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祖」「宗」之別,跟他的執政能力有關係?

「祖」「宗」之別,跟他的執政能力有關係?

原標題:「祖」「宗」之別,跟他的執政能力有關係?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標題大意是,皇帝的廟號(標題里是稱號)跟執政能力有關,這個是沒錯的,但內容里例子卻不對,缺乏常識,文章里說,唐太宗李世民的執政能力沒有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厲害,所以唐太宗只能稱宗,而劉秀卻能稱祖。


太廟


明顯作者並不知道廟號的真正意思。廟號最早起源於殷商時期,商湯就是最早的太祖。所謂開疆擴土為祖,有德守成為宗,是後世子孫用來彰顯父祖功績的,也是子孫和大臣對帝王的評價。曹魏以前,廟號的封謚相當的嚴格,西漢能得廟號的也就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文帝劉恆,漢世宗武帝劉徹,漢中帝宣帝劉詢。東漢也一樣,只有前三位皇帝有廟號。


曹魏時期,因為是小朝廷,皇帝玩得很亂,曹魏就有兩位祖(曹魏三祖,曹操是追封的,他自己並沒有稱帝)。到了隋唐以後,除了極個別皇帝,每位皇帝都有廟號,廟號也由奢侈品變成大路貨。


明成祖朱棣(劇照)


哪么「祖」和「宗」是否跟執政能力有關呢?答案是封祖和封宗跟執政能力沒多少關係,封祖的執政能力不一定比宗強,兩者的評判標準不一樣。


開疆擴土才為祖,所以開國皇帝的廟號為祖,後世皇帝一般為宗,因為打江山這種事,一般開國皇帝就弄好了,留給後世的只有守江山了。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劇照)

封建歷史上有兩個比較有名的例外就是明成祖和清聖祖,明成祖本來為明太宗的,朱厚熜想把沒有當過皇帝的老爹塞進太廟,但此時太廟已經滿了,要弄一個進去,就得按遠近親疏「祧」一個出來,朱元璋肯定不可能,剩下關係最遠的就是朱棣,朱厚熜又不敢因為老爹而得罪這位老祖宗,沒辦法,他只得把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這樣他就不用出來了,可憐的是明仁宗,早早的就被不肖子孫祧了出來。


所以明成祖這個祖其實來得不當,但是如果從另一方面看,明成祖的江山是從侄子那裡搶來的,他原來的地盤也就河北一帶,朱棣的明也算是自己打下來的,稱祖勉勉強強算可以。清聖祖以前談過,這裡不簡單,但他的祖跟其他祖比起來,在開疆擴土方面差太多。



漢世宗武帝劉徹( 劇照)


除了這兩位,其他皇帝都是按規矩來的(小朝廷例外),這些祖的執政能力有很多並不如宗,特別是太宗,像劉邦,唐高祖李淵,他們兩位治理江山的能力就比不上劉恆和李世民,漢時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史上最出名的盛世之一。

不過也可以理解,為了打江山,肯定得花錢,對老百姓相當於後世子孫來說,肯定要差。而治理江山講究的是寬徭薄賦,獎勵耕種,開國皇帝一門心思的打敗競爭對手,擴展疆域,自然是沒心思理這些。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劇照)


「宗」之間則跟執政能力還是有關係的,雖然大多的廟號過謚,卻相對來說公平,如太宗的能力明顯要比其他皇帝要強,中宗一般有中興之意,像漢中宗劉詢結束了漢昭帝之後的亂局,唐中宗李顯則把唐朝的江山從武氏手裡奪回。仁宗一般指帝王行德政,像明仁宗朱高熾,宋仁宗趙禎等。

高宗則一般是明褒暗貶,通常情況下是父輩把江山治理得很好,高宗享受太平盛世,然後把江山治理得不好,朝代由全盛走向衰弱。像清高宗乾隆,康熙和雍正朝的盛世,到乾隆時,清朝國力達到全世,但是乾隆沒有多少理世能力,幾乎就把老祖宗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財富敗光。乾隆死後的嘉慶,馬上就發生了橫跨四省,歷時九年的白蓮教起義。



唐高宗李治(劇照)


唐高宗李治,白撿了一個皇帝,父親唐太宗,文治武功在封建帝王中都居前列,他卻把權力下放在老婆武則天,等武則天上位以後,不知道殺了多少李唐宗室,雖然武則天也是個不錯的皇帝,可此時的江山畢竟不姓李,武則天之後,李唐更是發生多次宮廷政變,到唐玄宗時才再次中興。


唐宗宋祖,宗的執政能力不一定比祖差,但祖一般也不會差太多,能夠稱宗,宗基本上是沒資格封祖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滔盡英雄,祖也好宗也罷,都會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到最後只會成為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內容為史路雨絲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路雨絲 的精彩文章:

駁清朝無昏君:從白蓮教到太平天國,從皇宮被破到皇帝逃離京城

TAG:史路雨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