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儀式感,才是人生最好的興奮劑

儀式感,才是人生最好的興奮劑

民國才女林徽因,每次在夜間作詩前都要做足儀式感。

沐浴焚香,一盞茶,一把琴,一本線裝書。

那首著名的《人間四月天》,大概也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的吧。

電影《蒂凡尼的早餐》,奧黛麗·赫本將早餐吃出了儀式感。

每當她感到心緒不寧時,就會專程乘車來到蒂凡尼珠寶店門口。

穿上美麗的小黑裙,一邊吃著手中的麵包,一邊目不轉睛地欣賞著蒂凡尼珠寶,隨之感到心安。

法國童話《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1

去年年末,和朋友在影院看了一場電影《前任3:再見前任》。

故事說的是,男主孟雲和女主林佳因為一件小事爭吵,最後冷戰鬧到了分手的地步。

兩個人都以為對方會挽留,結果誰都沒有說出口,最後漸行漸遠。

全片最戳淚點的情節,在接近結尾的地方,孟云為了放下這段感情,裝扮成至尊寶站在街上大喊,最後被保安拖走。

林佳為了體面的結束,吃了一箱芒果,導致過敏。

這是他們的分手儀式,或許顯得有些極端,但卻是一個契機,讓自己勇敢放手。

記得很多年前,堂姐出嫁的那天。

一向嚴肅的伯父在台上致辭,他甚至連普通話都說的不標準,但依舊笨拙地念完那張稿,每一字每一句都念得很認真。

台下的賓客,剛開始都是笑嘻嘻地在起鬨,後來全都沉默了。

因為他們聽懂了,那個由父親一字一句親手寫下,再一字一句親口念出的過程,叫做:託付。

後來堂姐聊天時跟我說,她這一生活到現在,第一次聽到她內斂的父親,在眾人面前毫無形象地哽咽著,高調讚揚自己的女兒。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人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因為人生在世,總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一些轉變,每一次轉變,都需要一些儀式來提醒自己。

儀式彷彿一道門,這道門,把我們的人生劃成兩段,前一段屬於過去,後一段屬於未來。

同時它也在告訴我們,你正脫離過去,邁向未來。

2

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儀式感嗎?

我一同事,為了參加孩子的大學畢業典禮,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辭辛苦,從北京飛到廣州。

周圍人都勸她:「畢業典禮只是走個流程,用不著這麼大費周章。」

同事笑著說:「我只是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

畢業典禮雖然只是個形式,但卻是孩子和學校生活的最後的告別,我過去,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也希望孩子能重視自己的畢業,正式告別過去,有個全新的開始。」

對孩子而言,有這樣一位媽媽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我們身邊有一些父母,十分講究實際:

「小孩子過什麼生日!」「奇奇怪怪的節日,瞎湊什麼熱鬧!」「上個學而已,衣服鞋子隨便穿吧!」

可能對於父母而言,做不做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枯燥的生活中,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會給孩子足夠的親近感與信任感,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和樂趣。

有心理專家認為: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

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3

我們好像都是在為了生存而活著,總覺得還沒有賺夠可以讓我們「詩意人生」的錢。

可後來才發現,一個人有沒有把自己的生活活成「詩」與錢有關,但不是完全由錢來決定。

有的時候坐下來好好的喝杯茶看本書,在煙花三月走出門好好看看風景。

亦或者每天給自己好好做一頓早餐,拉開窗帘時對著自己說一句「早安」,這些都是一種「儀式」。

生活說到底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個人都一樣。可是為什麼每個人活出來的樣子都不一樣呢?

那是因為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方式不同,你可以把它搞得一團亂麻,也可以從中摸索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淺談瓊瑤與亦舒
「不懂足球」高曉松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