝術家等重要藝術獎項。主要著作有《公共藝術概論》1-2版,《奧運文化與公共藝術》、《中國公共藝術文獻彙編(1949-2015)》、《發生·發聲——中國公共藝術學術論文集》、《中國公共藝術案例展作品集》等。
(本圖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END ----
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特別推出【新型城鎮化專題】系列,持續分享探討公共藝術在新型城鎮化中的作用與價值。並將在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下組織「新型城鎮化建設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敬請關注。


TAG: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