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小心孩子愈罵愈不乖

小心孩子愈罵愈不乖

文:周育如

小心孩子愈罵愈不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父母的態度很兇,則教什麼就變得不重要了。因為孩子在害怕中腦袋產生凍結效應,根本就沒有聽進去,罵半天或講半天根本沒效。



最近上碩班課時,一篇論文引發學生的熱烈討論。這篇論文是探討幼兒對情緒表情的辨識能力,並想了解父母的教養對孩子這項能力的影響。這篇研究的設計是讓幼兒看大約三十張連續的情緒表情,從最左邊是極度高興的表情、慢慢的變成一般的笑容、淡淡的微笑、然後正中央是中性的表情,接著向右開始變成有點不高興的表情、然後表情變得愈來愈生氣、直到最右邊是一張暴怒的臉孔。孩子在這項測試作業中要回答的是,連續圖片中的人「什麼時候開始生氣了?」

研究結果很令人震撼,如果孩子是與父母感情很好,平常得到父母用正面溫暖的態度對待的,則這個孩子會越過中性表情,在出現生氣表情之後才指認「這個人生氣了」;但如果孩子是平常很常被父母打罵,與父母關係很差的,則這個孩子會在中性表情出現之前,其實根本就還是高興表情時,就指認圖片中的人已經生氣了!


責罵產生害怕,講半天也沒效

該研究的結論指出,父母如果經常跟孩子發脾氣,孩子長期接受負向的情緒對待,日子久了,會讓孩子對情緒的辨識能力變差,甚至出現偏差的敵意解讀,在別人根本就沒有生氣的情況下,就認為別人已經在發怒了。而這種有偏差情緒解讀的孩子,對情緒的敏銳度變得很差,在人際關係中就會出現很多困難,容易認為別人都對他有敵意,而成為攻擊性高或反抗性高的孩子。

這個研究之所以引發熱烈討論,是因為我才讓學生讀了很多情緒辨識的大腦研究,而這些大腦研究發現,人類的嬰兒是天生的臉孔辨識高手,不僅很小就有喜歡注視臉孔的天生偏好,而且對於情緒表情的辨識能力在幾個月大就已經發展出來了。如果到了幼兒時期,父母的偏差對待竟可以改變孩子對情緒臉孔的知覺,那父母的影響就太驚人了。

但研究結果的確是如此。在我自己的一個研究中,我探討父母情緒表達對教導效果的影響,也得出類似的結果。

我的研究是測量幼兒對父母教導的理解程度,結果發現,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時用很生氣的方式表達,不管父母覺得自己是在罵人還是在講道理,孩子對父母教導的內容,其回憶和理解程度都很低,但如果父母用溫和的方式,則孩子就比較可以回答剛剛爸爸、媽媽講了什麼。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的態度很兇,則教什麼就變得不重要了,因為孩子在害怕中腦袋產生凍結效應,根本就沒有聽進去,父母罵半天或講半天根本沒效。

也許父母會問,孩子做錯事不跟他生氣,不然還要對他笑喔!倒也不是這樣,差別在於,你是整個人真的抓狂動怒,還是只是表達對孩子行為的不認同。


引導孩子留意自己的行為

國外有研究特別針對父母教導孩子的言談內容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大為動怒的父母通常在責備孩子時直指人格上的缺失,直接責罵孩子的人格本質,例如說孩子「很壞」、「很惡劣」、「不誠實」;但溫和說理的父母通常把重點放在孩子行為造成的後果而不是人格上,他們會說「這樣別人會痛」、「他好傷心你看到了嗎?」

結果,直接責罵孩子本質引發孩子「我是個很差的人」的感受,反而讓孩子變得更頑劣;但引導孩子去留意自己行為結果時,孩子接收到的訊息是「爸媽不想要我這樣做」,結果孩子就會想要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重新獲得父母的喜愛。

此外,父母要檢視一下,你只是偶爾在孩子不乖的時候生氣,還是經常性的在發怒?如果只是偶爾生氣,那就不用在太意,哪個父母沒有跟孩子發過脾氣,之後調整一下方式就是。

但如果是經常性或持續性的在發脾氣,則父母可能要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壓力太大或已經有憂鬱的狀況,除了調適心情與抒壓以外,最好能跟配偶及家人討論如何重新調整照顧孩子的職責與分工,把個人的狀況和家庭生活都做一個調整。有快樂的父母才有好教的孩子,這是教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道理哦!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註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微信號:cn-parenti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子天下 的精彩文章:

另一半是神隊友或豬隊友?關鍵在媽媽

TAG: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