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培養孩子忍耐「無趣」,與培養他們「有趣」一樣重要

培養孩子忍耐「無趣」,與培養他們「有趣」一樣重要

作為一名家庭人文教育指導師,張玲一直在被很多父母求助。小到學習習慣不好、情緒不穩定、性格乖僻等等;大到不願讀書、甚至抑鬱到想尋求解脫的。

在前不久的幾次家庭教育課堂上,張玲分享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家庭教育工作的專家,她希望給到父母們一些有益的啟發。

張玲,教育部家庭教育職業認證測評中心指定高級培訓師,國家家庭教育高級講師,復旦馨然薈人文教育核心導師。


張玲一直在被很多父母求助。有孩子不願讀書的,有孩子抑鬱到想尋求解脫……無一例外,父母都想問,張老師,我們該怎麼辦?而在這些父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希望獲得一些教育「技能」,最好能夠立竿見影。

「我明白家長的苦心。但教育只能是循序漸進,而無法拔苗助長。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果跟不上『技能』的話,『技能』也是不到位的。當教育『理念』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實自己可以生髮出許多『技能』。」

比如某個農村的農婦,她可能從來沒有學過家庭人文教育,可如果她知道,兒子和她是平等的,不是她的所有物,那麼他們之間的對話就是真誠的,也是有效的。

很多父母知道要找孩子談心,但往往他們不是談自己的心,而是只談孩子的心,這樣的談話不是拿真心換真心,這樣的談心無法通往一個更好的結果。

孩子在家裡被允許發脾氣嗎?允許表達自己的觀點嗎?允許拒絕爸爸媽媽的要求嗎?允許有感受不好的時候嗎?……有的孩子在家裡,實質上連「人」都算不上,如何談人文?人是有感受、有思想、有拒絕的權利的,但在有些家庭中,這些卻是不被允許的。


如果把「技能」看成「方法」,那麼「理念」可以看作是一種「方式」。

教育「方式」無法像教育「方法」那樣速成。方式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如果今天與孩子和顏悅色地交談,明天卻又對著他大吼大叫,那麼「今天的和顏悅色」就稱不上是家庭人文教育「方式」。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真正改變一個孩子。

甚至可以這麼說,親子關係,是由這麼多年父母和孩子的說話方式所決定的。

家庭教育「方式」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陪伴的方式、溝通的方式……

張玲舉了一個例子:

很多媽媽和孩子溝通,是關注「外」的,但更好的是關注「內」。孩子今天對你是這樣(嗤之以鼻的表情),說明他內心是不接納的。很多媽媽會直接去否定孩子的外部表現:「你這什麼態度啊!」而關注「內」的家長,會說:「孩子,你這個表現好像表示你對媽媽剛才講的很不感興趣對嗎?跟媽媽說怎麼了?」糟糕的媽媽可能就是這樣:「你怎麼能這樣!我剛剛講的你到底有沒有聽進去?!」

張玲在家裡和孩子溝通,會隨時關注孩子的表情,常常講了一會兒就問:「媽媽這樣講你有沒有覺得不舒服?」如果孩子的表情、反應表現出她已經不想聽了,媽媽仍然不停地講述、嘮叨,那麼孩子其實根本聽不進去,甚至適得其反。

「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心、真誠、真實的。」張玲說,希望父母能做心理諮詢師式的父母。因為所有的心理諮詢師,都是關注人的「內」,而不是「外」。


許多父母推崇西方家庭教育,比如很多媽媽注重培養孩子學習的有趣,完全照搬西方。而張玲卻並不贊同。

「有兩點,決定了我們國家的教育和西方會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是獨生子女的政策。二是應試教育的政策。」

小學階段培養孩子什麼?大部分父母認為應該培養孩子的興趣,而張玲說:「恰恰相反,我小學階段培養的是孩子的無趣。因為,15年的學業生涯,更多的是忍耐、枯燥和一道道地刷題。我女兒現在小學一年級,她如果不認真的話,我會讓她把『細心』認認真真抄50遍。我從來不說她,不打她,也不罵她,就是讓她去抄寫,抄寫完了貼到牆上。」

「舉一個例子,美國藤校要的孩子,其實正是無趣+有趣的。比如能大量翻閱書籍,寫閱讀報告,進行通識教育。西方所強調的通識教育,要求對各個領域都要去了解,不可能全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首先要沉得下心來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去結合自己覺得有趣的方式去學。」

張玲長期從事家庭教育工作,積累了無數樣本案例和數據,其中有些數據很讓人揪心。據張玲介紹,在上海,有部分國際學校7年級的孩子,到外面,連3年級的孩子都不如。因為在裡面,學校有自己的一個體系,但這個體系卻並沒有讓孩子得到訓練,而只是讓孩子更多地舒適。

「部分國際學校,能解決孩子教學方式的有趣,但不能解決孩子在無趣的生活中如何安然自得,去忍耐枯燥。」

所以我現在反而更倡導「無趣」,因為有趣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各種網路學習和電子設備在創造有趣,各個補習班興趣班都在看怎麼創造有趣來吸引孩子報名,迎合家長和孩子。喜歡的東西去做,這誰都會,更何況很多孩子連喜歡的東西到最後都堅持不了,到最後一事無成。


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張玲提倡父母要從「管」孩子儘快轉變成「管理」孩子。

管,常常是當下發生的,全職媽媽特別容易「管」孩子,也就是隨時與孩子同步。媽媽看到了什麼,就馬上要孩子做出反應。

而管理,是理性的,有制度的,常常會分事前、事中和事後。事前要給培訓,事中最好是通過文件、文檔的方式進行,不要用嘴去講,事後則需要總結。

張玲建議父母,是不是可以回到家裡先做一件事:當你看到孩子的一些問題的時候,要憋得住,當時不說出來,而是先記下來。從不說出來到記下來,再到家庭會議上用文檔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實施了管理。但凡看到了馬上就說出來的,都不是管理。

或者,在看到孩子一些問題的當下,不通過「嘴」來說,而是巧妙地,運用一些眼神與他交流,這也是「管理」。

再或者,點到為止。比如,當發現孩子又在玩手機,不做作業。如果你衝上去開始說,或是把手機沒收,那又是在「管」了。這時候,可以嘗試一下,走過去輕輕地說一句,「現在是作業時間……」就可以了,剩下的留給孩子去思考。這也是一種「管理」。

如果沒有任何空間和空隙,那不是「管理」。


張玲說,「關係大於教育」,這個理念,在家庭人文教育里非常重要。她講述了曾經遇到過的一個案例:

一個17歲讀中學的女孩,已經很厭惡學習,不想再讀書了。女孩媽媽找了很多心理諮詢師,都沒有辦法。那天,在上海火車站附近的一家快餐店,張玲與這個孩子見面的時間只有20分鐘。

當我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她當時看著我的表情,到目前為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她說:「你就是我媽請來的心理諮詢師呀,」我還沒解釋說我不是,她就已經自顧接著話講下去了:「那歡迎你。我媽給我請了很多的心理諮詢師。我跟你講哦,我就是個爛人,我就是個賤人,我就是個人渣,我就是個垃圾。老師你有什麼要跟我說的嗎?你說吧,我都聽著呢。」

當時我聽完她說的這些話,說實話我覺得特別心疼。

我和她講了四段話,我剛講完她就已經淚流滿面。

(一)

「寶貝兒,我不是心理諮詢師。我聽你媽媽說,你從3歲開始學小提琴,到現在17歲,我不知道,別人換做是你,能不能做到。我實話告訴你,我是做不到的。你能堅持14年,做著不是你自己選擇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就光這一點,老師真的很佩服你。我認識的所有的孩子中,真的很少有能做到這樣,堅持14年。人生能有幾個14年?我做不到,而你能做到。你這種堅持和意志力,老師告訴你,你未來去做其他事,一定是可以的。」

(二)

「剛剛當我看到你的一剎那,當你戴著面具來微笑的時候,我不知道,你這麼多年的孤獨、傷痛,這一點一點的傷痕,是怎麼樣形成現在的你,這樣去假裝無所謂。我想告訴你,從我一個專業的老師的角度,這些年你真的很不容易,你辛苦了。」

(三)

「我不想為媽媽去說些什麼,她應該是愛你的,不然她不會這樣追著、安排你和我有這樣的一次見面。但是顯然媽媽這麼多年,方式是錯的。她需要領走她方式錯誤的責任。我代表媽媽對你說一聲對不起!」

(四)

「我們做一個人生線吧,如果你的人生能活到80歲或是90歲,17歲也只是五分之一,接下來的時間你想學什麼、做什麼?有很多的項目,都是可以從頭來過的,如果你願意的話。當然在這個路口,你是選擇三年之後自我成長得更成熟一點,還是眼下就放棄,你不管做什麼,我覺得都是合理的,我尊重你。你可以自己想一想。」

後來,這個孩子回學校去讀書了,選擇了學習日語……

說到這裡,張玲的情緒有點激動,眼睛裡一下子就盈滿了淚花。

「我從火車站的通道口出來的時候,那個孩子就站在那個通道口,鞠躬,那個90度的鞠躬持續了大概有一分鐘……她的母親這麼多年都沒有『看見』過她。」她已經說不下去……

「我常對父母們說,當你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去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去想三個詞,我有沒有真心、真誠、真實。」

當一個母親常年「看不到」孩子的內心,她們之間談何「關係」?母女之間沒有建立正常的親子關係,又談何教育?

張玲說:10年前,當我踏進家庭教育的學科時,幾乎很少有人有這個意識。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在關注育兒,正是因為此,我們感受到了身上的重擔。希望可以給到父母們更多好的建議和幫助。

圖片:海洛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到上海 的精彩文章:

紅人命中韓國2比0德國驚天大冷,可惜串錯墨西哥瑞典比分
與賈樟柯的意外對視、半個世紀前的邊疆女子圖鑑與愛情故事

TAG:周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