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的德福一致

中國人的德福一致

中國人為啥和孩子過不去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足見中國人對血脈延續的重視。事實也是,中國人的幸福總繞不開子孫,新人「早生貴子」,老人「兒孫繞膝」。福分屬於「全乎人」,沒兒沒女的只能幹瞪眼。老輩人不興「丁克」那一套的,斷子絕孫,人活著還有什麼勁兒。

除「多子多福」之外,中國人的兒女情結,還有另一種形式,「望子成龍」。這些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多子多福的心漸漸淡了,重男輕女的心也跟著淡了,可望子(女)成龍的心卻像陳年的酒,歷久彌香。比經濟轉型提前一步,中國人率先在生兒育女的問題上實現了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前幾年,中國虎媽聲震海外,老外怎麼也搞不明白,中國人怎麼了,幹嘛非跟孩子過不去。

不光老外,大多數中國人自己也未必說的清。在其中的緣由光靠一句「養兒防老」是解釋不通的。追根溯源,它的背後藏著一個大家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德福一致」。

德福一致否?

所謂「德福一致」,就是每個人都能得到與他的德行相一致的幸福,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善惡有報,毫釐不爽,人人希望如此,但果真如此嗎?

這個話題可謂見仁見智。詩人北島就持反對意見,他有一句有名的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在他看來,壞人沒有道德負累,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每每能化卑鄙為優勢。民國時期的李宗吾寫過一本《厚黑學》,嘲諷很多「成功者」的「成功學」為「面厚心黑」,說的也是這個意思。不管怎麼樣,生活中壞人得利、好人吃虧的事很平常,這種情況在哲學上叫做「德福矛盾」。

「德福矛盾」必須解決,既是道德的需要,也是情感的需要。「天地之間有桿秤」,這桿秤真有許多不公平的地方,善良、勤勞、老實的人,也可能是孤苦、貧弱、被踐踏、被殘害的人,「哀號宛轉無可告」,甚至「湮沒無聞,含恨以去」。多數時候,我們都無可奈何,只有無涯的悲痛。

宗教能讓德福一致么

在西方,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支柱,對「德福矛盾」釀成的悲劇,當然不能坐視不管。無論是基督教的末世審判、天堂地獄,還是印度佛教的三界、五趣、六道輪迴等等果報,異曲而同工,都為了這一目的。

康德說:「宗教是為道德服務的,而不是相反。」但在現實中,兩者常常是顛倒的,他們的道德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以有別的神」。宗教的「德福一致」本質是「尊主旨者得進天國」,道德反倒放在了其次。

細想一下,宗教的「德福一致」需要兩個前提,缺一不可,靈魂不死和上帝(神佛)存在。可是,靈魂和上帝,不過是兩個令人生疑的「懸設」,經不起認真的推敲,宗教的「德福一致」難免有沙上建塔的嫌疑,可愛卻不可信。

中國人的智慧

中國人最富理性精神,對宗教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即便真有天堂地獄,也覺得不如「現世現報」來得爽利。因此,中國式的「德福一致」採用了一套世俗化的解決辦法——「蔭及子孫」。

中國人的果報不是天堂地獄,而是子孫,「莫道眼前無報應,分明折在子孫邊。」

「蔭及子孫」,不需要冥冥中的鬼神之助,道德就足夠了。中國人的邏輯是:「有德」者一定「有鄰」(德不孤,必有鄰),一定「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縱使有德者不能有福,他的德行也不會白費,而是作為一筆遺產,由子孫繼承,等到「天時、地利、人和」,各種機緣匯合,就會變成子孫的福報。

幸福不需要神賜,道德本身就具有戰勝一切的力量,中國人從根兒上是相信「德福一致」的,只是「德福一致」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通常需要幾代人的付出和積累。

望子成龍

中國式「德福一致」中的「德」才是真正的德,「福」才是真正的福。中國人首先肯定自己的道德責任,也主張自己獲得幸福的權利。中國人不厭世,不消極,因為兒孫是他們在世上的鹽和光,力量的源泉和靈魂的歸宿,不管生活怎樣如一潭污泥濁水,也不管自己怎樣卑微如草芥、如螻蟻,為自己的理想,為子孫的幸福,生死以之,性命付之。

中國式「德福一致」塑造了中國人特有的家庭觀念——重視家風的傳承。做長輩的,要做「燕翼貽謀」的裕後之祖;做晚輩的,要做「克繩祖武」的象賢之孫。家族的理想就像一隻美麗的火炬,要讓它在自己手中燃燒的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只有中國人才能匯聚幾代人的力量,以愚公移山的堅忍性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犧牲精神,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明白中國人為什麼望子成龍了吧,子女的幸福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事兒,還關係到列祖列宗的道德水準,如果生出個混世魔王來,那不是把自己連帶祖宗的臉都丟光了嗎。

關於「德福矛盾」您有啥看法呢?請在留言欄討論。

編輯:高雲芹/周離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之習之說之 的精彩文章:

TAG:學之習之說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