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文軒法師講「無為、不爭」

楊文軒法師講「無為、不爭」

點擊靈寶山三清宮關注我們

靈寶山三清宮

楊文軒法師講《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無為、不爭」

吾師講:《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又名《清靜經》通常被視為道教在心性修鍊上的法寶,被稱作道教的《心經》。教會我們認識大道的本質,從而去修學悟道、得道、傳道,促使人超脫七情六慾所造成的短視、主觀及偏私,以誠心去認識事物真相,從而指向無私並且圓滿的應對一切人與事的清靜境界。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要去除這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於空」的境界。然後「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直至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漸入真道」「名為得道」。經文主要是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

都知無為通大道,豈識有為是根基。無為妙有悟定慧,妙有無為通玄梯。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動是靜的基礎,動是靜的法門。修真者如果身未清凈,則不可能進入先天無為靜定之境地,在修鍊中也就必然:站難持久,坐難入定,此痛彼癢,撓肝抓心,心煩意燥,雜念紛紜,偶入佳境,假幻即生。故要以清靜無為入門,是否入門的這個門,並不是一個有形的門,並不是一個看得見的門,而是一個無形的門。門外的一切都是俗世,門內的一切都是清靜。心要能守靜,不為物役,而神自能清,六欲不生,才能潛心悟道;倘若心不能守靜,常為物役,追逐慾望尚不及,那還能悟道?

人心的煩惱和不安定主要來自外物的纏繞和貪求慾望之心,從而產生煩惱與焦慮,產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生苦短」的感嘆,而之所以「苦短」,就是因為我們為「煩惱」所纏繞。而「煩惱」實際上起於「妄心」。《清靜經》中:「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人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人有妄心、貪求、好爭,故煩惱孳生,真道迷失。在老子的人生哲學中也告誡世人要不爭、守柔、善下,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處世哲學,一個好爭的人,即使爭到了想要的,也會為他自己帶來痛苦和不安;而一個不好爭的人,由於他不爭,所以內心平靜自在,反而沒有人能夠和他爭,容易獲得最後的成功。

有人說「越是寧靜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周圍的景色和滿天的繁星」。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唯有擁有一顆沒有動亂、無有爭執、寧靜安詳的心,才能洞悉世事的本來面目,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種矛盾。我們都在追求人生的幸福快樂,而快樂就來自於一種空明的心境、一種內心的自由與安寧,這正如「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倘若能夠做到凡事不強求,不刻意妄為,知足而節制,常保一顆清靜心,讓自己過著簡單的生活,那麼痛苦與煩惱將無從升起,也才有可能悟得真道。所以「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我們學習修道,努力與道合一要做的就是控制我們的慾望,還我們的心以清凈的本質。我們只要祛除了那些不必要的慾望,守住自己的清凈之心,就可以使你知道「道」。知道了「道」就會無所不明,從而能夠濟世度人,為更廣大的信眾服務,這也正是我們修道的目的。

此弟子道閏之所習。

靡靡法輪生,我道日興隆

轉發功德

⊙想要行善修福德者,化解冤親債主者,轉發此文章!功德無量!

⊙想要福祿延綿,廣進財源,延算益壽者,轉發此文章!功德無量!

⊙想要求生貴子,所求容貌,聰明智慧者,轉發此文章!功德無量!

⊙轉發文章猶如印書,印書可以傳承道教救人苦難,傳承道法。故諸天善神護佑

版權聲明

⊙靈寶山三清宮文章,歡迎轉載,轉載本文必須註明

⊙來源:靈寶山三清宮,侵權必究。

⊙部分圖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合作:請在本微信公共平台內留言即可

關注「靈寶山三清宮」,快樂修行每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致即將消逝的算盤薦讀
泰國沉船事件中,有一個中國英雄,很多人竟還不知道!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