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伯特·德尼羅的電影人生 第三十五章

羅伯特·德尼羅的電影人生 第三十五章

1993年5月3日,老羅伯特·德尼羅離開了人世,終年71歲。訃告稱他為著名畫家,雖然並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也許他本人更希望被稱為影星羅伯特·德尼羅的父親。他生前的最後一件作品就是受弗朗西斯·科波拉之託為他的納帕葡萄園出產的葡萄酒設計的商標,而設計原稿後來竟然被科波拉弄丟了。

在世的最後十年中,他漸漸適應了兒子的名氣,甚至開始從中享受樂趣。他同意兒子將他的一些畫掛在翠貝卡酒吧和烤肉館裡,偶爾也會帶朋友去那裡觀摩這算不上正式的畫展。

與德尼羅的母親分手後,老羅伯特沒有再婚,也沒有與任何人有過長期穩定的同性關係。他的後半生是在孤獨中度過的,這種心境反映在他作品中就是空洞的風景和獨坐的人。

在德尼羅的一生中,父親一直扮演著一個矛盾的角色。德尼羅承襲了父親的許多特點,包括說話慢慢騰騰,或者乾脆沉默寡言。當談及與德尼羅的交往時,謝莉·溫特斯說:「鮑比從不談他為什麼會這樣,而我懷疑他肯定曾是個孤獨的孩子,在他成長過程中遭受過什麼打擊。」如果說年輕的鮑比有過什麼精神創傷,父親的性取向和意志消沉當是罪魁禍首。

「父親對他來說至關重要,」年輕時代便與德尼羅相識的法國演員和導演羅伯特·科蒂埃說,「反過來他的父親卻不這麼認為,於是鮑比會想,『我有負於他。』在我看來,他之所以渴望成名,目的是要做給父親看。從父親那裡得到的壓力成了他尋求成功的動力。」

德尼羅曾被要求對一個成年人應該如何與他的父親保持親近發表看法。「親近?在某種程度上,我與他非常親近,可是……」他說不下去了,眼眶裡填滿了淚水。老羅伯特死後,鮑比將他的畫室供奉為聖殿,一切陳設嚴格保持原樣。他還把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布朗克斯故事》作為獻給他父親的一份祭奠。

1993年8月,德尼羅迎來了50大壽。當時他仍在加班加點剪輯《布朗克斯故事》,打算搶在9月的多倫多電影節首映。查茲·帕爾明特里忽然出現在後期機房裡,謊稱剪輯機出了故障,並借一起出去吃飯為由將他騙往附近的一家餐廳。德尼羅走進餐廳才發現這是一個盛大的生日派對,70多位來賓中包括邁克·奧維茲、彭妮·馬歇爾、丹尼·德維托、保羅·施拉德、勞爾·朱利亞和哈維·凱特爾。肯尼斯·布拉諾和他當時的妻子艾瑪·湯普森(雖然布拉諾已經和海倫娜·博哈姆·卡特好上了)專程從倫敦趕來。弗朗西斯·科波拉提供了全部用酒,而這種 「LOST」酒的商標正是由德尼羅的父親設計的。圖姬·史密斯、烏瑪·瑟曼和黛安妮·艾博特也都到場。黛安妮沒能挽回跟德尼羅分手的事實,「你是個令人厭惡的丈夫,」她這樣對德尼羅說,但她也承認他是她「最好的朋友」和「我的孩子們的好父親」。

有一篇文章稱哈維·凱特爾的生活是婚姻的戰場,有關孩子撫養權的聽證會和夫妻間的爭吵打鬧從未停息過,《紐約》雜誌將這種說法移植到了斯科塞斯和德尼羅身上,認為他們始終未能擺正自己在社會和家庭中的位置。「對於像他們這樣真正的打工一族藝術家來說,」該雜誌記者說,「他們總在強調事業如何冷酷無情。『如果我不工作,我就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傻子,』斯科塞斯1975年在拍攝《出租汽車司機》時說過這番話。德尼羅習慣於騎著自行車去參加試鏡,目的是為了省錢,而凱特爾當過八年的法庭速記員。他們決不想重複這些經歷,而這種壓力導致他們形成了不同於常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競爭格外激烈的電影圈裡。於是,匪夷所思的故事就出現了:斯科塞斯有意與他的孩子們保持距離,撫養他們的事情全部交給了他的前妻和女友們;德尼羅幾乎病態似地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暴露自己的生活,甚至竭力躲避那些報道名人的記者們……」

正是出於這種心理,德尼羅決定在1993年10月飛赴英國出演弗蘭肯斯坦的怪物。這個由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用屍體拼湊成的怪物最早出現在瑪麗·謝莉1818年的小說中。

弗朗西斯·科波拉原先說好要為三星影片公司執導此片,但最終卻把這份工作移交給了肯尼斯·布拉諾,後者也打算親自扮演弗蘭肯斯坦這個角色。扮演怪物的有多位人選,包括約翰·馬爾科維奇和傑洛米·艾恩斯。法國人傑拉德·德帕迪約也在其列,雖然被誣告強姦的醜聞使他在美國一度臭名昭著,直到1991年獲得一項奧斯卡提名之後才有所改善。不過,隨著德尼羅對這個角色表示出興趣,他也成了匆匆過客。

與肯尼斯·布拉諾

科波拉帶布拉諾來紐約見德尼羅。他們初次相遇在駛往翠貝卡中心的計程車里。德尼羅再次確認布拉諾不會讓他在片中「身穿某種伊麗莎白時代的服裝,腋下夾著一本十四行詩集」。由於事先科波拉簡要介紹過德尼羅的弱點,布拉諾告訴他,「我的主旨是將弗蘭肯斯坦與他的造物表現成一種父子關係,體現出其中所有的複雜性。」這一提示使德尼羅興趣大增。

劇本最初是由新人斯蒂夫·拉迪創作的,而科波拉的西洋鏡公司和三星公司則授權弗蘭克·達拉邦特進行改寫。達拉邦特曾成功地為《魔點》、《蒼蠅》和《爛鬼街》寫過續集,他加入了大量原著小說中的部分,包括弗蘭肯斯坦博士在北極圈裡追尋他的造物的段落。

由於這個怪物只是一個殘忍卻沒有理性領悟能力的廢物,達拉邦特還加入了他對弗蘭肯斯坦的報復。他以莫須有的謀殺罪名絞死了弗蘭肯斯坦收養的侄女,接著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妻子伊麗莎白,撕碎了她的心,促使弗蘭肯斯坦用造出他的同樣辦法讓她復活。

第二稿劇本於1993年2月8日完工,連環畫畫家伯尼·萊特森還為它畫了封面和插圖。達拉邦特的工作得到了認可,他與斯蒂夫·拉迪分享了該片編劇的頭銜,不過布拉諾改寫了大部分對白,對整個故事作了一些調整,並將背景從1834年的工業革命提前到1794年的啟蒙時期。

這本身不是一個壞主意,但是布拉諾卻試圖據此營造出一個工業革命前的歐洲,因為對他來說,哥特式的風格是一個難以抵禦的誘惑。於是,弗蘭肯斯坦便有了一個與他的普通醫生身份極不相稱的家,這是一個就連尼伯龍根見了都羨慕幾分的城堡,有著寬敞的大廳和台階。生活在這樣的空間里,維克多·弗蘭肯斯坦成為了像埃洛爾·弗林那樣的黃金王老五。他袒露著胸膛,在實驗室里躥蹦跳躍,張開四肢躺在高壓容器的頂端,容器里是他製造的魔鬼。

布拉諾加入的一些東西是富於獨創性的。弗蘭肯斯坦開始時是沃爾德曼博士(約翰·克利斯飾)的助手,後者在霍亂流行時於街頭被殺。殺人犯是由德尼羅扮演的,他屍體中的大部分後來被用來製造魔鬼。

德尼羅看中的是達拉邦特劇本中的魔鬼,而非布拉諾改寫的這一版,然而幾個月之後,布拉諾還是說服了他飾演這個角色。德尼羅從未面對過這樣一個在可信性上需要花時間考量的角色。創造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魔鬼,他不得不讓自己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上來,不是「該怎麼做」,而是「該怎麼想」。

作為研究的一部分,他鑽研起了死人的生理構造。籌拍《巴西》期間,他觀摩了腦外科手術。據法國記者雅隆·斯沃雷介紹,為了《科學怪人》,他還專門找機會去看有關屠殺和肢解的電影。

化妝照

斯沃雷為寫作《死神》一書曾在色情電影圈卧底。他說德尼羅在巴黎時請他找一部關於人體肢解的電影,「因為他接到了一個有關這方面的劇本,感覺有些棘手。」斯沃雷告訴色情片供貨商他有一位客戶,但是需要先看貨。德尼羅和斯沃雷事先說好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出錢購片,所以他們總是在電影快放完時起身告辭,並對供貨商說這部片子「太沉悶」。斯沃雷記得曾和德尼羅在一家小旅館裡看到一個女人被肢解的畫面,「我實在看不去,希望德尼羅能和我一起離開。令我驚訝的是,他搖搖頭,暗示我陪他把電影看完,也許他已經找到了他想要的東西。」

他們看完了餘下的部分,德尼羅照例說這部片子是一堆「廢物」。出了旅館之後,斯沃雷表示他相信肢解的場面是真實的,但令他失望的是德尼羅並不同意。「他不斷地問我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好萊塢式的。他感興趣的是這麼做的動機,這些人的心態。他似乎對剛剛目睹的屠殺場面無動於衷。」

為了這場觀摩,德尼羅花費了一萬美元,他問斯沃雷還有沒有其他的片子。當得到的答覆是沒有時,他第二天便登上了返回紐約的飛機。

斯沃雷希望德尼羅發表些抨擊色情電影的言論以宣傳他的新書,令他深感失望的是,德尼羅的律師斯坦·羅森菲爾德卻稱他的客戶正在國外度假,聯繫不上,而且他也沒有公開發表什麼言論的先例。「鮑勃很注意他的言行,」羅森菲爾德說,「他不是一個願意拋頭露面的人。他通常不會向陌生人傳達他的感受。當別人試圖替他開口時,往往會曲解他的意思。」

《科學怪人》選擇在倫敦郊外的謝潑頓攝影棚拍攝,18個星期的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德尼羅每天凌晨兩點半出發,三點到攝影棚,直到下午一點才能化完妝。在大多數影片里,魔鬼只露出臉和雙手,而這部電影卻有全身裸露的鏡頭,意味著他周身都要布滿被繩索勒出的紫色傷痕。

布拉諾稱他從與德尼羅的合作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只有一件事情值得我花點時間,那就是真實。我不管你台詞說得對不對,方位走得準不準,除非這件事與真不真有關。他教會了我自私。作為製片人,你不得不去想,『算了,我們已經在這上面花了兩個小時,接著往下拍吧,不值得花這麼多時間。』鮑勃只顧埋頭一遍一遍地演,直到找准了感覺,甚至能用去半天。」

在歐洲期間,德尼羅同意在法國導演阿格絲·瓦爾達的《一百零一夜》中客串一個角色。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瓦爾達安排米歇爾·畢高利在片中扮演老人西蒙·西涅瑪,他住在鄉間古堡里,周圍堆滿了電影紀念品。為了保持記憶,他雇了一個女孩每天來把這些東西念給他聽。可是這個女孩卻很少有機會為老人效力,因為不斷有電影界的名人前來拜訪,其中包括馬塞洛·馬斯特洛亞尼、哈里森·福特、阿努克·艾梅和德尼羅,後者化裝成小丑與凱瑟琳·德納芙劃著一條小船來到這裡。

在巴黎時,德尼羅成為幾家著名夜店的常客,尤其是泳池露天咖啡座,店老闆是他的一個朋友。「他一般在凌晨一兩點出現,」看門人雅克·博科回憶說,「他從不開大車,帶來的朋友也不出名,四五個人,各種年紀的都有,也有年輕人,還有女孩,當然是漂亮的女孩。德尼羅一落座就不再起身。他只是坐在那裡,四處觀察。他不跳舞,只管喝酒。他喝得不少。他不付帳,我從未見到過他伸手去掏錢包。」

像泳池露天咖啡座這樣的夜店向來是以隱秘而聞名。沒有人能記起德尼羅曾與某個女人一道離開。

德尼羅從《科學怪人》等片中掙到的錢全都填進了他的翠貝卡產業,這裡只有翠貝卡酒吧和烤肉館有贏利。新的機會又來了。德尼羅與科波拉和羅賓·威廉斯一道投資了由德魯·紐波倫特在舊金山開辦了一家新餐廳。「魯比孔」的店名來自於凱撒大帝在進軍羅馬前經過的一條溪流,同時也是科波拉自產的紅酒的牌子。紐波倫特在紐約也開了一家,並於2001年在巴黎創辦了「諾布」日式餐廳,由日本頂級廚師松久信幸擔任指導。此前,德尼羅曾邀請松久信幸在翠貝卡開辦一家分店,卻遭到了拒絕,因為對方認為自己的名氣已足夠大,不需要借大明星的招牌招徠生意。

相比之下,翠貝卡製片公司則經營慘淡。1992年,它開播了電視系列片《翠貝卡劇集》,用一批年輕演員以紐約為背景排演故事,其中包括了日後成名的凱文·斯派西和勞倫斯·費什伯恩等,可是觀眾不滿意這套劇集缺少連續性的角色,所以只播出了七集之後便告夭折。

此後,「翠貝卡製片公司」的標誌出現在德尼羅出演的大部分影片中,它還與米拉麥克斯公司合作投拍了《我們相遇的那一夜》(1993)和《熵》(1999)等獨立製作的影片,除此之外,就是拍攝一些鼓勵電影人來紐約拍片的宣傳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路線 的精彩文章:

TAG:電影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