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民間老行當,遂川人還記得幾個?

這些民間老行當,遂川人還記得幾個?

做燈籠

客家人每逢過年、添丁、迎燈、祭祖......都少不了形式多樣、別緻新穎的傳統手繪燈籠。這些都來自做燈籠人的製作技藝。

代寫書信

過去可沒有九年義務教育,在漫長的年代裡,文盲率一直非常高。一個村裡往往沒幾個識字的人,更別提寫出完整通順的信件或合乎格式規範的文書,寫書信、讀書信就成了一份職業。

其實直到幾十年前郵局門口還有這樣的從業者,擺一張桌子替人代筆。

古時,還有人專門負責幫人寫法律文書,那可是個考驗責任感、人品的職業。還記得胡歌演的寧采臣嗎,他就是個「巡城馬」,不僅送信也幫人寫信、讀信。

流水席總管

農村紅白喜事,要擺流水席,通常短則兩三天,長則六七天。

宴請鄉鄰親友都得自己在家辦,做飯要請大廚、端菜打掃要請人幫忙。如果沒有一個人總覽全局,那就會亂得一塌糊塗。而流水席的總管呢,就是總覽全局的人物。

有個鄉鎮領導曾說,以前選村幹部,選上來一些大款、無賴,不操心不辦事,弄得一塌糊塗,還不如找經常做流水席主管的老男人。

這些人有一定的指揮能力,也有一定的威望,為人熱心,往往能把事兒辦好……所以嘛,有很多流水席總管,往往都是村幹部。

現在,酒店慢慢取代傳統流水席,雖然也會象徵性找個主管,但真的就是象徵性的了。

磨剪刀

「磨剪刀嘞,戧菜刀……」這樣鏗鏘抑揚的吆喝聲,在客家農村地區不知吆喝了多少年。那拖著長音的調調卻印在每個客家人的腦海里。

在實際生活中,扛著長凳四處奔走的磨刀人始終是一個邊緣化的形象,他們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堅守著怎樣的手藝?

修鋼筆

沒有一支鋼筆,便算不上一個學生。沒有一支好的鋼筆,便如沒有好武器的士兵。它不僅關係到你的學習,有時候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徵。

可中性筆的出現,讓這種需要經常吸墨水的鋼筆漸漸被人遺忘。

修鞋

嘴裡噙一兩枚小鞋釘,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得響,時不時還跟身邊的人開個小玩笑,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狀態。

只是,在這個人人追求新潮的時代,修鞋,是不是正在變成一個日漸陌生的動詞?

彈棉花

以前的棉被子都是根據自己要求讓棉花匠根據重量定製的。

棉被都是棉花匠通過棉花榔頭敲擊弦把棉花彈松,鋪平、經線才能做成的,保證不含化纖,不含黑心棉。

小時候見到的彈棉花的人很多,他們的經營方式一般是彈一家等下一家。因為彈一床棉絮耗時頗長。彈的過程中,那節奏分明的聲音早已穿牆入戶,聲播百家了。

畫糖人

先不講作為零食衛不衛生,起碼每件產品都是工藝品啊,這手藝應該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下來吧!

以前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天天校門口都能看見畫糖人。如今市場還是有的,就是這手藝會的人越來越少了。

打鐵

農民都上樓了,火鉗、鐮刀、鋤頭、釘耙、斧頭都不用了,有也都是工業化批量生產。

從前街頭經常聽到這樣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實在是好不熱鬧,而如今這清脆的打鐵聲,卻離我們越來越遠。

現在鐵匠師傅在地方旅遊景區內倒能偶爾見到。

修表

以前如果有那麼一隻手錶,那麼一定要把它戴在手腕最顯眼的地方。因為這可是個稀罕貨,不是什麼人都買得到的。

如今,基本上有了手機就不再需要手錶了,除非它是勞力士。

修傘

過去每年春天,城裡各大街小巷會活躍著一批修理雨傘的手藝人。他們走街串巷,不停地吆喝「修傘兒……」吆喝聲響過之後,總能招來一些拿著壞了的雨傘前去修理的人。

可是,現在修傘師傅早已難覓蹤影,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修傘業已沒有市場。

修藤椅

以前藤椅一般來說可是要生活條件好點的人家裡才有哦~現在都扔掉換紅木、皮質的了。

如今這份手藝在部分鄉鎮偶爾還能見到。

木工

過去老百姓都得靠木匠做傢具,箱子、桌子、柜子、床、板凳什麼的,當時木匠還是個很讓人羨慕的職業。

在普通老百姓中間,木匠們算手頭比較寬裕的一群人。

編竹匠

記得小時候,我們基本沒什麼玩具。因此,一個草編的蚱蜢都能讓我們高興上半天,而那些竹籃、簸箕也是家裡的常用物。

如今,各種玩具充斥各大商場,塑料、鋁製品也取代了那些簡陋的傢具。

還好客家人對竹子製品情有獨鍾,編竹器的行業還是比較頑強地生存到今天。

草編

曾經在農村很常見,用稻草編織而成,幾乎沒有成本,下雨天走泥地還特別防滑。

到現在,還穿草鞋的人已經沒有了。可一雙精美的草鞋,倒成了不錯的工藝品,掛在家裡,也有點懷舊的意思。

剃頭

藉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協作,半個小時後,由長變短,面目一新,耳鼻舒暢。

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著,其實並不是萬事開「頭」難。

草藥師

記憶里,草藥師是像神一樣的,在他那裡看病,是不花什麼錢的,就算是被毒蛇咬、斷筋骨,他都可以治療而且費用不貴。

可是現在會草藥的師傅還有幾個?

編斗笠

斗笠是農村地區家家戶戶必備的遮雨遮陽用具,承載著農耕文明歷史的竹編絕藝。

撿瓦

以前在客家農村住的都是瓦房,房子上面蓋的瓦,要是常年不整理就會漏雨,所以過年以後春雨來臨之前撿瓦師傅都很忙。

制桿稱

制桿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

自從有了電子稱,這門手藝迅速就沒有了市場。

補鍋

「補鍋咯,補鍋噢.....」聽到這樣的吆喝,彷彿回到了從前。

誰家的鐵鍋壞了,拿出來;補鍋匠支起小火爐,拉起風箱,化上鐵水,將鐵鍋的小洞清理,手上托著一塊墊布,布上放些木屑,對著鍋的小洞,從背面把溶化的鐵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頂,片刻時間補好的鍋就能燒菜了。

打爆米花

「嘭」!一聲脆響,米花四濺。小時候誰沒見過,誰沒吃過?

如今老式的爆米花機已越來越難見到,要想吃到正宗的老式爆米花可不是那麼容易了。

扎掃把

用山上的野茅草或高粱桿等扎的掃把,好使又耐用。

只可惜現在已經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這手藝可能就要失傳了。

推磨

推磨,這可是一件不想干又不能不幹的活,農村人基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農村生活沒用上機器磨、電磨之前,都是用石磨來推磨大米、小麥、玉米、黃豆的。

遂 川大小事

▋內容來源:網路整理

▋綜合編輯:遂川大小事

Hello,夥伴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遂川大小事 的精彩文章:

TAG:遂川大小事 |