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盧梭《社會契約論》

盧梭《社會契約論》

粗糙地一般而言,哲學著作都存在一個思想的「原點」。行文結構不一定會對它有特別的安排,但如果大膽的讀者將一切推論不斷歸元,找也是不難找的。

譬如在《國富論》中「補償」的概念作為原點,成功地解釋了抽象的「勞動應得」,並大包大攬地照管到國家層面的經濟政策。讀懂「補償」,就算讀懂了大半的斯密君。或者說,以此為線,便可以簡單地織就作者思想的原貌,將其餘的火花逐一紋飾。(想到這裡慚愧於自己舉例的古老,這樣的大部頭也真是好久沒讀了,面壁三秒)

而種植於《社會契約論》中的「原點」,應是「整體」,或者說是「有機」。

既然是「原點」,就應當能從一些值得玩味的推論中得到驗證。

「公意也就是眾意,這是極其罕見的事」(這裡取更簡潔的原述)。

——生命體具有這樣的特徵:無論缺少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甚至含量極其微小的維生素中任意一個,它都不再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不再能夠健全而自由地行動,甚至它的死亡也隨之必然地加快。但顯而易見的是,生命又絕不是這種種物質之和。

人們在生物和化學的齊頭並進中嘗到了造物的甜頭,在實驗室里的拼接組合看似是在創造生命,卻依然是在有限的了解下沿用生命本身的規律。我們只能看到表觀,藉助技術將這種表面微觀化,為小型的嘗試提供指導。可生命之所以為生命,不在於表觀,不在於微觀,而在於其內部的高度自適。

自適常常引人驚嘆,似乎生命在誕生時就歷經了複雜的演算法,得出生存和效率的最優解。

並不是這樣。

而是生命演化的歷史在人的孕育過程中得到過再現,將時間長河中所有的偶然和選擇綻放在新生嬰兒的第一抹笑容中。(嘔)

社會打出三條碰了上家。

1

社會作為人的結合,作為一個新的「生命體」長期適應積攢下來的慣性獨立於眾意之外。

2

眾意的調和如同各種物質的調動協作一樣,是作用於社會生存本身的,既為必要,也為必然。

3

公意包含偶然的存在,被眾意拋棄的叛逆意見有時更能被檢驗為公意本身。

「人民是絕不會被腐蝕的,但人民卻往往會受欺騙」

——龐大的生命樹中有一支側生動物群,與當今所有動物的共同祖先同源,但之所以被稱為「側生」,是因為它們因為不適宜的體征和生殖模式,再也沒有走上進化的道路。

相對於渺小而幸運的側生動物,更多生命史的奇蹟,如埃迪卡拉生物群,如雄極一時的恐龍,卻如同巨大彗星閃過,而後深埋。

它們是錯誤嗎?如果沒有它們我們還會邁向文明嗎?甚至還會存在嗎?進化存在的必要性又在何處呢?(小學生排比)

公意的純潔性不能因為它遭受過、或正在遭受欺騙而得到質疑。

反觀米沃什筆下的波蘭(這個國家糅合和彆扭的氣質好吸引我),社會卻是相當「無機化」的。

無機化學中:

反應速率與反應物量成正比。

任何反應都可以寫成確定的方程式。

反應物越純凈反應效率越高。

都可以在這樣的社會中一一得到印證。

公意,複雜難懂、模糊不清、未經驗證的公意,很難在「無機社會」的高效中找到立足之地。同樣的還有複雜難懂、模糊不清、未經驗證的人性。

從對複雜失去尊重的時刻起,邁上「機器化」的道路就已經完全可以預見。無論這樣的過程多麼高效、多麼理性,於我而言也是不能忍受的酷刑。

對盧先生和米先生也許亦如是。

我真的真的真的會認真更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JO的OJ 的精彩文章:

TAG:JO的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