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岳陽文化遺產《洞庭漁歌》《抬閣》

岳陽文化遺產《洞庭漁歌》《抬閣》

洞庭漁歌

《大戰陸文龍》

抬閣(長樂抬閣故事會)鬧元宵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洞庭漁歌

被漁民稱為丫口腔的漁歌(即張口就唱,漁民可以自由發揮,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區獨特的漁歌風味。早在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就有「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的記載。它和其它民歌一樣,也是洞庭漁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由於政治、經濟狀況、歷史文化、民族習慣、語言特徵等各種因素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特點,漁歌詞往往是漁民見景生情,即興抒懷,隨口編唱。常用比興手法,藝術形象比較集中、單一,表現的內容比較直接樸實,但也有多段體的分節歌式的敘事詩。有情歌,絕大部分反映洞庭漁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刻划了漁民真摯樸素的愛情和高尚純潔的情操。其中,有兒歌,內容詼諧有趣,富有知識性和娛樂性。分為耍歌、盤歌和罵歌。有勞動歌曲,是漁民在行船時,為了消除疲勞,調節情緒而演唱的歌曲,內容以即興抒懷和傳授知識為主。

其曲調主要源於洞庭漁民中廣泛流傳的民間小調,這是在漁歌、湖歌、燈調的相互影響、摻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調,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如《手撒魚網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等,形象地表現了漁民歡快的勞動生活情緒。燈調也是民間歌舞中的一種,再加上打擊樂器伴奏,並化妝表演的一種小調。在洞庭漁民中廣泛流傳的有地花鼓、採蓮船、魚蝦燈等。如《迎客歌》,出自燈調《武花鼓調》,曲調熱烈歡快,由男女青年手拿花扇和手巾載歌載舞,表達了洞庭漁民真摯的感情和熱情好客的風俗。

2006年由岳陽樓區政府申報成為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4年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洞庭漁歌》現有市級傳承人二人,區級傳承人四人,並在洞庭街道辦事處設立了一個400多平方米的傳習館,在九華山小學設立了傳承基地,真正讓非遺文化走進了校園、機關、工廠、軍營和社區。

抬 閣

(長樂抬閣故事會)

長樂是一個千年古鎮,位於湖南省汨羅東北部,地處風景秀麗的智豐山下,聞名遐邇的汨羅江北,北達岳陽,為平、汨、岳三縣的交界處,是周邊十幾個鄉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時為羅子國古地,南梁時岳州故郡。古樸清香的「回龍門」記載屈原故事,古老的麻石街及神奇建築,鍾靈毓秀,民風純樸,故有湘北「小南京」之稱。

長樂抬閣故事會歷史悠久,傳承千年,是從遠古每年正月舉行的祭祀活動與上元鬧花燈中演變而產生的。據考證源於隋唐,盛於明清,上世紀八十年代已達頂峰。隨著時代的變遷,已成為湘北地區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民間文化藝術之一。

長樂抬閣故事會不是普通的說故事,而是一項集驚、奇、險、巧於一體的傳統民間雜技,並集表演、彩繪、歷史、天文、地理、文學、民情、時代精神等融為一體的獨特的、古老而又神秘的民間行為藝術。是啞劇由戲劇舞台走向露天活動舞台的發展,是人性化最直觀的表現,是民間文化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她集中流傳於汨羅長樂鎮一帶。

長樂抬閣故事會分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蹺故事四大類,分上、下市街故事會,其特點是以民間歷史故事典型代表的突出人物、事件、畫面為鏡頭,通過人與道具的完美結合。配以會旗、彩旗、橫豎牌匾、彩燈、油筒、威風鑼鼓、樂隊等,再配以玩龍(彩龍、火龍)、舞獅、彩蓮船、腰鼓等,通過上、下街的一來一往對壘,以「比」的形式來吸引觀眾。即比數量、比威風、比高矮、比智慧、比新奇、比技巧、比文字、比表演藝術、比風格等,從而形成熱烈壯觀鬧新春的場面,表現愛憎與忠奸,滲透幽默與諷刺,傳遞友誼與祝福,祈求吉祥與和平,宗尚科學與文明,可以說是一部記載歷史文明的活化石。

通過比故事,活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古鎮的文化底蘊,凈化了社會風氣,擴大了小鎮的知名度。

2011年,抬閣(長樂抬閣故事會)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供稿:市文廣新局非遺科 市非遺保護中心)

文字 | 攝影 | 書畫

-岳陽日報洞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岳州戲苑 的精彩文章:

TAG:岳州戲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