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雲的教師往事

馬雲的教師往事

在馬雲的六年教師生涯里,其實隱藏著一段極其優秀的基因,這在其後來的創業中顯現得淋漓盡致。

文|劉磊寧函夏 梁周倩

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誰

馬雲又一次談起了他的教師經歷。5月13日上午,杭州師範大學在倉前校區舉行110周年校慶紀念大會,1988屆英語專業校友馬雲作為校友代表發表演講。他在演講中說:「四年的師範,六年的老師,這十年的經歷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我一輩子都記得,自己是一個師範生,能夠成為老師是我一輩子最大的榮幸。」

馬雲出席母校杭州師範大學110周年校慶紀念大會。

馬雲說他一直在用教師的方法當CEO。他稱自己為阿里巴巴首席教育官(Chief Education Officer)。

在演講中他還提到一個有意思的細節。他說:「三十多年過去了,杭州變得越來越大,我自己也沒想到,我離母校的距離越來越近。我現在的辦公室離杭師大只有一兩公里,所以有時候回過頭一看,就知道自己從哪裡出來,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誰。」

這位如今已經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互聯網企業家,人生的各個階段都發生在家門口。1964年,馬雲出生於浙江杭州。少年時,他經常騎50分鐘自行車到外國遊客聚集的杭州飯店,在他們游西湖時免費給他們當導遊,這個習慣他堅持了九年。後來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課堂上,他經常拿這段經歷鼓勵學生們。

2002年4月,馬雲在杭電做演講,學生擠滿了教室。

他說,你看我天分也不好,高考也是考了三次,我今天能當英語老師就是因為當年在西湖邊見人就給人當免費導遊,敢於說敢於練。

在馬雲帶著外國人游西湖的時候,肯定不會想到自己將來會成為一個老師。他小時候有過很多夢想:司機、售票員、警察、科學家、解放軍……唯獨沒有教師。直到大學畢業,馬雲都討厭當老師。在他的觀念里,當老師,尤其是男孩子當老師,是很沒出息的。但命運安排他在第三年的高考中,考上了一所師範院校。

馬雲曾回憶說:「我們這個杭州師範學院那時候是被看成中國最差的一個學校之一。」他成了這所普通院校中的一名師範生。大學四年里,他「天天在想」畢業後怎麼謀得一份不是老師的工作。

1987年夏,馬雲(左二)與外語系李增榮教授(左六)及同學在杭州師範大學校門口合影。

不過,師範生是註定要做老師的:他們在校期間享受其他專業學生沒有的國家優惠政策,畢業分配時當然也就需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到1988年大學畢業時,馬雲當然也就沒有被分到「不是老師的工作」。但他是1988屆500名畢業生中唯一一個被分到大學當老師的學生——在這所大學,師範生畢業後的常規去向都是中學。

時任杭州師範學院副院長黃書孟負責畢業生分配。馬雲在大學期間做了三年校學生會主席、兩年杭州市學聯主席。學生工作就歸黃書孟管,因而他與馬雲有很多接觸。黃書孟對這個學生印象深刻:「表現很突出,社會活動能力很強,凝聚力很強,很熱心。」因此當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找過來要一位英語專業畢業生時,他就把馬雲分了過去。

馬雲畢業那天,黃書孟把他送到了校門口。面對眼前這個「腦子太活了」的年輕人,黃書孟認真叮囑了一番。他說:「馬雲,我把畢業生分到大學裡面去當老師的,你是第一個。你到那裡至少要干滿五年。」他給馬雲講了兩個理由。一是在大學裡為人師表的經歷「對你人生的修養、塑造會有很大的好處」,二是「杭師院的教學質量怎麼樣,人家就看你」,「你要為你的師弟師妹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1988年夏,馬雲(二排右二)在杭州師範學院文一校區與外語系老師及同學的畢業照。

一個不想當老師的人

成了受學生喜歡的老師

馬雲記住了院長的話,但還是一進來就後悔了。

青年教師待遇不高,馬雲每月的工資是91元。不想當老師的想法其實不只是馬雲個人的想法,而是代表了當時普遍的社會觀念。當時社會上有一句順口溜:「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老師並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吃香」職業。

馬雲和一位教線性代數的老師合住在一間教工宿舍里,學生們有事都會直接到宿舍找他。凌姝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工業外貿89級學生,馬雲是他們大一時的班主任。她記得,馬雲有時會叫上班上的同學一起到他的宿舍包餃子。她印象中馬雲的宿舍很簡陋,床上一個蚊帳遮起來的一小塊地方是僅有的私人空間。

當然,對馬雲來說,還有一個困境:他的學歷背景明顯低於周圍的同事們。一個普通大學的本科生,到一所部屬大學教書,其中的尷尬是可以想見的。在一次演講中馬雲這樣說起這段經歷:「我是畢業的最差的學校的老師,所以沒有學校老師看得起我。人家都是北大,都是清華、復旦,你是杭州師範大學的,教大學生,本來就不太靠譜,所以呢,人家有年終獎,我們沒有年終獎,所以非常艱辛。」

但馬雲在教學的過程中卻漸漸地喜歡上了教書,並成為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這可能是他在進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之前不會想到的。多年後他自己總結那段經歷說,「全是因為堅持。」

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生。

馬雲是一個「不一樣」的老師。在這所學風嚴謹的工科院校里,當時多數老師講課的方式都像念教科書一般,機械呆板,缺乏激情。但馬雲講起課來天馬行空(他整個人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是這樣)。他會在課上講國外的文化、風俗,講他自己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會「八卦」一下某個同事生活中的糗事。後來成為阿里十八位創始人之一的蔣芳是馬雲的學生,她回憶,馬雲有時講到興起會一屁股坐到講台上,「特高興地跟我們扯。」

現在網上流傳一段馬雲當時講課的視頻。視頻里,馬雲在台上講課,台下學生們一片歡笑。這是馬雲課堂上的常態。視頻中,年輕的馬雲梳著分頭,真誠而得意地豎起大拇指「表揚」自己:「我還是比較適合教書的,我教書教得很好,真的很棒!我自己覺得自己可能教書教得爐火純青!」

關於那六年多時間裡的「艱辛」,馬雲並沒有詳細談過。我們只能從他和同事的隻言片語中大致了解他的處境。

李戈是蔣芳的同班同學,他現在還保存著杭電時期的許多老物件。其中包括一張1994年3月15日的《杭州電院》報。在這張報紙的2版上,刊登著馬雲等十位「首屆優秀青年骨幹老師」的照片和教學心得。當被問起這段往事時,曾經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事辦與馬雲共事的宋建躍回憶,「他們那幾年學校評優秀教師,好多是學生提名提的」,「因為馬總和教工、和教研室之間的交集不是太大,是學生對他非常感興趣。」

馬雲被評為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優秀青年骨幹老師」,與其他獲獎同事一起登上校報。

工業外貿93級學生金若鵬對當年課堂上那位馬老師的了解是後來通過各種媒體報道逐漸補充、深化的。他現在回過頭看,能想像他當年的處境:「我相信(他)是有壓抑的。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這樣一個有自己獨特風格和氣質的老師,還在外面兼職、創業,你想想看嘛……你是系主任,你會怎麼看待這個老師?」

但學生們看到的都是馬雲的「正面」。「他當著我們的面既不批評學校,也不批評系主任,也不批評誰,他從來不把這些負的東西帶給我們。」蔣芳說。她印象中的馬雲就像一團火,每次走進教室很快就把教室「點得熱乎乎的」,馬雲的課總是「不知不覺很快就打下課鈴了」。

馬雲在課堂上幾乎對所有人都「毫無理由」地表現出信心。這樣的信心甚至幾次創造「奇蹟」。蔣芳和她的學妹韓敏(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工業外貿93級,也是阿里巴巴十八位創始人之一)講了兩個近乎相同的故事:他們專業要在大一就參加四級考試,同學們起初都覺得很難通過,但馬雲一個勁地和他們說:「肯定能過!」然後同學們都「拚命讀書」,甚至覺得不通過「對不起馬老師」。最終的結果是,蔣芳他們班全班通過,韓敏他們班只有一人沒有通過。

這個特點也許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馬雲後來的成功。韓敏覺得,在阿里巴巴聽完他講話「熱血沸騰」然後去幹活的員工,和當年在他課堂上聽完課之後去拚命學英語的學生沒多大的區別。

不安分卻盡職盡責

馬雲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幾年正值中國社會深刻變化的轉折點。1992年,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互聯網也即將進入人們的生活並深刻影響中國社會。1987年,幾位北京的科學家向德國發出了來自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這是中國加入互聯網大家庭的序幕。

馬雲見識到互聯網的魔力並從此成為這個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還要等到1995年。商業和市場經濟首先進入了他的世界。

這六年多的時間裡,他有過幾次跳槽的機會。其中一次是深圳的機會,薪酬每月1200塊,是他當時工資的13.3倍。另一次來自海南,海南開價3600塊一個月,當時他的工資從90塊漲到了120塊。這些機會他都心動過,也猶豫過,每次他都想到答應黃書孟的話。「最後想承諾就是承諾,不去就不去。一熬,熬了六年。」馬雲在一次演講中回憶。

但馬雲還是按捺不住跳到象牙塔之外的衝動。1994年初,他和幾個朋友合夥創辦了海博翻譯社(海博源自英文hope的音譯,馬雲將其解釋為「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當時杭州的外貿公司越來越多,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翻譯需求,同時他發現身邊許多退休老教師賦閑在家,他從中看到了機會。

1994年,海博翻譯社誕生,所有員工加起來只有5人。

在宋建躍的印象,馬雲工作之餘的很多時間都花在了海博翻譯社上,因此平時在校園裡「神龍見首不見尾」。當時海博翻譯社的發展並不順利,「生意慘淡」,後來不得不靠兼賣鮮花和禮品維持翻譯社的運營。馬雲有時還要趁周末到義烏小商品市場進貨。

馬雲「不放棄」的性格當時已經很明顯地體現了出來。好幾個合伙人看翻譯社「運營情況著實堪憂」,都中途退出了,「但馬雲一直堅持著」。海博翻譯社現在還在網站首頁放著馬雲的題字:「永不放棄!」這是馬雲一直相信的。他曾多次說過,阿里巴巴的成功靠的就是永不放棄的精神,「我們唯一做對的就是永不放棄。」

1999年創業初期,阿里巴巴全體員工合影。

除了海博翻譯社的正式創業,馬雲還有很多其他校外活動。比如在英語夜校班教課,在西湖邊組織英語角,甚至在校園裡賣冰淇淋。但這些並沒有讓馬雲在學生中的形象受損,因為他始終對學生盡職盡責,對教學「充滿熱情」。有的老師有時會因為忙自己的生意不來上課,還編一個理由。但馬雲從不會這樣。「如果馬老師某一天不能來,他一定叫張瑛來把這課給帶掉。很負責,所以我們對他就沒什麼批評。」蔣芳回憶。

在學生們的印象里,馬雲「不嚴厲」但「嚴格」。

當時馬雲和他教的學生年齡也差不了幾歲,完全沒有老師的架子。做班主任時,馬雲經常和班上的男生們「混在一起」。何旭勇就是經常和馬雲「混在一起」的男生之一。現在他有時還會夢起當年的場景。何旭勇記得,馬雲的床頭掛著一副大大的紅色拳擊手套。馬雲有時會和他一起在宿舍里打拳。

另一方面,非常親和的馬雲對學生卻有高要求。蔣芳印象深刻的是大一剛來,馬雲讓他們背新概念英語第二冊,「前面100篇全背了。」馬雲用了一個「狠毒」的方式督促他們:期中和期末考試各從中出一道20分的默寫題。「我估計全學校早讀的就是我們班了。每個人吃完早飯,在上第一節課之前,都在外面背。」蔣芳回憶。

周寧是韓敏的同班同學,馬雲的英語精讀課最高分幾乎都給他包了。他也記得一個細節,就是馬雲給分比其他班低。「那個時候滿分一百分,他只能給我88分左右。而隔壁班的老師一般都比較寬鬆,會放水,最高的能考98、99分,很多人95、96。」周寧回憶。

1990年代初的大學校園更符合人們通常對大學的印象。那是一個更接近象牙塔的世界——如果僅僅從信息閉塞、娛樂方式單一的角度看的話。李戈現在還留著當年在杭州百貨大樓買收音機的發票,他買的是一台當時最高檔的多波段收音機,花了130多塊。收音機、報紙和圖書館是他們了解外部世界的有限渠道。

在這樣一個環境里,馬雲的英語課就顯得尤其有吸引力。蔣芳回憶,課上從馬雲那裡聽到的異國文化和各種新鮮事,讓她感到未來「充滿了可能性」、「充滿了希望」。「我們對世界還有巨大的不了解,他講這些內容很契合我們。他能讓你去想像一種打開了的自由的生活。」蔣芳說。

一生深刻的的烙印

馬雲自己也直接受益於外部世界的接觸。他人生中至少有過兩次對他來說極其重要的特殊經歷。

第一次是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的29天。1980年,他在西湖邊結識了到杭州旅行的退休電氣工程師肯·莫利和他的家人,並結下了長期而深厚的友誼。五年後的大一暑假,他到莫利的家鄉玩了一個月。他後來回憶這次澳洲之行對他的深刻影響:「你在書本上學到的、你的父母告訴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當我回到大陸的時候,我完全是另外一個人。沒有那29天我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

1980年,16歲的馬雲在杭州西湖畔偶遇來華旅遊的大衛·莫利,並與莫利一家結下延續至今的友誼。

第二次就是人們已經熟知的「觸網」經歷。1994年底,馬雲第一次從一位美國同事口中聽說了「互聯網」這個詞。第二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美國出差,但意外陷入了一個騙局。逃脫之後,他經美國同事介紹去了他女婿的網路公司。他小心翼翼地在公司的電腦上搜索「beer」、「China」,但互聯網世界幾乎完全沒有關於中國的數據。

他從這個令人失望的結果中看到了巨大的機遇。馬雲助理陳偉與馬雲相識多年,他在《這就是馬雲》一書中回憶,馬雲從美國回來之後,「每天都張牙舞爪地講得很興奮」,「講完了互聯網之後,又講他的創業計劃……」

從美國回來不久,馬雲辭職了。這是他在杭電的第七個年頭。後來周寧有一天在電台里聽到了馬雲在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到聽眾連線環節,他跑下宿舍樓,在公用電話亭里給節目組打了電話。他問馬云:「大家都認為你是一個挺好的老師,你為什麼要離開學校呢?」

1995年,馬雲從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辭職。

周寧記得馬雲在電波里回答的大意是——雖然他也很喜歡做老師,但是他想做更有意思的事情。回過頭看,這些年過去了,馬雲在做了「更有意思的事情」並取得巨大成功之後,他也許反而離老師的角色更近了。

馬雲反覆講起教師經歷對他的塑造和影響。在杭州師範大學110周年校慶演講上,馬雲這樣說起教師經歷對他的意義:「做老師的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讓你的學生比你更強、比你更好。……沒有哪個老師希望自己的學生破產,沒有一個老師希望自己的學生出事。……CEO如果不能像老師一樣用成就他人的思想來做,……不是去幫助員工成功,不是去幫助客戶成功,不是去幫助合作夥伴成功,我相信這家公司就很難成功。」

2000年3月28日,馬雲來杭電宣傳阿里巴巴。

除了在公司里做「首席教育官」,他也一直關注著教育。他的微博名是「鄉村教師代言人-馬雲」。2015年9月,馬雲公益基金會首次發起「馬雲鄉村教師獎」,這一獎項的目的之一是「加深社會對鄉村教師的理解,激發社會對鄉村教育的更大關注,帶動更多的社會人士,投身鄉村教育、發展鄉村教育。」

馬雲也一直沒有停止關於教育的思考,而且他多年的創業經歷也許也反過來影響了他對教育的理解。

他在多個場合說起教師的重要性。在他看來,老師「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人」,「一旦老師走進課堂,面對四五十個學生,他們的生命和未來掌握在您的手裡。」2016年他在與首屆「馬雲鄉村教師獎」獲得者交流的時候又一次談起他對教師角色的理解。他說,老師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是喚醒孩子身上的智慧,他們要能「發現孩子身上優秀的品質」——這個「優秀的品質」可能之前沒有任何人發現,包括孩子自己。

這次杭州師範大學校慶現場,馬雲又花了超過一半的時間談起他對未來教育的理解和期冀。他說:「我們今天要考慮的是真正要孩子完整而幸福,而不僅僅是會學習的機器。」他還從資源角度談到了流水線教育的問題,「今天兩千萬的新生兒童,他們每個人素質不一樣,有會學習的,有不會學習的,有運動好的,有藝術好的」,如果我們將他們放到統一的流水線上,這「對我國資源是巨大的浪費。」

23年前,當馬雲離開校園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已經被這份職業改變了——正如黃書孟當時在校門口說的那樣。但他在回答學生周寧的時候,也許不會想到,接下來在「更有意思的事情」中,他還將一直繼續做著「馬老師」。「馬老師」也許將成為他一生深刻的的烙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網商 的精彩文章:

探店盒小馬:大潤發與盒馬打造了一個怎樣的新物種?
揭秘優酷世界盃直播間:這裡有一群「全職看球」的人

TAG:天下網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