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南亞民族志研究:開啟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和諧交往的「金鑰匙」

東南亞民族志研究:開啟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和諧交往的「金鑰匙」

提起東南亞國家,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特別是雲南臨近,山水相連的地緣關係為長久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頻繁交往提供了便利。在此條件下,諸多族群沿著瀾滄江—湄公河等河流從中國南下定居在東南亞各國,如從中國湖南、貴州、雲南遷入東南亞的「蒙」(苗族),從中國西雙版納遷入東南亞的泰族支系「泰勒」等,使其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族群關係和多重交織的交流互動。

同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更是呈現迅速上升趨勢。東南亞已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地之一。

東南亞民族志研究,對消除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間的文化誤解、增進互相理解、推動和諧交往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民族志」?

民族志,是一種寫作文本,是人類學的一種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礎下第一手觀察和參與之上的關於習俗的撰寫。或者通常說是關於文化的描述,以此來理解和解釋社會並提出理論的見解。

民族志是現代民族學學術生產的核心產品,民族志的質量是衡量民族學學科水平的根本標誌,猶如原創性高水平發動機生產能力之於汽車製造業,沒有高水平的民族志就沒有高層次的民族學學科。

在20世紀40年代,雲南大學的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完成了《雲南三村》(費孝通、張之毅著)、《祖蔭下》(許烺光著)、《芒市邊民的擺》(田汝康著)等一批中國早期民族志研究的經典作品,創造了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鼎盛時期。

對東南亞進行以跨國流動為主線的民族志研究

既有自然的基礎也有社會的基礎

既有歷史事實的依據又有社會現實的依據

既有學術探討的目的也有實踐應用的目的

研究東南亞民族志的價值與意義

從地理角度看

東南亞東臨太平洋,南與澳大利亞隔海相望,西瀕印度洋,南、北分別與「南亞次大陸」(印度和孟加拉國)、中國接壤,是亞洲、非洲、大洋洲三大洲的交匯地區和太平洋、印度洋兩大洋的交通樞紐。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亞洲和澳洲兩個次大陸的人種、族群、文化以及動植物在這一地區交匯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文化格局和自然生態景觀。

從歷史角度看

圖:鄭和下西洋

東南亞成為歷史上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和必經通道,先輩們來到東南亞,或駐足於此創業發展、繁衍子孫,或途經此地後繼續前行。在東南亞,無數中華兒女「下南洋」、闖世界的足跡舉目即是,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事件途經東南亞多個國家並在所經之地產生的深遠的影響至今猶存。他們把中華文化和技術傳播到東南亞,又把東南亞人民的思想智慧帶回中國,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發展,定居於東南亞各國的2000多萬華人成為東南亞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從族群關係看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示意圖

東南亞半島與中國西南為族群遷徙與互動的走廊,形成了許多跨國民族和親緣民族。在歷史上,諸多族群沿著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紅河等等河流從中國南下定居在東南亞,如從中國湖南、貴州、雲南遷入東南亞的「蒙」(苗族),從中國西雙版納遷入東南亞的泰族支系「泰勒」等等。東南亞與中國之間錯綜複雜的族群關係和多重交織的交流互動及其所形成的動人心魄的文化動態,為人類學 / 民族學的研究提供了魅力無窮和數不勝數的研究論題,也為許多民族歷史、民族語言、文化傳播、社會變遷、民族或族群與國家關係以及認同問題等學術懸案和理論難題的解決或重新解釋提供了豐富有力的資源。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看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濟合作與社會文化交流的不斷密切提出了開展東南亞國家民族志研究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呈現迅速上升趨勢。近年來,在東南亞的對外貿易中,中國排第四位;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東南亞處於第五位。東南亞已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地之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2002年11月,中國與由東南亞十國組成的在政治、經濟和安全問題上協調合作的區域性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 即「10+1」正式形成,這是繼歐盟(EU)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之後建立的世界上第三大區域性經濟合作區。截至2008年底,東盟國家來華實際投資520億美元,占吸引外資的6.08%;中國對東盟的投資也出現了快速增長態勢,2008年對東盟直接投資達21.8億美元,同比增長125%。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正式生效,標誌著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相互開放市場、建立密切關係、擴大相互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合作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全面啟動,各國通過相互取消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開放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市場和投資市場,實現貿易、投資的自由化等措施推動區域合作與聯繫上新台階。

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

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中國與東盟國家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必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社會互動與文化接觸的頻繁與深化。在這一背景下,運用民族志方法對東盟國家的研究,無疑對於消除文化誤解、增進互相理解、推動和諧交往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東南亞民族志研究中的困境

雲南大學致力於東南亞民族志研究的何明教授表示,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啟動,東盟國家的整體開放程度不斷擴大,而隨著東南亞民族志研究的推進,一批具備從事東南亞民族志研究條件的學術隊伍也將逐漸成長起來。

東南亞的民族志研究現在尚處於起步階段,遇到了不少困境。何明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這支研究隊伍中來,因為這是一片有待開墾的、極具魅力和挑戰的研究領域!

困境之一

來自政治體制和社會模式等客觀方面的制約。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政治體制差異巨大,其中一些國家對於外國人在其國內的活動實施程度不等的管制、限制和監控。作為以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作為最基本調查方法的民族志研究,進入東南亞國家的基層社會做田野調查面臨著在歐美等自由國家難以想像的諸多困難。

困境之二

來自研究者隊伍學術準備不足的主觀方面的制約。中國的許多東南亞研究依靠的是英文等文獻,而不是東南亞各國的官方語言,其所提供的信息大都比較籠統,對於深入小型社區開展田野調查來說遠遠不夠。東南亞各國的語言在中國都納入「小語種」的範圍,普及範圍非常有限,掌握者寥寥無幾,況且對於從事民族志研究的學者來說,不僅要掌握研究對象的語言,而且還需要掌握研究對象所在國的官方語言,在目前情況下兩者兼備者幾乎無處尋覓。

圖:中越友誼關—友誼口岸國際貨運專用通道正式開通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雲南大學「211工程」三期民族學學科建設把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納入重要任務:

一是推進研究生培養質量工程。按照「牢基礎、寬視野、強素質、重實踐、促創新」的思路,調整課程結構,改進培養模式,增強田野能力,強化教學管理,加強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水平。

二是加強民族學本科專業建設。按照特色專業的標準,加大建設力度;積極爭取本碩連讀、本碩博連讀政策,努力把民族學本科建設成為特色鮮明、水平一流、吸引力強的高水平優勢專業。

三是積極申報全國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項目等具有標誌性的教學改革和質量工程項目。

審核:申從亮

來源:中國新聞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視資訊 的精彩文章:

TAG:雲視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