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北京的城市地標

老北京的城市地標

牌樓又叫牌坊,是一種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築。

據統計,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樓300餘座,現存明清時期的牌樓尚有65座,其中有琉璃磚牌樓6座、木牌樓42座、石牌樓17座,數量以木牌樓為最。

對於牌樓的起源,現行的觀點主要有兩種:

一為欞星門說,認為牌樓最初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欞星原作靈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築郊台外垣,設置靈星門。此說認為牌樓起源於漢,成熟於唐、宋,至明、清到極致,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此類牌樓被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多建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後世的壇廟陵寢,建的大都是欞星門式的牌樓。

攝於30年代的天壇欞星門

二為衡門說,認為牌樓的原始雛形為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構成的「衡門」。關於「衡門」,目前所見的最早記載是《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古代的城市布局發展從「里坊制」到「坊巷制」,各個「居民區」都有一個街門——衡門。此後圍牆逐漸被撤掉,衡門獨立存在,演變成為一種象徵性的門。到了宋代,基本上每個街坊都有牌樓,隨後橋頭牌樓也出現了。元代北京分為四十六坊,皆有坊門。到了明、清,牌樓的建築形式被繼承下來。

正陽橋牌樓·唯一五開間

北京最為寬大的木牌樓當數正陽橋牌樓。它是京城街面上獨一無二的五開間木結構牌樓,在中軸線的顯要位置,被稱為「五牌樓」。

1865年,正陽橋(三頭橋)五牌樓老照片

1955年,原正陽橋五牌樓被拆除。1996年,在原址偏南重建,中間三柱呈垂花樣式懸空,五間跨度也小於原五牌樓,匾額由「正陽橋」改為「前門大街」,成為了「街牌樓」。2006年「前門大街歷史風貌修復」工程,拆除了這座「街牌樓」,於原址復建了民國樣式的「正陽橋」五牌樓。

復建的正陽橋五牌樓

東西四牌樓·一路口四座

舊時京城的著名大街都建有跨街木牌樓。

東單牌樓原稱「就日坊」,後更名「景星坊」。西單牌樓原稱「瞻雲坊」,後改「慶雲坊」,都是四柱三間樓衝天式帶戧桿的木牌樓。

現在東四和西四的十字路口原各有四座牌樓,立於十字路口四個方位,稱之為「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四的四座牌樓分別是「思誠坊」「保大坊」「明照坊」和「仁壽坊」。西四的四座牌樓分別稱做「積慶坊」「金城坊」「安富坊」和「明雲坊」。

建國後,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陸續被拆除。

西四地鐵站旁復建的牌樓

國子監牌樓·唯一街市牌樓

除了東四、西四牌樓外,孔廟與國子監所在的成賢街上也有四座牌樓,它們一字排開,均為形式為獨特的「一間二柱三樓垂花柱出頭懸山頂」樣式。

國子監街牌樓

在入街的東西街口各有一座牌樓,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該牌樓兩側路北均有石碑,用滿漢文鐫刻「文武官員到此下馬」。四座牌樓將大街分作三段空間,造成層層疊疊的透視效果。它們是老北京存世的唯一一組街市牌樓,至為珍貴。

雍和宮牌樓·楠木樑柱被掠

雍和宮大門前有一組三牌樓組合,立於東、西、北三面,與南面影壁共同構成寺前宏敞的廣場空間。

1937年8月間,日本侵略者把這三座牌樓的楠木樑柱全部拆下,偷運至日本,用水泥樑柱支撐牌樓,現在牌樓的華板、雀替及斗拱等仍為原結構,依舊美輪美奐。

攝於1900年左右雍和宮南門牌樓

牌樓是一種裝飾符號和語言模式,蘊涵著獨特的文化精神,如同古老城市上的一件件華美首飾,與城門、城牆相互映襯,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北京城。

參考資料來源:

《北京志·文物志》

《探秘北京的牌樓 窺京城歷史讀背後的故事》

《京城牌樓—老北京獨特景觀》等

編審:袁 琳

核審: 章亦民 黃一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市方誌館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市方誌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