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既然無法早知道

既然無法早知道

聲明:本文屬於江山余畫原創作品,已受到宇宙大師保護,版權所有,法力無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公號:江山余畫,微信號:jiangshanyuhua520)。如需用於商業用途,請與我們聯繫,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商業用途,侵權必究。

于娟,女,出生於1978年,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上海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2009年12月確診患乳腺癌晚期後,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並發出「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的感嘆,引起網友關注和熱議。再遠的飛行也要著陸,再長的旅行總會回家。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于娟辭世,年僅32歲,留下70多篇「癌症日記」。

她開了個名為「活著就是王道」的博客,並堅持每天兩次更新博客,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並且坦白說後悔自己曾經這樣——「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獃,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但很遺憾的是,很多網友,一邊看著于娟的博客,一邊重複著跟過去的于娟同樣的生活,只因為他們還沒有感到「生命臨界點」的危機。

于娟其實並不願意有人關注她。她所希望的,是有人關注她用生命寫下的文字,希望有人能夠透過她的文字關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從「于娟日記」在社會上熱議以來,也引發了我們對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思考,如何才能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探討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成了如今人們關注的話題。

相比網友們的「明知故犯」,在「生命日記」之外,其實更令人警醒的是,在中國,像于娟這樣的人,可算是「優等生」、「優等白領」的典型,但她認為自己考的GT證書「毫無價值」,考研是「堂而皇之」,毫不誇張地說,這也間接反映出了我們生命教育的缺失。我們的教育,更加偏重分數和考試,而對「人生」、「生命」較少涉及。很多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優等生」,只知道沿著家長和老師指點的方向努力,考大學、考研究生、考博士、找一份好工作、結婚生子,直到有致命性的危機出現,他們才恍然大悟: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過去的很多努力都是沒有意義的!與此同時,還有很多父母,把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當原本成績出眾的孩子因沒有考進理想的大學選擇了逆反甚至輕生,他們才知道後悔:早知道會這樣,我當初就不該逼他。還有很多子女,平時忙於工作,忙於小家庭,直到父母病重,他們才覺得遺憾:早知道會這樣,我肯定會抽出時間來多陪陪父母。

「早知道會這樣」,這已經成了我們痛悔時最常用的句式。當然我們也都清楚,我們都無法「早知道」,所以我們能做的,也正是于娟老師一再提醒我們的,就是好好把握當下,以不會令自己將來後悔的方式去生活。

不管怎樣生活,只有身體健康才能做著到。只是,一直都活在壓力下,而丟掉了原本自己心底想要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就好像總是缺失了什麼。一個活著,喜歡的是夜夜笙歌也好,喜歡的是週遊世界也好,總該要拖著自己的身體去做。活著精彩才是王道。不該在失去的時候才懂的珍惜,雖然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卻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相反的事兒了。其實我們都在寫著「生命日記」,用著自己的生命去書寫自己的生活。

記得一個中年喪妻的畫家,有一次淚流滿面地說:活著真好。對比那些不幸的人,我們才能知道做一個健健康康的普通人的快樂。所以于娟的存在,是作為一個悲情人物,讓我們看到了普通生命的真實價值。

2009年12月27日,長期自恃身體十分健康的于娟被確診患上了癌症,宛如晴天霹靂般震驚了這個家,她是家中的獨女,考大學讀碩讀博留學,剛回國參加工作3個月,1歲多的兒子剛會叫媽媽,一切才剛剛開始,難道就要戛然而止?

于娟曾說「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晚年喪子,中年喪妻,幼年喪母,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還有孩子,就會面臨這些痛苦,所以我要堅強地活下去。」。

當時的于娟很慶幸自己還活著,因為早在1年多前,她被判斷只有一年半載的生命。「我相信,我會成為奇蹟。」于娟在微博里寫著,「無所謂病痛,人沒有不能承受的痛苦,還活著,我就已經很知足了。」

于娟一直在思考自己為何會得癌症?這個名詞她從來沒有想到會和自己聯繫在一起,在她看來,她得乳腺癌的概率是如此之小:「第一,我沒有遺傳;第二,我的體質很好;第三,我剛生完孩子餵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歲以上人群,我只有31歲。」

但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醫生確診是乳腺癌晚期,最多只有一年半載的生命。

病魔,將這個小康之家瞬間擊垮。

當年于娟去挪威學習環境經濟,中間死活說要讓媽媽也來歐洲看看,不惜每天半夜四點在及膝的大雪中送報紙攢錢。在女兒居住的奧斯陸湖邊,她們看到鬱鬱蔥蔥的挪威的森林。女兒說,「好不?」媽媽說,「真好。」「我們把挪威森林搬回去吧!」

在2011年辭世,被媒體往往冠以復旦大學癌症女博士的的于娟,除了為後世留下70多篇「癌症日記」以及一本遺著《此生未完成》外,還有一片生長在山區的「挪威的森林」。這片森林,完成的是于娟的遺願,匯聚的是她的父母以及眾多公益人士的愛心。

記者問趙斌元:「于娟老師臨走時,定格在臉上的最後一個表情是什麼?」

他說,于娟彌留之際,由於疼痛的原因,呼吸困難。她似乎預知了這個時刻的到來,臨終前,哭了,兩行眼淚從她臉上慢慢滑落。「于娟當時的眼中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留戀。」于娟慢慢閉上了雙眼,她走了,哭過之後,臉上帶著微笑。

于娟走了,留下了死亡教育。

陸幼青,1963年10月出生,1985年進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上海某局職工大學任教4年,1992年下海經商。1994年被診斷為胃癌並開刀,經手術後1998年癌症複發,2000年7月底決定在「榕樹下」網站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生命最後的經歷和生理、心理的變化」,陸幼青選擇用公布日記的方式來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在「榕樹下」網站掛出了第一篇「死亡日記」。最後,陸幼青以一篇《謝幕》結束了他的「絕境中的歌唱」,結集成書的《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記〉》問世,2000年12月去世。

《死亡日記》是陸幼青在生命最後階段對人生進行的平靜而真實的思考。在這本由其本人命名、並結集而成的書中,陸幼青以其37歲的人生,思考愛情、親情、生活,抒寫直面死亡的感受,希望他的經歷能對「苦苦地跟癌症作戰的人」有所幫助。

他的平靜和坦誠,以及獨特而又理性的思考,一時成為公眾注目的熱點。陸幼青在日記里不諱言癌症帶給人的脆弱,「它堅定不移、日積月累、聚沙成塔地對著你侵削剝蝕,從肉體到精神」。他思考愛情、親情、生活,他說「慢慢走,欣賞啊」,他說「這是一次生病與生命的對話,像一場優美的午茶」……正是這樣的文字,這樣不尋常的思考,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以及媒體的爭相報道。上海、北京還為此展開了有關「生存和死亡」的各種討論。

陸幼青的自序:

「我是華師大中文系85屆的畢業生。我第一次因癌症開刀是在是在五年前,知道這件事後要心平如水是不可能的。當時我們一家三口住在一個非常簡陋的房子里,孩子還非常小。我想我不能倒下去,不管這個疾病多麼可怕。

1998年7月我第二次開刀。那種病終於複發了。我剩下的日子不會超過兩年,這已是最長的了。經過長考之後,我終於有了如下的決定:

A、我將以日記的形式記載這100天(天定,或短或長直至END)的經歷和生理、心理的變化;

B、以我的行動呼籲這個社會對數百萬的腫瘤患者給予更多的關愛,以自我的經歷鼓勵他們生存的勇氣。

C、以一個即將辭世的人的公正和冷靜,以及尊嚴,藉此談一些我悟出的人生之道和講一些個人的經歷。

D、給家人的安慰和給孩子的一份禮物。」

出版這本書是陸幼青最後的心愿,陸幼青親自參與封面的設計,書的封面是硃紅色的,那是生命的顏色、鮮血的顏色,他還親自設計了一朵美麗的向日葵,寓意生的美好和對生活的渴望。

在這不尋常的日子裡,他頻頻在死亡線上掙扎。陸幼青稱,由於癌細胞生長很快,他早晨醒來就感到十分飢餓;同時,每天早晨右臉又腫脹很厲害,嘴合不攏,不能進食,到六七小時後才能吃點東西。有好幾次,他出現了呼吸困難,他自己也感覺「不行了」。他在最近的日記里寫道「我走到了頭……」一兩個月,在常人來說沒有什麼變化,但對他,歲月和死神的威脅留下明顯的印痕。他拼力與死神搏鬥,他抓住生命的最後分秒,要把「死亡日記」寫下去,他是靠這一信念而活著。

位於上海西郊陸幼青的家寧靜安謐,惟有輕風微微吹拂著他。女兒上學後,家裡常常只剩下他和妻子時牧言,兩人世界裡,他們輕聲交談著,恬靜地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也對未來世界、對家庭和女兒懷著希望的憧憬。在這一時刻,陸幼青彷彿不是一個被死神扼住生命的重症病人。他恬淡而幽默地說:「我體內的癌細胞還處於青春期呢。」他很坦然,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里,妻子的愛擁繞著他。無數的網友也在深情地呼喚:堅持住,陸幼青,要等著看到你的書!

著名作家陳村在《悼念陸幼青》一文中說:「即便我們失去了所有的共同語言,還可能在死亡的話題前做一次最後的溝通。」

人本能地害怕死亡,不過當于娟和陸幼青的生命進入理論上的倒計時之後,他們反而會放開去了解死亡、擁抱死亡,其本質其實還是出於對於生命的眷戀。了解死亡,排除對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懼感,會讓活著的人更好地享受生命。無論是「生命日記」還是《死亡日記》,都用很平靜的筆觸提到了親情、愛情、友情,甚至窗邊的綠色,在死亡門前,他們對於各種事物重視的程度,其實也是我們現在應該珍惜的。

這樣的例子多不勝舉,許多人在患上不治之症以後都以書或網路的方式警醒世人,並轉告自己的感悟。但悖論是,如不親身經歷,大多數人還是不會「悔改」,「毫無必要」的壓榨或消耗自己的生命總是理所當然,等身體垮掉時,又才幡然醒悟自己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

很多東西,只有當我們快要失去的時候才倍感珍貴。生命如是,感情如是,親情也如是。我們總是期待著天荒地老、地久天長,卻不懂得去經營和珍惜,等到真正大徹大悟的時候卻為時已晚。

總是失去了才懂珍惜。平時身體好的時候沒想過生老病死,離別感傷。若是明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倒計時,和親人朋友的相處時間已經屈指可數,恐怕每個人心中湧起的除了絕望之外更多的是空白。生命太脆弱,用健康代價換來的那些所謂的物質在生命面前顯得尤其渺小。走到最後一刻才明白最寶貴的應該是什麼,于娟所說的所謂「浮雲」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只有在生命即將消失殆盡之時才能意識到自己以前所追求的那些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

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蘋果公司CEO喬布斯提供了出色的答案。2005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提到,他17歲的時候讀到這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當答案連續多天是『No』的時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某些事情了。」喬布斯只上了一個學期的大學,但這並不妨礙他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面:21歲與人合作創辦蘋果公司,三十多年來一直是IT界的風雲人物,這是一個常人在改變著自己不平凡的生活。

早睡早起,規律的作息時間有益健康,這句話所有的人都會承認,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工作的壓力需要我們去承受,各種交際活動需要我們去應酬,數不盡的生活欲求需要我們去爭取,日新月異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掌握,應接不暇的網路資源誘惑我們去點擊……使我們不得不將白天延長進夜晚,由不得自己。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早睡早起已經離我們遠去。看了于娟《生命日記》,相信每個人都會很震撼,但是看過之後,恐怕沒有幾個人會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習慣,堅持健康的作息規律。

假如你病倒了或者猝死了,你服務的單位會第一時間找到人替代你,一切如常運作,你沒想像得那麼重要;而你的家人、愛人的天都會塌下來。所以再別秉持什麼家人生病不回家、父母死了不奔喪、老婆分娩不去陪而「堅守崗位」的變態價值觀了。適度工作,多陪家人,愛惜自己!

濟世若有方,人生則無悔!一個年輕生命,在生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病中日記。病中日記里反思的積勞成疾的生活細節,會給同樣背負生活壓力的人們一些提醒。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號:江山余畫,微信號:jiangshanyuhua5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余畫 的精彩文章:

TAG:江山余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