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上海國際電影節走向世界的影人佳片

從上海國際電影節走向世界的影人佳片

2015年,俄羅斯導演米哈爾科夫的《中暑》入圍金爵獎,並獲得最佳攝影獎

2006年《四分鐘》在上海拿到金爵獎後,回到歐洲開啟「獎項收割」的征途。後來,它被公認是德國電影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最成功的一部

英國導演薩利·波特的《奧蘭多》是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女性和文學電影」單元展映影片之一

中國電影 《河》海報

法國電影 《五月之後》海報

羅馬尼亞電影 《四月三周兩天》海報

法國電影 《私人採購員》海報

日本電影《鄉村寫真館》劇照

本報首席記者 柳青

25年前,上海國際電影節尚在初創時,謝晉導演就明確了鴻鵠之志:請最好的導演,選最好的電影,辦最好的電影節。他極有遠見地看清,中國的電影節要發揮真正的影響力,需要建立一個能讓全世界優秀電影人交流的專業平台,年事已高的他盡其所能地發揮朋友圈的人脈力量,日本導演大島渚、波蘭導演扎努西、韓國導演林權澤、中國台灣地區導演李行,這群盛名在外的老導演為上海國際電影節注入了人氣和底氣。上海國際電影節在25年的發展中有過波折和起落,但組委會堅持電影節安身立命的宗旨——組建專家評審團隊,找到真正優秀的電影,修復經典老片讓觀眾看到這門藝術發展的脈絡,促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電影人交流。

時至今日,上海國際電影節從一個奮力前行的後起之秀,成為行業規則的制定者之一,經歷了一個良性循環的周期。權威的電影人以專業思路發現並推廣了有創造力、有能量的新作,而這些作品的口碑持續吸引著更多優秀的電影和電影人,在這樣的平台上,紅毯和星光都是陪襯,只有電影是絕對的主角。

一個電影節的核心競爭力,體現為能否成為維繫優秀創作者的平台。上海國際電影節自創辦以來,和一群功成名就的導演們維持著長久的合作關係,也持續地發掘、培育優秀的電影人才,年復一年推出被影迷追捧的「爆款」電影,不斷見證厚積薄發的導演們從這裡起步,成為中流砥柱的創作者。

名導演和金爵獎的互相成就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起點甚高,第一屆金爵競賽單元入圍的導演中名家眾多。其中,麗芙·烏曼曾是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員,那年的《蘇菲》是她轉嚮導演後的第二部長片,此後,她逐漸成為一個活躍的作者導演,以關注女性題材和女性主義的立場而著稱。以 《迷人的四月》入圍的英國導演邁克·內維爾,第二年拍出了轟動全球的浪漫愛情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在韓國電影界被視為「定海神針」的老導演林權澤,以《悲歌一曲》獲得那年的最佳導演獎。當年的金爵獎最佳影片是中國台灣地區導演王童的《無言的山丘》,這部以日據時期中國台灣地區礦區為背景的底層平民史詩,被公認是和侯孝賢《悲情城市》同等重要的作品。

隨著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高開」,金爵獎競賽單元的作者行伍里,不乏山田洋次、施隆多夫、米哈爾科夫等一線名導演。德國導演施隆多夫是和文德斯、赫爾佐格、法斯賓德齊名的「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曾以《鐵皮鼓》獲得戛納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2014年,他把《外交秘聞》送至上海國際電影節,入圍金爵獎主競賽單元並最終獲得最佳編劇獎。2015年,俄羅斯導演米哈爾科夫的《中暑》入圍金爵獎,並獲得最佳攝影獎。米哈爾科夫在電影業內被昵稱為 「俄羅斯版斯皮爾伯格」,《中暑》之前,他以《烈日灼人》《十二怒漢》《黑眼睛》等屢次入圍戛納影展和威尼斯影展競賽單元,並以《蒙古精神》拿下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日本國寶級導演山田洋次更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老朋友」。1999年,他的《新的旅程》在日本國內是現象級的高票房電影,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獎。2007年,他完成「武士三部曲」的終結篇《武士的一分》,影片讓木村拓哉從高顏值偶像脫胎換骨成一個無可挑剔的好演員,也入圍了這年的金爵獎。高產的山田洋次絲毫沒有因為年事漸高而放慢創作的節奏,近年來,他的《東京家族》《小小的家》《家族之苦》都參與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展映,每一部都是一票難求。

不僅在金爵競賽單元「搶」名導新作,上海國際電影節還以評委邀約的方式與世界一線導演們建立持久的合作,回顧25年來擔任過金爵獎評委的導演名錄,可說網羅了各個時期活躍的、備受矚目的創作者,尤其2009年以後,評委會主席人選「星光熠熠」,有丹尼·博伊爾、湯姆·霍伯等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導演,也有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克里斯蒂安·蒙吉等「戛納金棕櫚老男孩」。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擔任評委的經歷,讓這群名導演願意把後續的新作送至上海參展,提升展映片的綜合水準。

1993年,謝晉力邀日本電影新浪潮悍將大島渚成為第一屆金爵獎的評委之一。八年後,上海觀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展映單元看到了大島渚的最後一部電影《御法度》。也是在那一年,從作家轉行、被認為是當代亞洲最重要的知識分子導演的李滄東受邀來當評委,後來,這位韓國導演的《密陽》和《詩》都在戛納的競賽放映之後、第一時間到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2004年,法國導演阿薩亞斯是評委之一,時人津津樂道於他和張曼玉的八卦,其實他是法國文人電影在當代非常重要的傳承者,過去十年里,他的主要作品《夏日時光》《五月之後》《西爾斯瑪麗亞》《私人採購員》都第一時間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放映。毫不誇張地說,上海觀眾能在大銀幕上看到海外電影的話題之作、現象級作品,是托上海國際電影節之福。

「金爵」見證他們從默默無聞到一飛衝天

金爵獎的評選,不僅有名導名作的加持,也見證了許多電影和電影人從默默無聞到一飛衝天的華麗轉身。2004年,韓國導演李在容以《醜聞》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導演獎,其後,這部由當時韓國國民偶像裴勇俊和戛納影展最佳女主角全度妍主演的愛情電影,在全亞洲引發觀影熱潮。2005年的金爵獎最佳影片是日本電影《鄉村寫真館》,這部圍繞著東方式父子關係展開,聚焦日本凋敗的鄉村文化的文藝電影,以克制、樸素的溫情打動了當時的很多年輕人,在很多年裡被列在「文藝青年必看電影」的清單上,直到今天,它在社交網站上仍然是一部高分電影。2006年,德國電影《四分鐘》卡著影片報名的截止時間送到上海電影節組委會,幾位選片人被這部音樂片激情四溢的能量所打動,決定讓它 「火線」入圍。評委會主席呂克·貝松對《四分鐘》讚不絕口,他用法國式的誇張表達自己對影片的喜愛:「我用四分鐘決定了要把大獎頒給《四分鐘》。」在上海拿到金爵獎後,這部電影回到歐洲開啟「獎項收割」的征途,後來,它被公認是德國電影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最成功的一部。

2015年,金爵獎的評選增設動畫單元,第一部獲得金爵獎最佳動畫長片的是愛爾蘭電影《海洋之歌》,導演湯姆·摩爾以極有愛爾蘭傳統文化特色的二維手繪風格,在主流動畫製作的思路之外辟出一條路徑。動畫金爵獎的歸屬,明白地彰顯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審美立場。在上海獲獎之後,湯姆·摩爾及其創作團隊的影響力持續擴大,不僅 《海洋之歌》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湯姆·摩爾擔任製片、他的搭檔導演的新作《養家之人》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並且出現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展映中。

自2004年起,上海國際電影節增設「亞洲新人獎」評選,作為和金爵獎平行的競賽單元,亞新獎發現、推廣了諸多亞洲新秀,見證他們成長、成熟的創作歷程,從上海國際電影節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其中,寧浩、曹保平、萬瑪才旦等以鮮明個人風格和紮實創作所為人稱道的中國中生代重要導演,都是從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亞洲新人」單元起步,晉陞「金爵」作者群,進而獲得更大範圍的認可。2005年,寧浩的處女作長片《綠草地》獲得亞洲新人獎最受歡迎影片,一年後,他拍出《瘋狂的石頭》,躋身中國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群體。2006年,亞新單元最佳導演獎頒給萬瑪才旦的《靜靜的嘛呢石》,曹保平的《光榮的憤怒》獲評委會特別獎。之後,萬瑪才旦導演繼《五彩神箭》入圍金爵獎後,《塔洛》入圍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曹保平則以《烈日灼心》和《追兇者也》接連入圍金爵獎,並接二連三地把鄧超、段奕宏、郭濤和劉燁送上最佳男主角的位置,他以彰顯個人風格的影像語言重新定義了黑色罪案片。2015年,松太加導演的《河》入圍亞新單元,小女孩央金拉姆以渾然天成的表演獲得這年亞新獎的最佳女演員。時隔三年,松太加的新片《阿拉姜色》入圍了今年的金爵主競賽單元。可以想見,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導演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平台上,探索到獨屬於自己的個性表達,為外部世界所認可,不拘一格地講述這個時代的中國故事。

培育中國導演,發掘各國新秀,這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穩紮穩打的步調。它多年來致力於讓中國觀眾能零時差地看到歐洲重要影展的 「爆款」作品,但並不懼於同行光環的壓力,而是在好萊塢的商業規則和歐洲影展的審美思路之外,尋找到自己的立場,即,發掘展示多元文化色彩的作者和作品,促成各國電影文化的交流,讓中國觀眾看到更多的好作品,也讓更多的好作品抵達最大數量的觀眾人群。

相關鏈接

這些名導演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淵源

李滄東

韓國導演,2001年任金爵獎評委

李滄東是作家出身,1992年獲韓國的創作文學獎。1997年,他完成第一部長片《綠魚》,這部電影和之後的《薄荷糖》《綠洲》組成「綠色三部曲」,確立了李滄東在韓國電影界的地位,也打開了他的知名度。繼《綠洲》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後,李滄東導演的《密陽》《詩》和《燃燒》都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比爾·奧古斯特

丹麥導演,2008年任金爵獎評委

以 1988年的《征服者佩爾》和 1992年的《善意的背叛》兩度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是屈指可數的「雙金棕櫚獲得者」之一。《征服者佩爾》讓他獲得世界級聲譽,影片描寫了19世紀一個10歲男孩和他年邁的父親從瑞典移居丹麥後,在一個大莊園里艱難生活的情景。影片以古典油畫般的美麗畫面和苦難中相濡以沫的父子情打動觀眾,在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中,擊敗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瀕臨崩潰的女人》。去年,奧古斯特和中國電影人合作的《烽火芳菲》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競賽單元。

丹尼·博伊爾

英國導演,2009年任金爵獎評委會主席

受邀出任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時,丹尼·博伊爾是當時最炙手可熱的導演,2008年,他以《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收割諸多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同年,他被確認為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導演。博伊爾的職業聲譽源自《猜火車》,他的作品極富後現代的視聽風格,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是他迷戀且一再表現的主題。

雷奧·卡拉克斯

法國導演,2010年任金爵獎評委

被認為是法國 「後新浪潮」的代表人物。1983年完成處女作《男孩遇見女孩》後,卡拉克斯很快成為歐洲當代最重要的作者導演之一。他歷時三年多完成的《新橋戀人》,被《電影手冊》雜誌評價為「法國電影國土裡偶然突起的一座山峰」。2012年,走出漫長蟄伏期的卡拉克斯拍攝了備受期待的《神聖車行》,通過一個演員走馬燈式扮演11個千差萬別的角色,探討電影的造夢機制,探索現實和夢想的界限。影片雖然未能在戛納影展獲得獎項,但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引發轟動。

薩利·波特

英國導演,2014年任金爵獎評委

當代最重要的女性導演之一,和簡·坎皮恩、索菲亞·科波拉等地位相當。波特年輕時在倫敦舞蹈學校受訓,試圖成為職業舞者和舞蹈指導。她辦過自己的舞團,也導演過舞劇和舞台劇,這些經歷促成了她的成名作《探戈課》。《奧蘭多》是波特的代表作,影片改編自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同名小說,主角奧蘭多是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貴族少女,擁有「不凋謝,不老去」的生命,400年間她自由地轉變性別,經歷幾番重生,最終從性別錯亂中覺醒,成為一個20世紀的獨立女性。影片反思傳統價值觀所建構的女性形象,嘗試解構性別與階層等的權力結構。《奧蘭多》是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女性和文學電影」單元展映影片之一。

安德里·薩金塞夫

俄羅斯導演,2015年任金爵獎評委會主席

薩金塞夫因處女作長片《回歸》一鳴驚人,初出茅廬即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之後,這位不高產的導演,每一部作品都入圍了戛納電影節,其中《伊蓮娜》入圍「一種關注」單元並獲評審團獎,《將愛放逐》《利維坦》和《無愛可訴》都獲得金棕櫚獎提名。他被公認是俄羅斯當代最重要的導演。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

塞爾維亞導演,2016年任金爵獎評委會主席

和比爾·奧古斯特一樣,庫斯圖裡卡是為數不多的「雙金棕櫚得主」之一,兩獲金棕櫚獎的作品分別是1985年的《爸爸出差去》和1995年的《地下》。他的創作充滿超現實主義色彩,以荒誕的手法精確描繪某些社會癥結。在《地下》里,他以笑中帶淚的反諷語調,全景式展現對民族的理解與複雜情感。近年來,庫斯圖裡卡把創作熱情轉向紀錄片和搖滾樂,來上海擔任金爵獎評委會主席的那一年,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草莓音樂節的樂手。

克里斯蒂安·蒙吉

羅馬尼亞導演,2017年任金爵獎評委會主席

2007年,蒙吉還是名不見經傳的羅馬尼亞新人,他的《四月三周兩天》從一眾名導名作中殺出重圍,拿下第60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從此,他被認為是「羅馬尼亞新浪潮」的代表導演。蒙吉的作品不多,《四月三周兩天》《山之外》和《畢業會考》這幾部力作都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是主犯還是從犯,用法律和證據說話
玩具讓幼兒更早學會學習?科學家:說法大多無根據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