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阿飛正傳》:王家衛所有套路都藏在這部電影里

《阿飛正傳》:王家衛所有套路都藏在這部電影里

我是於念慈

這是我在「影院指北針」推薦的第一部電影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的偶像王家衛

6月25日,《阿飛正傳》將登陸國內院線重映,消息一經公布就引起一陣騷動。

畢竟,能在大銀幕上欣賞王家衛的電影機會實在難得。

導演/編劇: 王家衛

主演: 張國榮 / 張曼玉 / 劉嘉玲 / 劉德華 / 張學友

類型:劇情/愛情/犯罪

語言:粵語

片長:94分鐘

如果你和我一樣沉迷於王家衛的影像世界,那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如果只是路人觀眾也沒關係,因為這部電影每一幀都是孤品,看到就是賺到。

事實上,無論對於觀眾還是王家衛來說,《阿飛正傳》都是絕無僅有的存在。

1988年王家衛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誕生,三年後他的第二部作品《阿飛正傳》獲得無與倫比的成功,成為華語電影巔峰之作。

通過這部電影,王家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學風格,你會發現他日後所有電影都能找到「阿飛」的影子。

看點1:一部改變了很多人的電影

這部電影改變了很多人——

王家衛在拍完《阿飛正傳》之後就開了澤東電影公司。

演完阿飛,張國榮第一次真正發現自己,對於表演有了新的追求。

梁朝偉的最後三分鐘表演,被劉嘉玲稱讚為他從影幾十年來的最佳表演。

而對於杜可風來說,《阿飛正傳》是他事業第二階段,拍到一半時他突然開竅了。

也是從本片開始,王家衛被打上「不靠譜導演」標籤:只顧藝術,不顧老闆死活。

但王家衛卻說,「電影可大可小,但一定要精緻」。

所謂「精緻」也是小慈想在這篇文章里重點展開的內容。對於觀眾來說,精緻就等同於觀賞價值。

很多人認為進電影院看電影就應該看爆米花電影,文藝片或者藝術片完全看不進去,但小慈要說,越是文藝片越要去電影院看。

因為比起爆米花電影,文藝片贏在了細節,這些細節可以包含各個層面,比如表演、攝影以及配樂等。

而大銀幕會無限放大細節,它有一種魅力就是「強迫」觀眾與電影產生互動,在反覆互動中揣摩角色心境,甚至是思考景深鏡頭中道具與人物之間有哪些關聯。

看點2:欲說還休的鏡頭設計

與其他習慣運用單鏡頭的導演不同,比如侯孝賢強調寫實,而王家衛則強調寫意。

王家衛更善於表現那些虛無縹緲的感覺,一呼一吸都制約著人物的情感。

帶著對以上細節的觀察去重看《阿飛正傳》,相信你會有更多收穫。

在王家衛早期電影中,主角永遠不是鮮活的人物,而是一座城市,這些城市都很性感。

所以,在王家衛的電影里漂泊並無頹廢之感,而是代表著一種性感與風情。

人物在他電影中就是一個符號,他們關係錯綜複雜、曖昧不明,這讓影像有了一種致命吸引力。

吸引力其實源自一種距離感:為什麼阿飛一次次拋棄女人?為什麼親生母親不肯見阿飛?王家衛從未做出正面解答,他選擇拒絕回答。

因為害怕被拒絕,先要學會拒絕別人。

為了配合主題,王家衛在形式上設計了一系列欲說還休的鏡頭,這些鏡頭的排列組合非常值得反覆玩味。

比如開場第一個鏡頭就是阿飛的背影。

而這個背影在94分鐘的電影里出現了無數次,每一次感覺都不一樣,但每一次都讓人絕望。

越是背對觀眾,越讓人慾罷不能。王家衛運用這種「簡單粗暴」的角色走位,在觀眾心中留下一個個疑團。

在《花樣年華》中,他延續了這種美學手法,在單鏡頭裡設計人物的背影鏡頭。

從運動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定格鏡頭,讓人想起《四百擊》片尾那一幕。

只不過,一個是背對觀眾,另一個是直面觀眾,但鏡頭穿透力同樣強大。

所謂「時間凝固,空間無限」正是這個定格鏡頭的喻意所在。

特呂弗名作《四百擊》結尾劇照

看點3:精妙的人物互動

除了「背影殺手」,王家衛電影中的人物互動也非常精妙。

他們總是背對站著或相顧無言,演員的站位甚至有些扭曲。

「那是一種難堪的相對,她總是羞低著頭,不敢接近對方」。

《阿飛正傳》里阿飛和蘇麗珍相遇時,王家衛就故意設計了兩個人交錯對話的鏡頭。

你永遠不知道對面那個人的內心活動。

就算兩個人已發生肉體之歡,依然無法直視對方。

這種鏡頭調度在王家衛其他作品中也層出不窮。

《阿飛正傳》里還有一場戲發生在午夜前最後一分鐘,超仔與蘇麗珍扭動著身體,左顧右盼,像兩個在針尖上跳舞的演員。

忽然之間,凌晨時鐘敲響,背景音打破了此刻的寧靜,同時,物理時間與人物心中的矛盾時間(一分鐘朋友)形成呼應。

這是王家衛賦予單鏡頭的特殊魅力。

GIF

超仔壓低的帽檐遮住了他的表情,角色隱藏於黑暗角落裡,這種影像效果加強了人物內心的不安定情緒。

我將其稱為「暗角區域」,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在《阿飛正傳》中出現了大量類似鏡頭。當然,這些鏡頭只有在大銀幕觀看電影時才會直觀感受到它的力量。

除了兩個人的對手戲會故意進行疏離,就連三個人同時出現的畫面也被刻意製造出若即若離的效果。

GIF

有人說,每次阿飛照鏡子時都彷彿看到了自己。

Maria Bona

 聲光回憶

Xavier Cugat 

00:00/02:13

GIF

阿飛喜歡追求虛無的快感,所以支撐他活下去的是那位存在於幻想中的生母。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是這樣,活在幻想中。

而觀看王家衛的電影,觀眾能感受到的快感也存在於幻想中,性愛不一定要翻雲覆雨,事後一句拒絕就足以讓人刻骨銘心。

因為最好的故事設計是源於想像,導演要給觀眾留好想像空間,這個尺度把控才是最考驗實力的標尺。

其實,《阿飛正傳》豈止藏著王家衛的套路,包括人物的性格命運也都有交代。

就像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是貫穿《花樣年華》與《2046》的靈魂人物。

除了上文提到的單鏡頭變化以及角色站位,《阿飛正傳》中的景深鏡頭處理,MTV式剪接,變焦鏡頭處理都影響了王家衛後來的所有作品。

但最重要的是電影的格調已經確立,色調、旁白、甚至是空氣中都散發著潮濕的氣息,這種氛圍統一非常難得。

獨特的美學基調,融合王家衛苛刻的細節處理,促成了一部部佳作的誕生。

澤東重視美術設計,夏永康為《春光乍泄》設計了100款海報,最終只確定了天台擁抱那一張。

《春光乍泄》「試版」海報,圖片出自《花樣的年華·澤東廿五》

王家衛親力親為,每張劇照,每項宣傳品設計,甚至原聲唱片封套上的每個字,他都仔細過目。

看點4:主題悲觀,但你總能被治癒

對於觀眾來說,王家衛電影的魅力不勝枚舉,但對於我個人來說,每次看王家衛的電影我都會被治癒。

在他的電影中,每個人都會逃離一個地方,結局又都會選擇歸來。

《阿飛正傳》去了菲律賓,《花樣年華》去了吳哥窟,但在《春光乍泄》里張震最後選擇回到台灣。

我們一生都在企圖逃跑,遠離當下的生活,但最終依然會回到現實世界,這就是生活的本真。

寫到最後,很想引用張愛玲在《餘韻》中那句話來形容王家衛的電影:細節引人入勝,而主題永遠悲觀。

至於這細節多麼引人入勝,有待你去大銀幕慢慢尋找。

於念慈,90後,影評人

曾為《看電影》《環球銀幕》等電影雜誌撰稿,

著有豆瓣專欄《看電影 學構圖》

以電影美學為基礎,

以電影構圖為文本,

深入解析電影鏡頭語言的魅力。

看完今天的推送,如果有什麼想和於念慈交流,快給她留言提問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電影星球 的精彩文章:

災難降臨,這部電影才是最好的生存指南

TAG:大象電影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