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阿片危機」暴露社會痼疾

美國「阿片危機」暴露社會痼疾

阿片類藥物是從阿片(罌粟)中提取的生物鹼及衍生物,能緩解疼痛,但長期服用可上癮。在美國,阿片類藥物上癮和濫用已演變成「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甚至有媒體稱其為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毒品流行」。小小藥片為何引發如此大的危機?背後暴露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本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悲劇頻生——讓全社會不堪重負

28歲的羅伯特·科爾供職於阿肯色州布拉德福德健康服務中心,這是一家專門為阿片類藥物成癮者提供康復治療的機構。羅伯特·科爾就曾是一位癮君子。

「在17歲時,我第一次接觸阿片類藥物,學名叫氫可酮,這種藥物在美國年輕人中非常流行,它甚至被叫做『清醒茶』。」 羅伯特·科爾幼時母親去世,因情緒低落開始服用藥物。生活的不如意在服藥之後似乎都消失了。而得到藥物也易如反掌,只要對醫生說自己身上有傷痛,醫生就會開出一個月的劑量。

從氫可酮開始,羅伯特·科爾陷入阿片類藥物不可自拔,開始嘗試毒性更強的氧可酮、鹽酸羥可待酮等。「整個人身體極度虛弱,精神也萎靡不振。我開始封閉自己,也不敢出遠門,因為一旦離家超過兩個小時,我就會渾身不舒服,必須服用藥物。」

阿片成癮帶給羅伯特·科爾的不僅僅是身心上的痛苦,更讓其背離社會。大學最後一年,科爾每天服用阿片類藥物的開銷已經達到了200美元,遠遠超出承受範圍。「我開始偷竊朋友、室友的物品,把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拿去換錢。大學畢業後,我繼續過著這種頹廢至極的生活。」直到上癮的第六年,羅伯特·科爾才在父親幫助下進入一所戒毒中心,經過兩年努力成功戒毒。

印第安納州居民貝基·薩維奇是兩個男孩的母親。2015年6月14日,她的兩個兒子參加高中畢業派對,因過量使用氫可酮和酒精而喪命。一次嘗試,奪去了兩個花季少年的生命。此後,薩維奇現身說法,向社會介紹阿片類藥物的危害,「大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理自家的葯櫃,小小的藥片有時會帶走一條生命」。

服用阿片類藥物對醫生來說只是一張處方,但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一場悲劇,對整個社會更是難以承受的代價。

美國社會對濫用處方葯的青少年有一種說法,叫「嗑藥一代」。據美國傳統基金會估計,美國約3400萬17至24歲的年輕人中,2400萬人不符合入伍條件。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坦承,近3/4的年輕人達不到參軍的最低標準,主要是因為藥物濫用和肥胖等因素。

美聯儲前主席珍妮特·耶倫將「阿片危機」與美國人勞動參與率降低聯繫在一起。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艾倫·克魯格認為勞動力下降的所有原因中「阿片危機」佔了1/4。

阿片肆虐——導致最嚴重公共衛生危機

本報記者近日到美國南部阿肯色州採訪。這是全美阿片類藥物處方量位居第二的州,阿肯色州禁毒署署長科克·萊恩說,該州居民每人年均服用80粒阿片類藥物。2016年該州售出超過2.35億粒阿片類藥品。在過去18年里,阿片類藥物銷量翻了四番,同時這個人口不足300萬的州因阿片類藥物而死亡的案例增加了約300%。2016年因過量服用阿片類藥物導致的死亡案例至少400起。

把目光投向全美,情況更加觸目驚心。30年來,美國過量服用阿片類藥物致死人數達35萬。過量服用藥物成為50歲以下美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過量服用阿片類藥物佔了66%。官方調查數據顯示,約260萬美國人依賴或沉迷於阿片類藥物。一些專家認為,實際人數可能超過500萬。

阿肯色州市政聯盟執行主任唐·齊默曼和縣政聯盟執行主任克里斯·韋利尼斯都表示,阿片類藥物的濫用給社會治理帶來巨大壓力,市縣監獄爆滿,所謂的海洛因嬰兒(即母親是阿片類藥物成癮者,嬰兒一出生即具有相關癥狀)自2000年以來增加了10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說,美國40%的12年級學生、28%的10年級學生和12.9%的8年級學生曾在過去一年裡使用過某種違禁藥物。

克里斯·韋利尼斯說,年輕人服藥成癮後,醫院的阿片類藥物已經無法滿足他們。這時候他們就會到黑市上去買,當經濟上無法承受時,他們就會實施犯罪,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社會頑疾——存在巨大利益鏈條

阿片類藥物是癌症患者和其他重症患者遭受極度痛苦時為緩解疼痛採用的手段,本應當被嚴格限制使用,如今在美國卻唾手可得。「顯然,這其中存在著巨大的利益鏈。」 阿肯色州律師科林·傑根森說。

之前,美國人常用的止痛藥為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特點是不具有成癮性,但藥效較弱。美國一家製藥公司看到了這一商機,把目標鎖定在羥考酮,一種在化學結構上接近海洛因的半合成阿片類藥物,同時還開發出了對羥考酮的緩釋技術(使得藥效在體內緩慢釋放,最長藥效可達12小時),為這個阿片類藥物起了一個全新的商品名——奧施康定。

有報道稱,為取得奧施康定的批准文號,該公司對美國聯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展開強大公關攻勢。相關內幕不得而知,但FDA在奧施康定的批准上的確是一路綠燈。1995年,奧施康定獲得許可證。據披露,FDA內部力挺奧施康定的職員科斯蒂·萊特3年後離開FDA,加盟奧施康定的生產商,第一年年薪就高達37.9萬美元。

為推廣奧施康定,生產商將營銷對象擴大到了所有醫生。其醫藥代表隊伍從1996年的318人增至2000年的671人,最高時曾超過1000人。他們帶著印有產品商標的各種小禮品和宣傳光碟,穿梭於各大醫院和診所,向醫生們介紹這個「突破性新葯」。大批醫生受邀來到亞利桑那、佛羅里達和加利福尼亞等地的豪華度假山莊參加培訓,吃住全包,其中還包括享受晚宴、溫泉浴、打高爾夫球等待遇。許多人在接受培訓之後被聘為「專業講師」,在全美各地推廣奧施康定,每做一次講座可拿到500到3000美元不等的酬金。

與此同時,阿片類藥物在美國處方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因服藥造成的死亡案例也不斷增多。不少人指責奧施康定的生產商明知阿片類藥物成癮和過量服用危險,卻刻意隱瞞。經過4年調查,聯邦檢察官要求聯邦司法部以「涉嫌欺詐」的重罪起訴該公司3名高管。時任司法部刑事司司長費希爾明確表示,他們不支持起訴,希望通過辯訴交易尋求和解。

2007年,和解協議達成,公司3名高管接受了涉嫌不當營銷的較輕罪名,並繳納了6.345億美元罰款。罰款數目雖然不小,但該企業一年的營收即超過30億美元。參與該案的聯邦檢察官布朗利表示,除了和解他們別無選擇,因為案件陷入了該公司「無限社會資源的持續干擾當中」。

美國司法部參與該案的數位官員反思後認為:和解協議是一個錯誤,失去了扭轉阿片類藥物蔓延的一個機會。

應對無力——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

今年3月下旬,阿肯色州市政聯盟和縣政聯盟代表全州215個城市和75個縣將普渡製藥、遠藤製葯和強生公司等52家阿片類藥物製造商及其他13家分銷商告上法庭,指控這些製造商涉嫌虛假宣傳並要求其為服用阿片類藥物導致的死亡和公共衛生開支負責。

阿片類藥物生產企業態度強硬,認為自己在推廣阿片類藥物方面的行為是合適和負責任的。藥物說明書中也提供了有關風險信息。

美國聯邦政府日前提出了應對阿片類藥物成癮危機新計劃,主要措施包括切斷非法阿片類藥物供應,針對某些阿片類藥物的濫用引入強制性最低刑罰,擴大葯癮治療和康復計劃的覆蓋面,對某些販毒分子處以死刑等,目標是未來3年內將阿片類藥物處方減少1/3。

然而,政府的相關提議一出台,就遭到抵制和質疑。葯企發動強大攻勢,指責有關死刑的提議違憲。美國緝毒局相關官員表示,治理「阿片危機」是在解決一個無需解決的問題。有媒體報道稱,藥店、製藥商、監管者、立法者在導致阿片葯非法使用方面作用一致,甚至屬於「共謀」。

有專家指出,聯邦政府近期至少需要撥出450億美元,才能在治理「阿片危機」方面有所作為。但這筆資金目前毫無著落。相比之下,2018財年美國軍費漲了540億美元。有專家稱,聯邦政府與國會如果真要解決這一問題,是拿得出這筆錢的。但問題不是缺錢,而是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

機制弊端——危機折射體制失靈

「如果我今天再寫《西方的衰落》這本書,我會專門加上阿片藥物危機這一章節,就講美國公共健康危機。」 《西方的衰落》作者、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尼爾·弗格森認為,「阿片危機」並非完全是製造商的責任,更多的是美國醫保體系的問題。「整個醫保體系嚴重失序和破碎,亟須進行改革。」弗格森說,奧巴馬政府對醫保體系進行了改革,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只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這一保險體系,而這一體系本身存在缺陷。「如果要重新設計美國醫保體系,必須另起爐灶。在目前政治體制下,我還看不到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公布的數據,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在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出現下降。比如男性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降到76.1歲,這在發達國家中屬於罕見現象。重要原因在於「嗑藥一代」拉低了指數。有社會學家指出,美國青少年中有不少沉湎於電子遊戲、虛擬世界,缺乏上進心,對於大麻、上癮葯的抵制能力日益弱化。

此外,美國過去數十年陷入多場戰爭,傷殘退役軍人數量眾多,他們遭受著長期慢性疼痛的折磨,導致阿片類藥物相關死亡人數的比例過高。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委託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退役軍人死於阿片類藥物過量的幾率是普通人口的兩倍。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安格斯·迪頓等學者指出,「阿片危機」的根源在於美國經濟體制未能讓藍領階層適應全球化進程與自動化浪潮,它與40年來中產階級薪水停滯、藍領階層的萎縮、勞動參與率降低等密切相關,更多反映的是社會體制失靈。「過去40年的歷史證明,要想改變這些現狀難上加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蹲著吃飯也易誘發食管癌
輸了!80歲老奶奶搭訕老外狂飆英語,口語「6」到飛起驚呆網友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